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知识网工作总结公司工作总结工程机械公司工作总结» 正文

工程机械公司工作总结

[12-22 00:54:25]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公司工作总结   阅读:8704

概要: 工程机械公司工作总结 国家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XXX)于1999年6月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正式组建<中科发计字(1999)217号文>,组建期为三年。依托单位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考虑到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差异大、不同地区对农机装备要求不同的特点,XXX在广东设立南方分中心,依托单位为广东省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中心工作目标是促进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拉动农村市场,振兴农村经济等国家目标;面向农机行业,配合农机工业产品结构调整、提高技术创新的开发能力;通过对科研成果工程化研究开发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创新,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确保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工程技术开发能力和水平情况(一)研究开发方向、目标和主要任务及完成情况1、研究开发方向 国家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开发方向是瞄准国内外农业机械发展的总体趋势,开展田间耕种管理机械、收获机械和产后加工工程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国家XXX组建期间,根据我国农业“十五”发展规划和农业结构调整需要,重点加强了农副产品加工工程技术与产品的

工程机械公司工作总结,标签:移动公司工作总结,保险公司工作总结,http://www.wenxue9.com

      工程机械公司工作总结     国家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XXX)于1999年6月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正式组建<中科发计字(1999)217号文>,组建期为三年。依托单位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考虑到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差异大、不同地区对农机装备要求不同的特点,XXX在广东设立南方分中心,依托单位为广东省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   中心工作目标是促进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拉动农村市场,振兴农村经济等国家目标;面向农机行业,配合农机工业产品结构调整、提高技术创新的开发能力;通过对科研成果工程化研究开发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创新,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确保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工程技术开发能力和水平情况   (一)研究开发方向、目标和主要任务及完成情况   1、研究开发方向  国家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开发方向是瞄准国内外农业机械发展的总体趋势,开展田间耕种管理机械、收获机械和产后加工工程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和开发。   国家XXX组建期间,根据我国农业“十五”发展规划和农业结构调整需要,重点加强了农副产品加工工程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拓展了节水灌溉、畜牧饲养、精准农业领域的工程技术装备等研究内容。   2、研究开发目标和主要任务  计划任务书要求中心完成的研究开发目标任务是:完成小麦深施肥精少量播种机等6种产品的工程化开发,形成批量或规模生产;完成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等8一10项工程化研究储备项目的研究开发,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60%达到国际20世纪90年代水平。   3、研究开发任务的完成情况  全面完成了中心组建任务书下达的6项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任务,增加完成1项;完成10项工程化研究开发储备项目研发,1项进行中,达到任务书完成8一10项的要求,另外增加完成6个项目。   (1)工程化产品研究开发完成情况。   ①宽幅喷杆式喷雾机。完成了18米悬挂式喷雾机和24米牵引式喷雾机两种产品的研发、试验及测试、试制T作。2000年11月产品通过鉴定验收,均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水平。该产品采用气流辅助输送喷雾系统,在减少雾滴飘移、改善雾滴沉积状况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有利于减少农药使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低量施药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和推广;采用的作业参数自动显示系统能实时显示喷雾量、喷雾压力、喷雾机前进速度、单位面积施药量等参数,为精确喷雾提供了技术保证;采用的星形排列低压大排量隔膜泵,组合式防滴喷头、喷幅指示系统、喷杆折叠机构、自动平衡机构等在设计上均有所创新。3WX-1000型18米悬挂式喷雾机由黑龙江省嫩江农业机械厂试制,3WQ-3000型24米牵引式喷雾机由现代农装科技股份公司试制。两种大型喷雾机在国内属独家生产。目前黑龙江省嫩江农机有限公司(原黑龙江省嫩江农业机械厂)已形成年产1000台3WX-1000型18米悬挂式喷雾机生产能力,累计产销55台。现代农装科技股份公司2001年实现销售系列产品52台。   ②小麦深施肥精少量播种机。进行了三轮样机试制、性能试验和174.8公顷田间生产考核,整机于2000年5月通过鉴定验收,综合技术水平国内领先,达到国际20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取得专利技术2项。核产品的关键部件大小交错双圆盘深施肥、种肥分施开沟器实现了在同一开沟器既侧深位施肥,又达到种肥分施;控制式密齿形排种器设计有所创新,前后开沟器成“众”字形排列,为套种玉米“三密一稀”的要求创造了条件,划行器自动换向机构设计新颖,实现了划行器的自动转向。2BSJ-18型小麦深施肥精少量播种机己由陕西省西安农业机械厂和石家庄布谷农机厂组织批量生产,目前已销售267台。此外,中国农机院和莱芜华龙机械厂联合生产其关 键部件种肥分施开沟器,用于改造传统在用播种机,已实现销售1136组。   ③履带自走式全喂人伴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   全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南方分中心):通过工程化开发,生产率提高到0.20一0.40公顷川卜时,减少接地比压至18千帕以下,改善了水田通过性转向效率,产品技术达到90年代国际水平。目前珠江-1.5型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已成为南方水稻机械收割的主要机型,被评为2001年中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南方分中心中试组装基地已达到年产珠江-1.5型全喂入联合收割机500台的生产能力,共完成销售600多台,产值达到3000万元。此成果还转让给佛山金浪联合收割机厂,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珠江-1.5C型系列化产品,形成年产联合收割机1000台的生产能力,2001年产销400多台,产值达2000多万元。   履带自走式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2000年11月完成了田间试验、性能检测、可靠性试验和鉴定验收,产品达到90年代国际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完成的5台样机投放市场,在主要水稻产区进行演示,反响强烈。2001年中心依托单位联合钢铁研究总院、清华紫光等单位成立了现代农装科技股份公司,以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为主导产品;2002年已实现产销80台,并形成年产1000台的生产能力。此技术还转让给石油物探机械总厂,2001年实现销售35台。   ④4YZ-3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与中收集团联合投标,协作开发,2001年完成鉴定验收,产品及主要技术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产品由中收集团组织生产,已进行了15台小批量生产,并形成1000台生产能力。同时,还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了36775瓦和58840瓦悬挂式玉米联合收割机,产品已通过鉴定验收。   ⑤农产物料低温干燥机系列。   水稻干燥机:产品于2000年6月通过了鉴定验收。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在参数的设计选择上有所突破,电控水平与在线水分测定仪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产品性能达到日本20世纪90年代初同类产品水平。该产品技术已转让福州三发发公司和铁岭精工集团。福州三发发公司续建厂房,增置焊接生产线装备、邯分剪折设备及计算机辅助系统,制造主要工装模具、进口数控冲床设备,新建涂装生产线,形成了年产1500台的生产能力。铁岭精工集团通过改造,也具备了年产1000台的生产能力。2000、2001年两个年度,福州三发发干燥设备公司生产的水稻干燥机系列产品被农业部推荐为部属水稻干燥试点指定产品,实现销售256台,其中34台出口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铁岭精工集团2001年有61台干燥机销往印尼。   热泵干燥机(南方分中心):南方分中心改建1000米2厂房,建立了以热泵干燥机产品开发为主的农产品干燥设备中试组装基地,开发了集装箱式热泵干燥机和5平方小型热泵干燥机,其中RG-185热泵干燥机通过检测鉴定。目前,中试组装基地已能生产5种规格的热泵干燥机和多种类型的农产品干燥加工设备,年生产能力达到100台以上;热泵干燥机已销售61台,产值860万元。   ⑥时产400千克薯条加工成套设备。生产线主要设备包括去皮机、切条机、油炸锅、干燥机、分级机等,薯条加工示范生产线在山西朔州建设,2000年12月通过了鉴定验收,各项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均达到了计划任务书的要求,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山西嘉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示范生产线已实现年产销薯条100吨,具备示范推广能力。2001年在甘肃定西建成并投人使用薯条加工生产线一条,合同额459万。2002年又签订一条薯条加工生产线合同,合同额722万,项目正在执行中。   ⑦平移喷灌机(增加项目)。2001年通过鉴定验收。由现代农装科技股份公司组织生产,并技术入股华雨灌溉装备公司,目前已销售产品20多台。   (2)工程化开发储备项目完成情况。   ①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完成了与73.5千瓦轮式拖拉机配套的LSL-200机型。该产品深松工作部件设计独特,使作业时地表起伏不明显,能耗低;旋耕整地机刀轴设计打破了行业内刀轴转速设计的惯例,为今后向低转速设计提供了依据。该产品于2000年5月通过鉴定验收,由合作单位徐州农机厂、南昌旋耕机厂组织生产,并成功转让临清迅力集团。   ②工厂化育苗及移栽成套设备。玉米、棉花工厂化育苗及移栽成套设备2000年11月通过鉴定验收,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水平。设备由鞍山现代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组织生产;水稻工厂化育苗及移栽成套设备2002年7月通过鉴定验收,技术转让给湖州联合收割机厂,获技术转让收入400万元。   ③双季稻摘穗式收割机(南方分中心)。摘穗式水稻联合收割机,利用创新的摘穗式收割原理,改变传统的喂人式割台,具有收获耗能较低、结构简单等特点,是水稻收获机械的一次革命。2000年生产样机4台,完成作业面积80多公顷,完成了性能及可靠性试验,其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任务书的要求,并于2000年11月28日在南京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中试验收。   ④自走式青饲料联合收割机。完成了150千瓦中型自走式青饲料联合收割机配带两种割台,可收获不同作物,能连续完成对作物的收割、切碎、抛送等作业。产品填补了我国该型机种的空白,2000年12月通过了鉴定验收。为了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青饲种植行距差异,中心投资30万元人民币从国外引进了不对行割台进行消化吸收,研发成功不对行青饲料联合收割机,由现代农装科技股份公司组织生产,2002年实现销售4台,创销售收入180万元。   ⑤自走式采棉机。完成研发任务,技术已转让贵州平水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获技术转让和服务收入260万元。   ⑥种子工程机械。研发的重力清选机、种子包衣机等关键技术装备已通过鉴定验收,技术水平处国内领先。近年借此进行技术与装备集成,承揽较大成套工程项目4项,合同额达2281万元。   ⑦500吨/日马铃薯淀粉全旋流设备。采用消化吸收和自行研制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马铃薯淀粉全旋流加工工艺、全旋流装置结构和全旋流站主要设备配套的研究。整套设备具有工艺先进,结构紧凑的特点,于2000年11月通过鉴定验收,填补了国内空白,总体技术水平达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并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项。