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初中同步辅导七年级下同步辅导谈《故乡》、《社戏》的“母亲”形象» 正文

谈《故乡》、《社戏》的“母亲”形象

[01-17 23:35:59]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七年级下同步辅导   阅读:8443

概要:当然,“爱子”与“爱母”相伴共存,“我”居然发现了“母亲”“藏”起来的“凄凉”,而恰恰是这种“爱母”之情,才是《社戏》、《故乡》里“母亲”形象产生的原因。 周作人曾告诉鲁迅先生:“你走以后(留学日本),母亲日夜想念,好多天不吃不睡,接着大病了一场……”鲁迅先生听了非常感动,他说:“我们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我们将来要好好孝敬母亲才对。”[4] 试想,如果没有鲁迅的这种爱母之心,写得出这样一个“开明、爱子、坚强”的“母亲”形象吗?可以说,《故乡》和《社戏》本身带有极强的自传性质,其“母亲”形象也带有极强的写实成份。参照《朝花夕拾》,并与之比较,凡提到母亲的地方,大多与小说里的“母亲”形象相通,甚至重叠。 如果说我们仅以上文理解“母亲”的形象,理解鲁迅先生塑造这样一个形象的动机,则未免失之浅薄。 鲁迅先生曾亲眼目睹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五四”以后知识分子的迷茫与困惑,中国农村的日益凋蔽,广大国民的麻木不仁 与自己家庭的衰落和不和。对于一个忧国忧民而又看不到出 路的战斗者来说,他苦闷,他“彷徨”,他忧愤,他孤独,他焦灼……从而面对现实,走向他的内心,重拾温

谈《故乡》、《社戏》的“母亲”形象,标签:七年级下同步学习,http://www.wenxue9.com

  当然,“爱子”与“爱母”相伴共存,“我”居然发现了“母亲”“藏”起来的“凄凉”,而恰恰是这种“爱母”之情,才是《社戏》、《故乡》里“母亲”形象产生的原因。 

  周作人曾告诉鲁迅先生:“你走以后(留学日本),母亲日夜想念,好多天不吃不睡,接着大病了一场……”鲁迅先生听了非常感动,他说:“我们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我们将来要好好孝敬母亲才对。”[4] 

  试想,如果没有鲁迅的这种爱母之心,写得出这样一个“开明、爱子、坚强”的“母亲”形象吗?可以说,《故乡》和《社戏》本身带有极强的自传性质,其“母亲”形象也带有极强的写实成份。参照《朝花夕拾》,并与之比较,凡提到母亲的地方,大多与小说里的“母亲”形象相通,甚至重叠。 

  如果说我们仅以上文理解“母亲”的形象,理解鲁迅先生塑造这样一个形象的动机,则未免失之浅薄。 

  鲁迅先生曾亲眼目睹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五四”以后知识分子的迷茫与困惑,中国农村的日益凋蔽,广大国民的麻木不仁 与自己家庭的衰落和不和。对于一个忧国忧民而又看不到出 路的战斗者来说,他苦闷,他“彷徨”,他忧愤,他孤独,他焦灼……从而面对现实,走向他的内心,重拾温情的往事。因为,他的内心深处,还有一片葱茏迷人的绿洲,那就是童贞的友情和温馨的母爱。可以说,作者正是借“母亲”这一形象,表达了他对浑浊、麻木、愚弱的国民性的根本否定,通过对“母亲”这一“不经意”塑造的美好形象,传达着对中国劳动妇女摆脱封建束缚、挣脱礼教牢笼的深切期待,更是为“杨二嫂”、“祥林嫂”们树立了一个正面的可资典范的榜样。这是鲁迅先生换了一种方式战斗着,“呐喊”着! 

总之,正是由于母亲给他的深刻影响,由于鲁迅先生对母亲的爱的升华,使他如《故乡》里的“我”一样,即使“辛苦辗转”地生活着,也坚定地满怀信心地期待着“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参考文献:     

  [1]:鲁迅 《且界亭杂文·中国失掉自信心了吗》 

  [2]:引自吴宏聪  范伯群  《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年12月版) 第146页 

  [3]:《访皇甫庄——鲁迅幼年寄居过的地方》  见《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一辑   转引自靳邦杰  王世家编《中学语文课本鲁迅作品详解》(初中册)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4年第一版)  第62页 

  [4]:周建人《鲁迅故家的败落》  转引自常文启  《初中语文》(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7年1月版) 第142页 



上一页  [1] [2] 


Tag:七年级下同步辅导七年级下同步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同步辅导 - 七年级下同步辅导


上一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材指瑕
《谈《故乡》、《社戏》的“母亲”形象》相关文章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