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小说阅读教学中学语文视野中鲁迅小说的暗示艺术» 正文

中学语文视野中鲁迅小说的暗示艺术

[01-18 16:30:39]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小说阅读教学   阅读:8608

概要:◆教学《祝福》时,可问学生:鲁四老爷在祥林嫂被婆家人绑走之后用了两个“可恶!”、两个“然而……”其丰富的潜台词是什么?经过讨论分析可知:第一个“可恶!”,“恶”的是抢人的方式,第二个“可恶!”,“恶”的是闹得沸反盈天,有损自己的面子;第一个“然而……”暗示出四叔对祥林嫂被婆家做法、行为的肯定,第二个“然而……”暗示出四叔要找一个像祥林嫂这样的“做稳了的奴隶”不容易的心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四叔剥削的本质,活化出这个封建卫道者的自私、冷酷和反动的嘴脸。这种艺术效果来自于简练、精省的语言和标点符号(叹号、省略号)的积极暗示。◆《狂人日记》的出场就像一把刀子,一道闪电。小说最后绝望地喊出了“救救孩子……”这一结尾,可谓十分含蓄。联系全文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可知此处省略号含义丰富:要结束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历史,要改变这个吃人的社会,要使下一代不再吃人和被吃,必须先治本,否则一切就是妄谈,而改变国民的精神面貌首先就得改变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改变国民的劣根性,又多么不易呀,它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呀,建设这样未来的重任由谁肩抗呀……引人深思,促人警醒。4、描写暗示鲁迅以小说名世,他

中学语文视野中鲁迅小说的暗示艺术,标签:小说教学,http://www.wenxue9.com

◆教学《祝福》时,可问学生:鲁四老爷在祥林嫂被婆家人绑走之后用了两个“可恶!”、两个“然而……”其丰富的潜台词是什么?经过讨论分析可知:第一个“可恶!”,“恶”的是抢人的方式,第二个“可恶!”,“恶”的是闹得沸反盈天,有损自己的面子;第一个“然而……”暗示出四叔对祥林嫂被婆家做法、行为的肯定,第二个“然而……”暗示出四叔要找一个像祥林嫂这样的“做稳了的奴隶”不容易的心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四叔剥削的本质,活化出这个封建卫道者的自私、冷酷和反动的嘴脸。这种艺术效果来自于简练、精省的语言和标点符号(叹号、省略号)的积极暗示。

◆《狂人日记》的出场就像一把刀子,一道闪电。小说最后绝望地喊出了“救救孩子……”这一结尾,可谓十分含蓄。联系全文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可知此处省略号含义丰富:要结束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历史,要改变这个吃人的社会,要使下一代不再吃人和被吃,必须先治本,否则一切就是妄谈,而改变国民的精神面貌首先就得改变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改变国民的劣根性,又多么不易呀,它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呀,建设这样未来的重任由谁肩抗呀……引人深思,促人警醒。

4、描写暗示

鲁迅以小说名世,他的小说创作将中国现代小说的水准提高到一个很高的思想和艺术境地,这是鲁迅同代人中不少作家所难以企及的。他的小说常常通过人物行动和周围场景的细节描写来暗示人物的心理情感,从而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肖像描写

《祝福》中,祥林嫂有过两次长胖,第一次是在鲁四老爷家做工的时候,第二次是卖给贺老六之后。关于第一次是这样写的:“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至于第二次,仅是借卫老婆子的嘴一带而过,说是有人到贺家墺,看见祥林嫂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两处细节暗示了祥林嫂过去生活的悲惨和她的主要性格。祥林嫂在鲁家做牛做马,被婆家强行改嫁,但她依然长得白胖,可见她生命力之旺盛和过去生活的辛酸!小说通过这两次长胖,还深刻地写出了这个还没有觉悟地中国劳动妇女的本色,有力地表现了一个勤劳、善良的人物的安分性格。可见鲁迅小说中极平常的、不显打眼儿的细节暗示,都具有诱导读者想象,加大作品容量的作用。

◆行动描写
《阿Q正传》在阿Q生命将要结束时这样描写到:“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这一细节让读者发笑,又让读者深思。这一细节,表现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极致。暗示他此时甚至不知道这个判决书跟他的生命相关,他只是担心着因为画押没画圆而被人笑话。阿Q何以糊涂至此?因为他无力主宰自己命运,只好以其无意识心理对自己真实境遇和悲惨命运的回避。所以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为疗救这样病态的社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

◆景物描写

《药》第四部分写夏瑜的坟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这不被夏四奶奶理解的花圈,正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暗示笔法。这篇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小说有着深刻的思想:既有对革命者不为群众所理解的悲痛,又有对革命者没有唤起群众的惋惜,也有对资产阶级革命脱离群众的感慨。为使作品“显出若干亮色”,作者便以平空添上的花环来寄托自己对革命前途的希望。这个“花环”细节,犹如黑暗中的一线光明,悲凉中的一丝温暖,沉寂中的一声叫喊,启示读者去心领神会:革命者并没有被斩尽杀绝,革命的火种是扑不灭的……

“暗示”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和审美形式,被鲁迅先生娴熟而有广泛地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因为它能让读者产生积极的遐想,从而获取比文学表象本身要多得多的信息,收到寓意深远、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和分析。



上一页  [1] [2] 


Tag:小说阅读教学小说教学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小说阅读教学


上一篇:高考易错成语集锦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