山西嘉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与了该设备的试制,并建立了示范生产线,生产的淀粉质量指标达到了国家食用一级品标准。目前已成功推广生产线3条,合同额达960万元。   ⑧农产废弃物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秸秆畜牧业配合饲料工业化生产技术与装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所和北京燕京牧机公司合作开发,产品2001年通过鉴定验收,由北京燕京牧机公司一厂生产销售。   ⑨板栗脱壳去衣关键设备。完成了板栗脱壳去红衣加工工艺的研究和板栗分级机、选料去石分捡台、外壳划口处理机、热风加热处理机、剥壳去衣处理机、壳仁分离处理机等关键设备研制。该项技术装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填补国内空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于2001年10月通过鉴定验收。项目在河南信阳华栗实业总公司建立生产示范线一条。2001年该成果成功中标中日合资陕西鸿栗实业有限公司板栗加工项目,目前生产线已建成投产,受到用户的好评。   ⑩稻谷流化床干燥机(南方分中心)。利用高速热气流使物料喷动流化而蒸发水分,特别适合在雨天突击性抢收湿谷之用。现完成了第二代样机的性能测试和生产试验,通过验收。生产试验证明,在华南地区气候潮湿、稻谷水分大、成熟度不均匀,使用振动流化床与循环干燥机配套作业,可充分提高生产率,改善耗能指标。2001年完成3台循环干燥机的试制,2台交付使用,使用效果良好。   旋流床千燥机(南方分中心)。从英国引进了旋流床加热设备,进行了多种物料的试验和工艺研究,目前正与汕头一家膨化食品公司合作开发该技术。   增加完成项目:   ①有机肥成套技术设备开发。2002年3月通过鉴定验收。已推广2条生产线。   ②α-淀粉工业化生产关键设备——滚筒干燥机。2001年10月通过鉴定验收,已在生产线应用。200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③新型饲用调质环隙膨胀机组。2000年12月通过鉴定验收,获专利1项。目前已销售机组1套,创收46万元。   ④湿冷系统保鲜技术与装备研究。引用专利技术1项,项目于2000年9月通过鉴定验收,装备技术水平处国内领先,湿冷保鲜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技术与装备已用于多项保鲜工程的新建、改建中。   ⑤谷物循环干燥机。2002年6月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验收,整机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⑥生物技术在工厂化猪场废水处理应用。2002年3月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同类工程领先水平。   (二)工程技术开发能力、水平和特色   1、集中优秀人才,加强科研条件建设,提升中心工程技术开发能力  中心按照“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原则,集中依托单位优秀人才,并通过聘请知名专家、客座教授和在社会上招聘、招收适用人才等方式,形成了合理的人才梯队,满足科研生产工作需要。初步形成了一支由开拓创新、高效精干的管理人员和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人才队伍,奠定了高水平开展农机工程技术研发的人力基础。   组建期间,中心完成了5个试验室(含南方分中心1个)、1个网络中心、1个综合试制中心、4个中试组装基地 (南方分中心)和3个生产基地的新建和改扩建工作。具备了进行耕种、收获、干燥和农产品加工、节水灌溉机械试验研究、性能试验、产品检测能力和部分产品的试制、组装和生产能力。为中心有效组织科研、工程化开发和产品试制、生产提供了可靠的物质条件保障。   2、全面完成工程化储备项目和产品研发任务,积极承担国家和企业委托科研项目,提高中心科研成果水平  中心组建期间,除完成了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等16项工程化研究储备项目的研究和小麦深施肥精少量播种机等9种工程化产品的开发外,还独立或联合承担各类科研及工程技术开发项目共421项(不含南方中心),其中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5项(含“863”计划项目2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5项,基础研究项目21项等),企业委托项目284项,自主开发项目32项。共获科技成果奖42项,申请国内专利42项(含发明专利6项),被授予专利26项 (发明专利1项)。其中中心产品研发和储备项目共有10个项目获科技成果奖13项,其中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8项、二等奖2项、“九五”机械工业优秀成果奖2项、“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成果奖1项;有6项产品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共申请国内专利14项,已授予专利10项(发明专利1项)。   通过完成中心工程化储备项目和产品研发任务和承担国家科研项目,极大地提高了中心的工程技术开发能力,使我国农机装备在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提高可靠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南方分中心研究开发的珠江-1.5Ⅲ型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技术上在国内同类机型中处于领先水平,已成为南方水稻机械收割的主要机型,被评为2001年中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中心承担的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关键技术装备研制”(获得机械工业科学进步一等奖)的完成,使我国农业装备水平由国际20世纪70、80年代水平提高到90年代水平,行业技术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为我国农机工业和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和自身产业建设,增强工程化开发和产业化能力,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中心针对我国农业装备落后的状况,在注重进行工程化研究开发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和自身产业建设工作。几年间,共扩散辐射了20多项工程化研究成果到相关下游企业,培育了10余个具备提供工程成套装备能力的企业,组建了2个股份公司、5个有限责任公司,重组公司1个。   通过技术辐射和自身产业建设,带动了企业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造就了多个能生产水稻联合收割机、小麦精少量播种机、农产物料干燥机、节水灌溉装备和种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成套设备等现代农业装备的生产制造骨干企业,并积极与其进行技术协作,面向市场,承接农业开发等工程承包。近年仅承接种子加工、草原生态示范基地建设、马铃薯淀粉加工、马铃薯薯条加工、板栗加工、油脂加工等10余项较大工程承包项目就创收逾4000万元。