•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古文与文言文《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含原文、注释、评点)» 正文

《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含原文、注释、评点)

[01-19 02:36:38]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古文与文言文   阅读:8676

概要:逐字解释 1.选自《战国策`赵策》。触龙,人名。说,劝说。赵太后,赵慧文王的妻子赵威后。 2.新用事,刚执政。 3.以长安君为质:把长安君作为人质。 4.乃:才。 5.强谏:竭力劝说。 6.明谓左右:明确地对大臣说。左右,指代身边的大臣。 7.有复言……者:有再说……的人。 8.老妇:赵太后自称。 9.左师:官名。 10.盛气而揖之:气冲冲地等着他。 11.徐趋:徐步,徐行。意思是一步一步向前慢走。 12.谢:道歉。 13.窃自恕:私下原谅自己。 14.玉体:贵体。 15.郄:同“隙”,病痛。 16.恃辇:依靠车子。 17.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18.今者:近来。 19.殊:很。 20.乃自强步:自己只勉强走走。强:勉强 21.少益耆食:稍微渐渐喜欢吃东西。耆:通“嗜”,喜爱。 22.和:安适,舒服的意思 及:赶上,赶到。 23.色少解:怒色稍微消解了一些。 24.贱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 25.不肖:不贤,不成材。 26.窃爱怜之:私意宠爱他。 27.没死以闻:冒着死罪把这话告诉您。 28.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希望趁我还没死的时候把他托付

《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含原文、注释、评点),标签:古文翻译,古文名句,http://www.wenxue9.com
  逐字解释      1.选自《战国策`赵策》。触龙,人名。说,劝说。赵太后,赵慧文王的妻子赵威后。   2.新用事,刚执政。   3.以长安君为质:把长安君作为人质。   4.乃:才。   5.强谏:竭力劝说。   6.明谓左右:明确地对大臣说。左右,指代身边的大臣。   7.有复言……者:有再说……的人。   8.老妇:赵太后自称。   9.左师:官名。   10.盛气而揖之:气冲冲地等着他。   11.徐趋:徐步,徐行。意思是一步一步向前慢走。   12.谢:道歉。   13.窃自恕:私下原谅自己。   14.玉体:贵体。   15.郄:同“隙”,病痛。   16.恃辇:依靠车子。   17.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18.今者:近来。   19.殊:很。   20.乃自强步:自己只勉强走走。强:勉强   21.少益耆食:稍微渐渐喜欢吃东西。耆:通“嗜”,喜爱。   22.和:安适,舒服的意思   及:赶上,赶到。   23.色少解:怒色稍微消解了一些。   24.贱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   25.不肖:不贤,不成材。   26.窃爱怜之:私意宠爱他。   27.没死以闻:冒着死罪把这话告诉您。   28.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希望趁我还没死的时候把他托付了。   29.丈夫:男子。   30.媪:对年老妇人的尊称。   31.贤:胜过,超过。   32.计深远:做长远打算。   33.持其踵为之泣: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   34.念悲其远也:为她远嫁而伤心。   35.祝:祈祷。   36.必勿使返:一定不要让她回来。   37.继:继承人。   38.微独:非独,不仅,不单。微,非,不;    39.奉:俸禄。   40.劳:功劳。   41.挟重器:拥有珍贵的器物。   42.山陵崩:古代用来比喻国王或王后的死。   43.自托于赵:使自己在赵国立身。   44.恣君之所使之:任凭您派遣他。   45.约车百乘:置办一百辆车子。

