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教材是承载知识的载体,其蕴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理念,需要教师在深刻领会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处理和有效的组织,才能落实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新课程实验教材当然也不例外。因此,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同样是新课程理念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的基础。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对人教版实验教材的学习和使用谈几点做法和思考。一、确定多元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阐述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在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还应关注数学活动中“过程性目标”的落实。“人教版”实验教材中,许多内容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多元化的特点。教师应认真分析,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在设定“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不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过程性目标”。例如,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这节内容,单纯从“知识技能”的角度来分析,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小学数学新教材落实课标新理念,标签: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http://www.wenxue9.com
教材是承载知识的载体,其蕴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理念,需要教师在深刻领会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处理和有效的组织,才能落实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新课程实验教材当然也不例外。因此,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同样是新课程理念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的基础。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对人教版实验教材的学习和使用谈几点做法和思考。
一、确定多元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阐述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在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还应关注数学活动中“过程性目标”的落实。“人教版”实验教材中,许多内容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多元化的特点。教师应认真分析,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在设定“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不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过程性目标”。
例如,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这节内容,单纯从“知识技能”的角度来分析,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而从“过程性目标”的要求来看,还可以设定“引导学生经历‘十几’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体验‘十进制’表示数的优越性”等教学目标。教师只有设定了相应的“过程性目标”,才会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教学时间,有针对性地加以落实。以下“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片段,很好地说明了相关“过程性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
教师组织学生用一只手抓小棒。然后提出要求:摆一摆,让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抓了多少根。
学生自由操作:有一根一根摆的,有两根两根摆的,有三根三根摆的……(没有出现10根扎一捆的)。
教师参与活动:老师是这样摆的(边说边演示:“一捆”与“几根”摆在一起),你能看出我抓了多少根吗?
师生共同数“一捆”的根数,引导学生感知这“一捆”既是“十个一”,也是“一个十”。
组织学生进行“摆数”比赛:用你喜欢的方式摆出老师报出的数。
比赛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了“十个一”用“一个十”来表示的优越性。
又如,我们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这节内容时,除了确定相应的知识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之外,也制定了明确的过程性目标:通过规律的抽象、归纳,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体验到数学知识的抽象美和简洁美,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实践过程如下。
媒体呈现:一辆又一辆摩托车有规律地飞驰而过。
师: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自由操作。有画画的,有用小圆片摆的……
展示:
有学生画成:□○○□○○□○○
有学生摆成:
师:有没有比这还要简单的呢?
经过讨论交流后,出现了用1、2、1、2、1、2来表示的。
很显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经历了数学知识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有效达成了课前制定的“过程性目标”。
毋庸置疑,教学目标的确定反映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课程理念的把握状况。教师对教学目标多元性的关注,是其实践新课程,落实新课程理念应走好的第一步,也是相当重要的一步。
www.wenxue9.com
二、灵活处理学习材料
人教版实验教材对学习材料的呈现,无论在内容的丰富性上,还是在提供方式上,均有着老教材无可比拟的优势。但这并不表明教材提供的材料教师拿来就可以用,很多时候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灵活地处理。教师也应该或者说完全可以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设计意图的情况下,个性化地改编和处理教材。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从更适合教学对象的角度来处理学习材料
虽然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尽可能地选择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学习材料,但由于其客观存在的局限性和出版发行的滞后性,教材中的某些学习材料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仍有必要进行改编或替换。例如“11~20各数的认识”中的单元主题图,对城市的孩子可能比较适合,但对农村或偏远山区的孩子来说则显得相当陌生;又如“上下”一课中的主题图,对知道南京长江大桥的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有趣,但对于不知道的学生来说则很难说有多大的激趣效果。对类似这样的学习材料,教师便可以用一些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来替换。例如:设计一个班级运动会的主题场境来呈现“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的学习材料;设计一个“整理生物角”的实践活动来组织“上下”一课内容的教学;等等。
(二)从更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角度来处理学习材料
实践时,我们感到人教版实验教材中,有些学习材料在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方面确实有比较大的使用价值,但有时由于材料过于复杂,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就可以适当加以改编。如“十几减几”一课中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小猫观金鱼图”,从数学问题的呈现和对算法多样化的关注来看,由于问题缺乏现实意义和对“想加算减”算法的暗示性过强,我们认为可以适当加以改编。于是在教学时我们把情境设计成:一棵桃树下,一群猴子(13只)在玩耍,然后动画呈现:一些猴子爬上桃树,地面上还留下6只。于是问题产生了:树上到底爬上了几只猴子呢?
改编后的学习材料,首先,使问题生成具有了现实意义,解决问题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其次,弱化了算法上的暗示,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展示富有个性的思考过程。
(三)从更生动而有意义的角度来处理学习材料
[1] [2] 下一页
Tag: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数学教学 - 小学数学 -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上一篇: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课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