马铃薯、板栗加工工程项目围绕产地加工、就地转化的思路,实现农副产品的升值增值,为带动当地农业结构调项目资金支持6471万元,实现科技产品销售收入15576万元,技术转让与服务收入7403万   元,其他收入5517万元。中心将部分收益用于中心自研项目再投入647.8万元,主要开发市场急需的高新技术产品,使中心的技术实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在经济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推动了技术的良性循环。   (四)在行业中的地位以及对行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及作用   1、以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设施条件、一流的创新环境,创一流的科研成果,保持科技领先,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的带头人  中心组建以来,在完成机构设置、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科技、人才优势,集中主导专业和骨干力量,研究国内外农业机械发展趋势,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站在学科发展前沿,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高新技术产业化等科研项目,开发出一批具有广阔前景的技术成果,同时加大投入力度,充实、完善试验室和中试、生产基地建设。到2002年6月底,共投人资金2796.42万元(含国家拨款440万元、不含南方分中心),完成了4个试验室、1个网络中心、1个综合试制中心和3个生产基地的基建项目的改扩建和生产试验设备的购置;投入1687.08万元(不含南方分中心)完成了19项工程化储备项目和产品研发;此外还承担了421项国家和企业委托研发项目、完成32项目研开发项目。大量的科技投入和成果产出,树立和保持了中心在行业科技领先地位,充分发挥了工程中心技术创新带头人的作用。   2、面向全行业,推广科技成果,成为行业技术的集散地和辐射源,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取得跨越式发展  中心组建期间,共推广新产品17种、新装置和成套设备17种、新技术新工艺12项,完成交钥匙工程42项,实现工程化成果转化51项。中心通过对水稻联合收割机、宽幅喷杆喷雾机、小麦深施肥精少量播种机、水稻干燥机和大型喷灌机系列产品、马铃薯深加工技术装备等一批高科技含量的技术成果成功地实施转化,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我国农机企业技术产品档次和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部分产品完全可以替代进口,使我国农机装备在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提高可靠性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中心也因此成为行业高新技术的集散地和辐射源。   中心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过程申,还注重“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与生产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村用户以及国外机构密切交流合作,注重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先进性与实用性结合,研发出大量适合国情的科技成果,有效推动了农机行业的技术迸步。   3、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农业节本增效和农业产业调整  中心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通过技术转让、开发和示范推广,不断向下游企业输送适销对路、技术先进的技术成果,优化了企业的产品结构,使大量农机制造企业和众多农机使用者获得良好效益,促进了行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便企业出现了新的生机,在经济上实现了良好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小麦精少量播种机目前已实现整机销售200台以上、用关键部件改造传统播种机50台,仅以此计,按每台每年播种120公顷,每公顷节种52.5千克,每年可为农民节约种子1575吨,节支393.75万元。此外本技术还有节肥增效、增加产量的功效。据山东等地实际测算,精少量播种比传统条播增产效果明显,增产幅度达6.7%一26.8%。可见,成果广泛推广后,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水稻联合收割机、宽幅喷杆喷雾机、节水灌溉装备等机具的惟广应用,也将在减少农作物损失、节约农药和水资源,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方面发挥巨大作用。马铃薯、板栗加工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技术装备项目的推广,围绕产地就地转化,实现农副产品的升值增值,为推动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人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五)开放服务及人才培养   1、开放服务   (1)承拙国家、地方和企业科研项目。独立或联合承担各类科研及工程技术开发项目共421项(不含南方中心),其中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5项(含“863”计划项目2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5项,基础研究项目21项等),企业委托项目283项,自主开发项目32项。   (2)实施开放式技术信息服务。建设了中国农业装备信息网、农副产品加工信息网,网站每年访问人数达30余万人次;利用展览会广泛宣传推广农机新技术、新产品,共参加各类展览会20余次,产品宣传广告投入近200万元;主办的《农业机械》杂志被科技部、**、科协授予全国科普先进集体、优秀科技期刊。   (3)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面向本企业和全行业,多形式、多渠道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34次,培训人员950人次;先后在北京、江苏、山西等地组织了4次大规模、10余次小规模的农机、农副产品加工设备现场演示会,对工程化开发项目所研制的各种装备进行了演示、示范和推广。国家科技部、国家计委、农业部和国家机械工业局等部委对演示会给予了大力支持;来自东北、华北、华东、西北等地的16个省市60余家农机推广部门的500余人次到会参观;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经济日报、中国农机化报等20多家新闻单位到场进行了现场采访和报道。   (4)建立农机试验、示范和展示基地。在江苏南通农场、北京小王庄分别建立了水、早田农机具试验和示范推广基地;在中心本部分别开辟了现代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展示厅。   (5)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开展质量检测工作。国家农机具质量检测中心近年共制定、修订国家、行业标准125项,复审232项;完成国家监督性产品质量抽查147种次,产品检测公告471种次,生产许可证检测68种次,出口质量许可证检测20种次;完成委托检测216种次。   (6)广泛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与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工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机化所、天津拖拉机厂、石家庄农机厂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机企业进行了项目研发和生产合作;组织17批120人次(中心58人次)到美国、德国、日本、泰国、越南等国家进行考察、研学、项目合作等;举办9期国际农机技术培训班,有30多个国家的182人次来中心参加培训;举办了“99北京国际淀粉及类食品加工技术交流洽谈会”,有国内外97个单位、15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2、人才培养   (1)设立专项资金,培养跨世纪人才。在1999年到2001年期间,中心为适应农业机械工程关键技术攻关和工程化、技术集成研究开发的需要,设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投人资金67万元,采用选送或在职攻读、自己培养和委托高等院校培养等多种方式,培养博士、硕士38名(博士12名、硕士26名,其中3名博士、7名硕士已毕业并获取学位),有效提升了科技人员知识层次。   (2)根据科研生产需要,开展岗位培训。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12次,培训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549人次,培养锻炼了一批年轻的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带头人;强化市场营销工作,在下属产业设立市场营销部,5次集中培训科技营销人员72人,建立了一支全技术、懂市场的营销队伍。   (3)面向行业,多渠道、多形式培养农机工程化研发人才。利用行业协会、学会等举办各种形式培训班、研讨会等17次,培训行业内中高级科技人员878人次:举办10余次农机技术与装备演示推广现场会,有500多人次到场参观。此外,还举办了9期国际农机技术培训班,有30多个国家的182人次参加了培训,促进了部分技术和产品向国外出口。   二、内部建设与运行管理情况   1、中心管理委员会  中心管理委员会是中心的最高权利机构,由1名主任委员、2名副主任委员和5名委员组成,负责中心重大决策和事务。中心组建期间成立了中心组建领导小组,行使中心管理委员会职责,负责组建实施方案的落实与组织。期间因人员变化,组建领导小组还进行了一次调整。中心通过国家验收后,组建领导小组将撤消并重组为中心管理委员会。   2、中心工程技术委员会  是中心的技术咨询机构,由国内知名农机专家和中心技术骨干组成,中心管理委员会聘任。负责审议中心技术发展和研究计划,评价工程设计试验方案,提供技术经济和市场信息。   3、中心主任  由中心管理委员会聘任,主持中心全面工作。   4、综合办公室  负责中心的综合计划、行政事务、财务、人事和日常事务管理等工作。   5、市场经营部  负责中心对外宣传与合作、科技成果转让和产品销售、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市场调研与分析以及工程项目的实施、验收等工作。   6、工程化研究开发管理部  负责项目管理、试验室建设和试制中心管理。根据不同专业研究开发方向,下设6个分中心、1个中试申心。   (1)收获机械研究分中心。主要从事系列化新型收获机械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及其工程化、产业化工作。   (2)耕作种植机械研究分申心。主要研究开发少免耕联合作业机械,植保机械,机械化施肥、精密播种技术与设备等。   (3)节水灌溉技术装备研究分中心。主要研究开发高效节能水泵和喷灌、滴灌、渗灌技术及关键设备,自然能源提水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以及水力模型试验技术等。   (4)农副产品加工工程技术分中心。主要从事农副产品加工领域内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开发,进行技术装备集成,开展工程成套服务。下设薯类与淀粉工程部、食品工程部、油脂工程部、保鲜工程部。   (5)饲养机械工程研究分中心。主要从事成套饲养技术装备、新型膨化饲料机组和成套设备饲养排泄物无菌化生物有机肥等技术装备研究开发。   (6)粮食仓储技术装备工程研究分中心。主要从事仓储粮食品质分析、虫害监测等仪器设备的研究开发。   (7)中试中心。工程化研发成果的样机试制、中试生产和部分产品的生产制造。   7、产业管理部  负责产业化投资项目和产业群体的综合管理工作。   8、农机工程申心南方分中心  主要根据南方农业自然条件、品种和资源条件,研究开发水稻收获机械和农牧产品加工工程技术与装备,开展技术成果的工程化、集成化研究和工程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工作。其业务和工作计划受中心的管理和指导。   (二)管理模式及相关管理制度   国家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组建过程中,其依托单位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整体转制为科技企业,并制定了集团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因此,国家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随依托单位转为科技型企业,成为其研发中心,同时也担负起国家农机中心行业技术源头的重任,向社会开展服务。   中心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中心管理委员会是中心的最高权利机构,负责中心重大决策和事务;中心工程技术委员会负责审议中心技术发展和研究计划,评价工程设计试验方案等。   中心在办公、项目管理和各研发分中心实行了严格的预算、内部独立核算制度;有关公司则按《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运行管理。   为使工作正常有效运转,中心还制订了“国家农业机械工程研究中心章程”、“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公司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从而保证了中心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   (三)运行机制建设    本着有利于中心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中心功能的发挥、有利于新机制的创立,最终实现技术、经济、人才的良性循环的原则,中心在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科技研发和产业建设协调发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在用人机制上,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采取合同制、聘任制、流动制,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在人才使用上敞开进口,放开出口,竞争上岗,能上能下,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用人机制。   