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古文与文言文《登泰山记》译文(含原文、注释、评点)» 正文

《登泰山记》译文(含原文、注释、评点)

[01-19 02:37:19]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古文与文言文   阅读:8668

概要:《登泰山记》 同治四年(1865年),福成参曾公(曾国藩)莫府(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往济宁(山东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绕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黎庶昌莼霁、方宗诚存之、王安定鼎丞(四人均为曾国藩幕客)皆从。 四月既望(十六日),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跻;ㄐ|;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泰山近顶的隘口),折而东行,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北上为岱顶(泰山顶,泰山又称岱宗),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请参考第318篇),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偏僻不在主要道路的景点),俱不往,所历未逮兹山百一(游历未及这座山的百分之一);然其景之淑,气之灵,各擅胜概(美好的景物或境况),意象迥殊,则状之不可胜状也,余故弗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轰天半;仰睎(仰望刚升起的阳光)岩隙,白云孤翔,历阶可升,不知所极;俯视则一线危蹬(险峻的石阶),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ㄗㄐㄩ;想前进却又不敢)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 俄(不久)登天门(南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睹(

《登泰山记》译文(含原文、注释、评点),标签:古文翻译,古文名句,http://www.wenxue9.com
《登泰山记》    同治四年(1865年),福成参曾公(曾国藩)莫府(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往济宁(山东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绕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黎庶昌莼霁、方宗诚存之、王安定鼎丞(四人均为曾国藩幕客)皆从。   四月既望(十六日),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跻;ㄐ|;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泰山近顶的隘口),折而东行,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北上为岱顶(泰山顶,泰山又称岱宗),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请参考第318篇),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偏僻不在主要道路的景点),俱不往,所历未逮兹山百一(游历未及这座山的百分之一);然其景之淑,气之灵,各擅胜概(美好的景物或境况),意象迥殊,则状之不可胜状也,余故弗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轰天半;仰睎(仰望刚升起的阳光)岩隙,白云孤翔,历阶可升,不知所极;俯视则一线危蹬(险峻的石阶),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ㄗ ㄐㄩ;想前进却又不敢)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 俄(不久)登天门(南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睹(看到从未看过的景象),方自幸响(向;刚才之不遽止也。乃(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倚,若拱若蹲,皆如培塿(ㄆㄡˇ ㄌㄡˇ ;小土山;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山名,在泰安东南)杰峙其上,高出群岫(ㄒ|ㄡˋ;山峦),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指泰安府)居原野,殆如方罫(ㄈㄤ ㄏㄨㄚˋ;正方格子;棋盘);遥睇(ㄉ|ˋ;注视)穹碧(ㄑㄩㄥ ㄅ|ˋ;深远青碧的天空),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然后知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之非高也。   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与莼霁、鼎丞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驰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瑞璨耀目,日轮晃漾(太阳如轮,刚由云端午露出,摇拽不定),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城上的矮墙),日景(日影)甚微;忽又不见。曾公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越三日,驰还济宁,遂为之记。

