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初中同步辅导八年级上同步辅导感受语言协调的魅力 ——《咏柳》《春望》古诗欣赏课堂实录兼略论语文课究竟学些什么» 正文

感受语言协调的魅力 ——《咏柳》《春望》古诗欣赏课堂实录兼略论语文课究竟学些什么

[01-17 23:46:36]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八年级上同步辅导   阅读:8258

概要:学生16:我认为这首诗歌中最要紧的一句是“烽火连三月”,因为本诗描写的所有结果都起因于这里。试想,如果没有“连”了“三月”的“烽火”,家书绝对值不了“万金”,也不可能出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极度伤感。 学生15:我想补充一句,“三月”应该是个虚数,“烽火”不是真的刚好“连”了“三月”,而是说战争已经持续了好长时间了。 教师:刚才两位同学都讲得太好了。看来至少我们有两位同学已经进过了“洗脑”,把小学老师教的那些语文知识洗去,开始接受新生事物了。现在还有哪位同学想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13:我觉得从一个“连”和一个“抵”字可以发现,“连”写出了战争持续的时间之长,“抵”道出了诗人对因战争灾难而离散亲人深深的牵挂。 学生17:是的,我认为只有“烽火连三月”才能使前四句得以成立,如果没有“连”,就不会因“国破山河在”而使国都因春天的到来而草木旺盛茂密。一个“在”透出山河依旧,都城不堪目睹的几多无奈与伤感,这都是因为“烽火”“连”了三个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果,“烽火连三月”是因。春天百花盛开,鸣禽齐唱,问题是这一切都发生本来繁荣热闹,但现在草茂树盛的国

感受语言协调的魅力 ——《咏柳》《春望》古诗欣赏课堂实录兼略论语文课究竟学些什么,标签:八年级上同步学习,http://www.wenxue9.com
学生16:我认为这首诗歌中最要紧的一句是“烽火连三月”,因为本诗描写的所有结果都起因于这里。试想,如果没有“连”了“三月”的“烽火”,家书绝对值不了“万金”,也不可能出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极度伤感。
学生15:我想补充一句,“三月”应该是个虚数,“烽火”不是真的刚好“连”了“三月”,而是说战争已经持续了好长时间了。
教师:刚才两位同学都讲得太好了。看来至少我们有两位同学已经进过了“洗脑”,把小学老师教的那些语文知识洗去,开始接受新生事物了。现在还有哪位同学想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13:我觉得从一个“连”和一个“抵”字可以发现,“连”写出了战争持续的时间之长,“抵”道出了诗人对因战争灾难而离散亲人深深的牵挂。
学生17:是的,我认为只有“烽火连三月”才能使前四句得以成立,如果没有“连”,就不会因“国破山河在”而使国都因春天的到来而草木旺盛茂密。一个“在”透出山河依旧,都城不堪目睹的几多无奈与伤感,这都是因为“烽火”“连”了三个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果,“烽火连三月”是因。春天百花盛开,鸣禽齐唱,问题是这一切都发生本来繁荣热闹,但现在草茂树盛的国都中,怎不令人伤感,当然,如果这样直白,也就不是诗人了。诗人把感情迁移,以至于把花朵上的水珠也当成了泪珠,而且多到非滴而“溅”的程度。
教师:请问,“溅”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如果一时无法解释,请同学们查一查词典。
学生18:意思是说“液体受冲击向四周射出”。
教师:但花会溅泪水吗?
学生19:这是作者运用了拟人和夸张。
教师:对,但这里还应该包含有这花上的“泪珠”既大又多还密的一层。虽然是夸张,你却感觉不到作者在夸张,这就是语言的魔力。那么最后两句该怎样感受理解呢?
学生20:因为“烽火连三月”,才使“家书抵万金”,也因为家书金贵,才让作者对亲人无限牵挂,但却杳无音讯,无聊度日,才会有整天搔白头的煎熬。在接连不断的烽火间,不知不觉中搔掉了自己头上的白发,甚至连“簪”都簪不住,这是内心深处透过文字流露出何等的忧思。
教师:好一个“透过文字流露出何等的忧思”,“这就是语言的魔力”。最后请同学们谈谈对整首诗歌的感受。
学生21:作者登高望远,触景生情,还抒发对国家无限忧虑忧的思想情感。
教师:从那句诗句看出来的?“国破山河在”?“家书抵万金”?“感时花溅泪”还是“烽火连三月”?这位同学能如此联系当然好,而且老师也希望你将来长大了能够为国家操劳,我们也应该具有这样的理想,但我们阅读文学艺术作品,还是要就作品本身解读,不能把作品本身没有的东西添加进去。好吗?
学生全体:好的。
教师:有人总是要将一首好诗如此这般的道德教化,无论什么都非跟忧国忧民相联系,课本编者不知根据什么就想当然以为《春望》是作者忧国忧民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以后我们阅读文学艺术作品要根据文本的语言文字出发进行解读。从《春望》里我们只是从中解得诗人对亲人的深深担忧和思念。这样的解读既不是把自己的观念对文本强加,也从根本上使我们读者的读解经得起推敲,分析的操作性才变得有举一反三的可行性。
这时下课铃声响过,师生道别。
课前课后的思考
这是本人根据福建师大孙绍振教授的“还原阅读法”进行文本阅读教学和文学欣赏的一次尝试。
孙教授认为:“其实,一切经典文本,形象都是完整的、和谐的、水乳jiao融和天衣无缝的。所谓“还原”,就是根据艺术作品所提供的线索,把作者未经想象加工的原生形象想象出来,找出艺术形象和原生形象之间的差异,真相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
其实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依照浙江师大的李海林先生的意见,具有双重价值,“原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可称之为‘原生价值’”。而文本的“‘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的价值,我们把它叫做‘教学价值’”。以前我们常常犯“把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当作教学价值,不着眼于它的‘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而着眼于它所传达的信息本身的智慧,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经常犯而又容易被忽视的错误”。“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语言智慧,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更为本质的行为。”“是通过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的过程,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即掌握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也就是言语智慧。”
我觉得两位教授,分别从哲学美学和教学论的角度,为我们弄清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和价值,殊途同归。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价值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文本,进入语言或者说言语,再通过文本所展示的言语,从言语中走出,学得汉语言。
总之,一句话,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通过文本言语的解读,从而有所感悟,掌握汉语言,最终学会阅读(包括用耳朵“阅读”)和表达(包括写和说)。



上一页  [1] [2] 


Tag:八年级上同步辅导八年级上同步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同步辅导 - 八年级上同步辅导


上一篇:《春望》赏析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