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岗定酬、效益优先的分配机制。摈弃事业单位行政级别、干部身份和等级工资等旧框架,工资不与职称、资历挂钩。按照劳动力市场基本价位,以岗定酬,效益优先,实行了以基本生活保障工资和岗位效益工资为主体的新型工资制度。管理部门实行竞争上岗,按岗定责,以责取酬;科研人员按项目负责人、技术骨干和一般参加人员划分职责,确定相应的工资水平;产业经营部门按经营业绩核定主要负责人薪酬和单位工资总额。同时配套建立了以岗位职责考评和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收益为主要依据的评价体系,并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对工资分配实行动态管理,奖优罚劣,体现差别,向管理、科研、经营骨干倾斜。   在研发项目中,实行了课题制和首席专家负责制。在批准的计划任务和预算范围内,给予课题负责人享有充分的自主权,为科研人员提供相对较高、较稳的待遇和宽松的技术创新环境。目前中心首席专家的年收入已达到7万元以上,技术骨干的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此外,还推行了效益提成、成果参股等多项激励制度。对完成科研开发任务并实现技术交易的科技人员给予净收益额35%的奖励;以科研成果人股创办企业,把16%左右的技术股向技术持有人、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和起重要作用的管理骨干配送。这一系列措施,较好地解决了人才流失和人才能力发挥不充分的问题,还取得了吸引高层次人才从国外及三资企业向中心回流的效果,保证了中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   在产业化建设中,引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把吸收科技人员个人现金人股和配送技术股相结合,建立人才资源利用和利益分配市场化机制,鼓励调动广大科技人员投身产业建设。   (四)自我发展状况   在依托单位内部,重新整合各专业技术资源,集中优势力量,组建了收获、耕种、节水灌溉、饲养、农产品加工、粮食仓储机械和南方分中心7个工程化研发分中心,完成了种植机械、收获、农产品干燥与加工和节水灌溉等4个试验室的改扩建任务,建设了1个工程化中试中心,基本形成了中心的研发和工程化主体。   与此同时,中心注重把科技开发创新与工程化、产业化环节紧密结合,以市场前景好的优势工程化项目和产品为龙头,加强自身产业群体的建设。以依托单位资金、技术优势,先后建立了现代农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嘉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固安嘉峰机械工程有限公司、中农机辽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鞍山现代农业机械公司、华雨灌溉装备有限公司等经济实体,重组整合了中国包装和食品机械总公司,产业建设取得了大发展。   组建期间,中心(不含南方分中心)除完成自身工程化储备项目和产品的研发外,还承担了国家部委、地方政府下达的基础性、前瞻性和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与装备项目的研究与开发项目105项,争取到6471万元资金支持;接受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等委托的技术装备研究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咨询服务项目284项,创收达7403万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5576万元,出口创汇460万美元。   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和发展,中心逐步迈入了以科技带动产业、用产业支撑科技、科技与产业协调发展的轨道,形成了经济、技术和人才的良性循环。   三、组建项目执行情况   (一)设施条件建设   为了加速科研成果研发和工程化进度、提高工程化成果水平,中心累计投人2796.42万元,完成11028米,试验、中试和生产场所的基建政扩建项目,新增试验、生产仪器设备122台套(不含南方分中心)。   1、试验室建设   (1)种植机械试验室。购迸、自行研制和改造了精密播种试验台、土壤工作部件试验台、植保风机试验台、液泵试验台、喷头喷杆试验台、雾滴尺寸分布测量系统等试验设施设备,达到对农业种植机械进行性能试验和检测的要求。   (2)收获机械试验室。根据科研和生产实际需要,对联合收割机整机可靠性试验台项目建设进行了适当调整,添置了测功机、扭转加载器、信号变换器、控制器、测试记录分析仪、传动台架等仪器设备,完善了必要的测试手段,达到基本满足对收获机械进行性能试验和检则的要求。   (3)农产品干燥与加工机械试验室。作为重点加强建设,试验室面积达到900米2。在对原机械性能试验设备设施进行改造的同时,又投入233万元购置超临界奉取试验台、超高压灭菌试验台、喷雾干燥试验台、冷冻千燥试验台、智能发酵仪、欧美克粒度仪、谷物水分分析仪、光谱分析仪、多功能光谱分析仪等仪器设备,加强了理化和工艺试验条件建设,全面提升了试验室功能。   (4)节水灌溉机械试验室。近年国家对农业节水灌溉十分重视,为此中心又投人资金购置了喷灌机水力性能田间试验装置和微型潜水泵成套测试装置,进行了喷头试验装置等的改造工作,有效提高了排灌、节水灌溉机械的科研和试验装备水平。   (5)南方分中心综合试验室。改扩建了干燥工艺及装备试验室、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机械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申心(广州)。干燥工艺及装备工程化试验室建设项目被列为“九五”期间广东省第二批省属研究院所改造项目,2000年12月25日通过了专家验收,验收组认为“试验室 装备的先进性和功能的完整性处于国内同类试验室领先地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机械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已投入90万元,购置了办公、检测设备仪器65台套,并获农业部组织的专家组双认证。   2、中试中心建设  为提高科研成果工程化和申试能力,中心共投资837.79万元,购置了激光切割机、数控折弯机等机械加工设备,建设了3428米2的中试生产中心,并于2001年初投入使用。中试生产中心的建成使用,大大提高了中心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缩短了科研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周期。同时,中试生产中心还具备了部分关键设备的生产制造能力,积极对内、对外承接机械加工制造业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网络中心  建立了中国农业装备信息网和中国农副产品加工信息网。农副产品加工品质基础数据库收集各类标准1000余条、收集比较全面的加工企业252个、普通加工企业名录10万余个。网络中心的建立,对中心行业信息流通、促进科技进步及技术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意义重大。   4、生产基地建设   (1)种植业生产装备制造基地。