赏析二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有室名惜抱轩,学者因此称他为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他是清朝著名的古文家,桐城派重要首领之一。他早年跟随伯父姚范学习经学,又跟同乡刘大 学习古文。三十二岁中进士,进入翰林院,曾担任过四库全书馆的纂修官。后来辞去官职,主持江宁(今江苏南京)、扬州等地书院四十余年。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九经说》等。他所编选的《古文辞类纂》是近代流传很广、影响很深的一部古文选本。他发展了方苞、刘大櫆 的“义法”说,使得他们的文论才成为体系。他们又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称他们这一文学流派为桐城派。姚鼐的《登泰山记》是体现桐城派“义法”(言有物曰义,言有序曰法)的代表作之一。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他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此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同上泰山。泰山气势雄伟,风景壮丽,历代文人骚客多在春秋佳日,联袂登山,吟哦题咏,留下了许多优秀的篇章,姚鼐的《登泰山记》把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象和日出的壮观场面真实动人的描绘出来。且记述的是冬日的游历,有别于余缙、李健吾诸公的文字,因而显得不落窠臼、更具特色。   作者从地理环境着笔,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济水东去,名山傍水,分外壮观。作者巧妙的利用介绍山谷而引出齐国修筑的古长城,从古长城又引出“最高日观峰”的所在位置。为下文描写登山所见,做好了必要的准备。作者胸有成竹,把山、水和长城置于广阔的天地之中。从大处着眼,高屋建瓴。接着,作者写自己由京师至泰安的沿途经历,交代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他动身起程那天,“乘风雪”出发,气候十分恶劣,这似乎是一巧合,其实这正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他悄悄的埋下一条贯穿全文的伏线,以便为描写登山的艰难、游览的豪兴而创造出有利条件。接着他记叙丁未(二十八日)那天,由南面山脚处登山,谁知那山竟高达四十五里,石阶竟有七千余级,这用数字来显示峰峦险峻的手法实在高明。作者选择的路线是循中谷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颠”。看似轻描淡写,但读至下文,“所经中岭及山颠崖限当道”,“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顿有“成如容易却艰辛”之感。登上山颠,广阔的视野中,山、水、城郭尽收眼底,座座青峰身披皑皑白雪,照亮南天,鸟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山,沐浴在夕照中;环绕山间的云雾,就像轻柔的腰带。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夕照图,真可谓尺幅千里,呼之欲出。   作者于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与子颖至日观峰之日观亭,坐候日出。他不惜浓笔泼墨,分三个步骤:一曰日将出,“云一线异色”。二曰日正出,“须臾成五彩”。三曰日已出,“日上,正赤如丹”。日出之景,变幻莫测,形诸文字,有些棘手,他却能穷形尽相地正面描摹旭日升腾时灿烂的光彩和跳跃的欢态,而且还把长天、云彩、大海作为背景,有力地烘托出日出的壮观。寥寥数语,气势磅礴的日出就宛然在目。诗仙李白也在此看过日出,“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虽有特色,却稍有逊色。杜甫途经泰山,赋有《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为千古绝唱。这和姚鼐的   “稍见云中白若数十立者,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之后,作者又欣然回视西峰,见雪后初晴,日光照射,颜色相杂。这一笔,似乎可削,但她却表现了日出的效果和影响,是绝不可缺少的。   山顶的建筑,山道中的石刻,记叙收放自然,详略有序。这都与登山活动的对象的主次、个人感受的深浅息息相关。最后综述泰山冬景的特点:石峰峻峭,青松苍劲,冰雪覆盖,众鸟飞绝。用凝练的语言把自己的游览所见归结为“三多”、“三少”、“三无”。结句照应冰雪,嘎然而止,令人回味。   桐城派古文以简洁著称。姚鼐的《登泰山记》是其代表作之一。登泰山,可记可写的东西很多,要是信马由缰,洋洋几千字亦不为多。以本文而论,登泰山路见何物,路遇何人,与子颖有何谈论,泰山有何传说,有何感慨,可挑可拣。但作者却只写了“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和“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两句,算是路途所见。他把重点放在登山路径和山顶景物上。他觉得路径复杂而艰难,为后来者着想,需详细交代。山顶奇观,乃众人向往,不可不细细描摹。名胜古迹,土石动植冰雪,自有特色,作“记”自然不可忽略。   历来的大家都讲究起承转合,讲究扣题,文章高手总是为突出题“目”而或收或放。作者从始至终紧扣“登”这个“目”,本文开始介绍泰山的山水形势,为“登”字作铺垫,寥寥几十字收笔。作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是其共同特点,。但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本文却发现,本文的“形散”是有限度的,无非在取材上较为自由罢了。而本文所取材料一没有离开泰山,二没有离开“登”山,故取材上的散是有限度的。在表现方法上,也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没有议论。故本文取材和表现方法上的聚和凝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古文与文言文古文翻译,古文名句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古文与文言文


上一篇:《谏太宗十思疏》译文(含原文、注释、评点)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