鉴析

  从《触詟说赵太后》看说话艺 术   开口说话,看似简单,实则不容易,会说不会说大不一样。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误国。”苏秦凭三寸不烂之舌而身挂六国相印,诸葛亮靠经天纬地之言而强于百万之师,烛之武因势利导而存郑于危难,触龙循循善诱而救赵于水火。言语得失,小则牵系做人难易,大则连及国家兴亡,非常重要。下面就以《触龙说赵太后》为例,谈谈说话的艺术。   1、 察言观色,避其锋芒。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攻赵国,危急关头,赵国不得不求救于齐,而齐国却提出救援条件――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溺爱孩子、缺乏政治远见的赵太后不肯答应这个条件,于是大臣竭力劝阻,惹的太后暴怒,“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面对此情此景,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詟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批逆龙鳞,而是察言观色,相机行事。他知道,赵太后刚刚执政,缺乏政治经验,目光短浅,加之女性特有的溺爱孩子的心理,盛怒之下,任何谈及人质的问题都会让太后难以接受,使得结果适得其反。所以触龙避其锋芒,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只字不提,而是转移话题。先问太后饮食住行,接着请托儿子舒祺,继之论及疼爱子女的事情,最后大谈王位继承问题。不知不觉之中,太后怒气全消,幡然悔悟,明白了怎样才是疼爱孩子的道理,高兴地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2、 关心问候,缓和气氛。   面对怒气冲冲、盛气凌人的赵太后,首要的问题是让她能够心平气和,平心静气,给人以劝说的契机,从而引起她谈话的兴趣,一步步进入正题。触詟拜见太后并不难,但见到太后谈什么却很关键。话不投机,三言两语也许就会被拒之于千里之外。因此,触詟反复揣摩太后的心理,选择了老年人都共同关心的饮食起居话题,先从自己脚有毛病(也许是假的)、不能快走谈起,以己推人,关心起太后的身体情况,自然而然,合乎情理。别人发自内心的真诚的问候,老年人同病相怜的真实的感受,让赵太后冰冷的内心有了一丝的感动,她无法拒绝触龙提出的问题,于是“色少解”,和触龙交谈了起来。紧张的气氛得到缓和,谈话有了良好的开端。   3、 大话家常,拉近距离。   触詟和太后接上了话,此时还不能步入正题,因为谈话才刚刚开始,太后也只是“色少解”,此时如果谈及人质问题,太后马上会翻脸不认人,必定会唾触詟满面。但谁都知道,触詟晋见太后不可能只是为了问寒问暖,谈话还要继续,怎样才能让谈话既显得合情合理,又自然会引到人质问题上呢?触龙于是想到了人性中最合乎人之常情的一面――求请安排孩子。自己虽然脚有毛病,太后虽然怒气冲冲,但为了孩子将来能有一个好的归宿,进宫求见太后,这是非常自然的。因此,触詟和太后谈起了孩子,拉起了家常,无形之中拉尽了两人之间的距离,使得谈话得以继续,事情向着触龙预先设计好的方向发展。   4、 投其所好,请君入瓮。   应当说,触詟问候起居、关心孩子,都切中了赵太后的心理,但最能打动赵太后的恐怕不是这些,而是触詟的一句话,“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孩子是娘的心头肉,做父母的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呢?赵太后溺爱孩子,众人皆知,触詟从请托孩子谈起,欲擒故纵,故意诱导赵太后谈及“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从而自然引到赵太后疼爱孩子问题上,这一对话深深地打动了赵太后。它道出了赵太后疼爱孩子的事实。此时,作为母亲的赵太后的心中也许会涌现出哺养长安君、持燕后踵哭泣、祭祀必祈祷的一幕幕往事。她的思想、感情已完全为触詟所控制,自然也就完全听由他摆布了。   5、 晓之以理,循循善诱。   说话技巧再高,它高不过“理”字。《十善业道经》说,“言必契理,言可承领,言则信用,言无可讥”,意思是说,言论一定要合理,要让别人能接纳领受,要有信用,要令人无懈可击。说话的前提要讲一个“理”字,触詟的话之最终所以能够让赵太后欣然信服,愿意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关键在于他能够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以理服人。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爱孩子就要为孩子考虑的长远一些,就要让孩子有立身之本,不要仅仅依靠权势、父母。站在客观事实的角度,触詟步步诱导,旁敲侧击,明之以实,晓之以理,全部对话无一字涉及人质,但又句句不离人质。迂回曲折之中尽显语言奥妙,循循善诱之余凸现事情必然。   说话是一门艺术,为人处事离不开说话,要想把话说好,不妨多跟古人学学。   从齐赵关系看《触龙说赵太后》史实之伪   《触龙说赵太后》出自《战国策*赵策四》,《史记》将此文系于《赵世家》孝成王元年(当周赧王五十年、齐襄王十九年)。后世学者对此定位无异议,因为只有这个时间才有可能出现赵太后新用事的情况。对于《触》文,后世也并非没有争议,遗憾的是,其争议的着眼点多半集中在左师官职、太后年龄及身份方面,而对整个事件的发生可能丝毫没有触及。笔者以为,事件的焦点,好赵送长安君入质于齐、以乞齐援、解秦攻之事,并不符合齐赵两国当时的实际关系。试论如下。   首先,齐赵两国于事件发生时势同敌国。齐与赵为邻,两国间龃龉甚多。在五国破齐前几年,齐与赵已连年交兵而且都是赵居主动地位(参见《史记*赵世家》惠文王十二、十三年)。五国破齐,又以赵的作用最重要。燕的最初盟友就是赵。据乐毅《报燕王书》,乐毅为燕昭王献策曰:“与天下图之(齐),莫若结赵。------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乐毅出使赵国,赵国拜乐毅为相国,并代燕联秦伐齐,终于大破齐国(参见《乐毅列传》)。甚至在齐襄王复国后,赵还有三次伐齐举动,分别为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当齐襄王八年,参见《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十五年(当齐襄王十年)、二十八年(当齐襄王十三年,参见《赵世家》)。前两役均以齐失地而告终。此外,襄王复国前,赵取之于齐的灵丘、麦丘、昔阳数地,未闻还之于齐。事实上也不可能归还。七年后,秦围邯郸,赵为乞楚援,将灵丘授封楚相春申君,即为明证。由此可见,齐赵不仅结怨颇深,而且还有土地纠葛。在此背景下,若赵受秦攻,乞援于齐已属可疑;在齐仅提出长安君入质的要求而不及其地,更令人不解。   其次,齐国保守消极的国际立场决定了其不可能涉足于国际纠纷。《触》文的最终结局是,长安君入齐,齐兵乃出。此事不见于《田齐世家》。《田齐世家》自齐湣王之后事迹甚少。如能确认发生过这件值得称道的事情,司马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古文与文言文古文翻译,古文名句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古文与文言文


上一篇:《陈情表》译文(含原文、注释、评点)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