2001年,以中心依托主体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为主发起人,联合钢铁研究总院、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首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机械科学研究院共同发起设立了现代农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金4000万元,是从事现代农业装备开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业务包括农业田间机械化作业装备,收获后加工设备,畜禽饲养与饲料加工设备,节水灌溉与设施农业装备的设计、开发、制造与销售以及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加工与维修。中心研发的半喂人水稻联合收割机、自走式青饲机、高速插秧机等高科技农机产品是公司目前的主导产品。   公司目前已完成上市辅导期,上市成功后,将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实行大营销、大产业的经营理念,最终将公司发展为一个资产质量优良、高速发展、规模化经营的大型农机科技企业,为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全面繁荣、农民增产增收做出应有的贡献。   (2)农副产品加工综合试验生产基地。嘉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以中心薯类加工高新技术与设备为依托,盘活山西嘉利淀粉公司闲置资产,并吸收上海、甘肃、青海等地6家企业作为发起人,共同出资,由中心依托单位相对控股组建的股份制公司。公司注册资金2500万元。   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把山西嘉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成薯类深加工科研、生产及产业化示范工程基地,围绕产地加工,就地转化的思路,实现薯类产品的增值加工,为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的收入做出了贡献。   此综合生产示范基地是依托中心技术、设备优势,注人较少资金,利用国有企业现有资产进行重组,吸引适量社会资金参与而建成的。这种做法本身也具有科研与产业、社会资本相结合的示范意义。   (3)畜禽养殖及饲料加工装备生产基地。固安嘉峰机械工程有限公司注册资金800万,中心占有76.4%的股份,其余23.6%股份由39个中心员工 (技术骨干)持股,员工人股时按1:1的比例进行了技术配股。2001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创利税150万元。   基地以生产畜禽养殖和饲料加工机械为主同时对外开展工程承包。2001年生产销售无菌化饲料加工设备30台套,成套饲料加工工程3套。先后研制开发了无菌化饲料加工系列、工程化饲料调质设备系列、饲料破碎机系列、牛场自动喂料车系列及树叶粉碎机等产品,还进行生物有机肥加工成套设备的研制等。   (4)农产品干燥设备中试组装基地(南方分中心)。南方分中心在本部调整资源配置,改建1000米,厂房,建立了以热泵干燥机产品开发为主的农产品干燥设备中试组装基地。自行研制了热泵干燥机组系统调试和性能检测工作室、新型试验台,为不断开拓产品应用领域、保证产品质量创造了良好条件。开发了集装箱式热泵干燥机和5米z小型热泵干燥机,其中RG-185热泵干燥机通过检测鉴定。目前,中试组装基地已能生产5种规格的热泵干燥机和多种类型的农产品干燥加工设备,年生产能力达到100台以上;熟泵干燥机已销售61台,产值860万元。   (5)联合收割机中试组装基地 (南方分中心)。位于广州郊区,拥有3000米2厂房,购置了联合收割机发动机试验台和脱粒滚筒动平衡试验台等设备,并初步建立了营销网络。中心水稻联合收割机的品牌产品——珠江-1.5型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已成为南方水稻机械收割的主要机型,被评为2001年中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目前中试组装基地已达到年产珠江-1.5型全喂入联合收割机500台的生产能力;水稻联合收割机已销售600多台,产值达到3000万元。   (6)畜牧养殖机械中试组装基地(南方分中心)。基地占地10000米2,主要加工生产饲料加工设备和工厂化养猪设备。2001年承接养猪成套设备2370万元、饲料加工成套设备450万元合同额;2002年完成养猪成套设备产值1300多万元,饲料加工成套设备产值近1000万元。   (7)现代农业设施中试组装基地(南方分中心)。基地占地3000米2,主要承担广东省火炬、星火和攻关计划等项目,开发了全天候智能温室、观赏型温室、华南型温室及大棚等产品,成功获得多个农业设施的公开投标项目。2001年接受了40多个企业的委托工程项目,完成产值近1200万元;2002年预计产值超过1500万元。   (二)人员配备及到岗情况   中心自组建以来,根据工程化研究开发需要,按照“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原则,集中了依托单位的优秀人才,并在社会上聘请、招聘知名专家和其他急需人才,搭建合理人才梯队。目前中心员工总数254人 (不含南方分中心)其中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45人,工程师49人,助理工程师、工人技师6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46人,学士学位的161人。全中心形成了一支由开拓创新、高效精干的领导班子和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组成的人才队伍。   (三)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   组建XXX国家科技部拨款500万元(含南方分中心60万元)全部到位;由于国家机械工业局撤消,部门配套资金未到位,由依托单位自筹解决,中心依托单位共自筹资金4044.06万元。   XXX(不含南方分中心)组建期间配套基建、设备添置、工程化研究开发总投资为4483.42万元(含国家科技部拨款440万元),其中用于配套基建支出1118.68万元、工程化试验、中试、生产设备仪器购置支出1678.30万元,工程化研究开发支出1687.08万元。总支出中,国家科技部拨款440万元按照《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经费管理的要求,全部用于购置中心研究开发和试验所必需的仪器、设备。   (四)支撑环境与配套措施   中心组建期间,依托单位在人力、物力、资金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了鼎立支持,使中心具备了良好的工程化研究、试验、中试条件,拥有了一文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意识好的高水平、高素质的职工队伍,研发、推广了一批国内急需、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的工程化技术和产品,建立了以中心工程化成果为主导产品的生产基地和产业化群体,形成了“小中心、大网络”的基本格局,这些都为中心正式投入运行创造了良好的支撑环境。   为保证中心有效运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深化改革,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推行项目人员聘任制,实行课题制和首席专家负责制,并逐步进行了项目竞标制度、项目薪金制度、效益提成制度、成果参股制度等方面的探讨。   