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文学鉴赏课文赏读千字文之一:失街亭,谁之过» 正文

课文赏读千字文之一:失街亭,谁之过

[01-18 19:51:53]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文学鉴赏   阅读:8283

概要:失街亭,谁之过?诸葛亮是集中国几千年智慧于一体的化身,可是他也有不完美的地方。鲁迅先生曾认为《三国》“欲状诸葛而近妖”,我个人觉得如果没有这里的失街亭,他的批评是中肯的。可正是因其美中不足的一次失败(还没讨论是谁的错),他或许应该算是性情中人,而决不是什么妖怪了。如果做比较全面而客观的分析和理解,我们探讨失街亭的过失,当不应该简单化地归结为某一人身上。由此,有以下几种观点:其一,街亭之败,责任在马谡。原文交代马谡三笑:第一,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第二,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还大谈兵法,谡曰:“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连丞相就不放在眼里了。第三,马谡在山上见之(司马懿夜探街亭),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 马谡就是这样狂妄自大纸上谈兵并公然违令,命士兵在山上驻扎,致使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了全局被动。诸葛亮对马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他派遣王平相助,而且还

课文赏读千字文之一:失街亭,谁之过,标签:文学欣赏,http://www.wenxue9.com

失街亭,谁之过?

诸葛亮是集中国几千年智慧于一体的化身,可是他也有不完美的地方。鲁迅先生曾认为《三国》“欲状诸葛而近妖”,我个人觉得如果没有这里的失街亭,他的批评是中肯的。可正是因其美中不足的一次失败(还没讨论是谁的错),他或许应该算是性情中人,而决不是什么妖怪了。

如果做比较全面而客观的分析和理解,我们探讨失街亭的过失,当不应该简单化地归结为某一人身上。由此,有以下几种观点:

其一,街亭之败,责任在马谡。

原文交代马谡三笑:第一,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第二,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还大谈兵法,谡曰:“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连丞相就不放在眼里了。第三,马谡在山上见之(司马懿夜探街亭),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 马谡就是这样狂妄自大纸上谈兵并公然违令,命士兵在山上驻扎,致使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了全局被动。

诸葛亮对马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他派遣王平相助,而且还一再强调“下寨必当要道之处”。同时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东北有高翔,右有魏延,再加上赵云、邓芝的疑兵,如果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完全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

可见,马谡罪孽不浅,他的狂妄和刚愎自用,不但葬送了自己的前程和生命,更重要的葬送了蜀方的大业。

其二,街亭之败,责任在孔明。

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司马懿评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见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主要原因。

我们考察马谡,他其实并非庸碌之辈。马谡是个不可多得的军事理论家。街亭征战之前,诸葛亮曾出兵南中,他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决策,诸葛亮采纳并实施,取得了“七擒七纵”孟获的战果,达到了“南人不复反矣”的安定局面。诸葛亮北伐,他还运用了“反间计”,令司马懿解甲归田。另外,刘备也早已看出马谡志大才疏,临终前告诫诸葛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诸葛亮没有在意,仍付以前锋重任,致使街亭大败。

因此,诸葛亮的“失算”在于,没有看到马谡缺乏作战经历,可为良谋而难作良将,也没有对马受命时流露的骄狂情绪予以注意,终至酿成大错。

把一个不善于带兵打仗的人推到指挥一线,本身就是用人上的错误决策,作为点将的诸葛亮,应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试想,假如诸葛亮能将马谡留在身边,出谋划策当参谋,马谡不仅丢不掉性命,还定能为蜀汉天下贡献才力,从而名扬四海,光耀后人。

诸葛亮失察,误用了马谡;诸葛亮失察,失了用人的正确尺度,失了正确的决策,失了军事家、政治家应有的明智。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其三,从整个战略角度来讲,关键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战略错误。

蜀汉势弱,曹魏势强,诸葛亮战略上处于劣势,非用奇谋不能取势。如从魏延之议,以奇兵经子午谷突袭长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将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为诸葛亮战败)绝非诸葛亮对手(时司马懿赋闲苑城),则长安指日可下。本回第一段司马懿的评论可证这一观点:“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二出祁山的失败也证明此路不通(后北伐即不再走此道)。

“诸葛一生惟谨慎”,不使险招坐失良机,也只有“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1] [2]  下一页


Tag:文学鉴赏文学欣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文学鉴赏


上一篇:《兰亭集序》与《赤壁赋》生命意识之比较
《课文赏读千字文之一:失街亭,谁之过》相关文章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