2、增加投入,提高工程技术研发能力和水平  在积极承担国家项目、利用好国家支持经费的基础上,加大自身科技投入,加强科研条件建设和科技研发工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3、规范搞活,推进行业技术服务和自身产业建设工作的开展  鼓励科技人员转化科技成果、领办科技产业,以技术优势服务行业、发展产业,用技术服务收人和产业收益支撑科技创新活动,推动了科技与产业协调发展。   4、重视人才,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  重点培养和引进高级研发和高层管理人才以及市场营销、高级技工等急需人才。   5、尊重知识,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设立专项资金,制定激励制度,鼓励并加强专利和专有技术的创造和维护。   6、加强合作,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与国外的有关企业、机构,国内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生产企业等进行开放式的合作交流,通过学术交流、联合开发、技术合作、培训人才等方式,推进“产、学、研”各部门的有机结合。   四、发展设想和问题与对策   (一)发展设想   1、重视人才,加强条件建设,提高工程化科研成果研发水平  一是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建立选拔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和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力资源开发与使用机制,为人才发挥创新能力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和良好的环境。二是继续加强科研条件建设。近期计划重点做好创建计算机模拟试验工作站、建设完善水田工作部件室试验设施、强化节水灌溉设备设施条件三项工作。三是以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在农副产品加工保鲜装备、经济作物耕种加工装备、节水灌溉技术装备、草原生态建设技术装备、精准农业装备、重大病虫害预警防治装备以及粮食仓储自动控制设备等方面进行工程化开发研究、成果转化。   2、面向本企业和行业,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  在注重满足本企业发展需要的同时,更要站在国家、行业的高度,加强对世界先进农业机械产品技术进行跟踪、引迸、消化和创新,尤其要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创新,并通过科研成果研究开发和向行业、社会转化扩散科研成果,提高我国农机装备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我国农业的增产、增收和可持续发展,使“中心”不仅成为企业研发中心,还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的集散地和辐射源。   3、继续进行体制和制度创新,把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以科技带动产业,用产业支撑科技,创建一流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迸一步对研发机构的组织结构、研发项目的设置程序、项目过程的规范管理、项目经费的合理使用、项目人员的选拔培养、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科研工作的考核考评以及激励机制的建立完善等多方面进行规范和创新,通过科学的、制度化的管理,提高管理层次和效率,形成完善的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运行机制。继续发挥已有的基础和潜力,注重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强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加强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与管理,加强市场的营销与策划,加强资金的运用与筹措,加强资本的积累和市场化运作等一系列工作,最终走上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以科技带动产业、以产业支撑科技的发展道路,实现技术、经济、人才良性循环,把科技企业做强做大。   (二)问题与对策   1、产业化经营管理及资本运作人才短缺  由于依托主体刚刚实现从科研院所向科技型企业转化,目前科研力量较强,产业化经营管理及资本运作人才则较为缺乏。今后要大力培养和引进这两方面人才,并建立完善相应的人才引进机制和员工培训制度。   2、产业化资金缺口较大  面对中国加入WTO、国外知名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形势,我们的科技成果要产业化,要迎接市场竞争的挑战,除需要有较强的技术实力作后盾外,还必须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目前产业化资金缺口大,是转制后的科研单位产业化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家如何在政策上扶持、在投入上增加,企业如何有效融资,进行规模生产、规模经营、进入并占领市场,是科技企业发展的关键。中心依托主体已在股份制改造、争取上市融资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但因产业基础较差,工作进展慢、困难多。   3、国家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实体化问题  中心组建之初依托主体是科研事业单位,中心建设最终要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但中心组建过程中,其依托主体转制为科技企业,这样中心的组织形式就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国家XXX既要成为依托主体中国农机院的科技研发中心,更要担负起国家农机科技研发中心的重任,探索一条科技创新与自身产业发展和为行业技术进步服务紧密结合的发展道路。   4、农机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问题  国家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以来,遭遇我国连续几年农民收入增长放缓、农机市场出现负增长等环境影响,中心产业化建设目标受到一定的影响,农机新技术、新产品市场推广形势严峻。鉴于许多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农机都有政策性补贴,我国虽然也有类似政策,但相比之下还显力度不够,建议国家加强对农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的支持力度。     工程机械公司工作总结

[1] [2]  下一页


Tag:公司工作总结移动公司工作总结,保险公司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 公司工作总结


上一篇:某冶金集团公司年终工作总结
《工程机械公司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