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材教法» 正文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材教法

[03-20 20:48:58]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教材教法   阅读:8929

概要: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材教法(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二、教学内容1.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此外,教材在这儿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本单元分为两小节,内容结构如下:2.变化。义务教材:在六年制八册安排了“求平均数”的内容。没有单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材教法,标签:小学数学教材教法,数学课程教材教法,http://www.wenxue9.com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材教法(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
1.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此外,教材在这儿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本单元分为两小节,内容结构如下:




2.变化。
义务教材:在六年制八册安排了“求平均数”的内容。没有单独安排“数据的分析”内容,对数据的分析是融入在统计图表的学习之中的。
课标教材:根据课标的要求,安排在第一学段教学。加强了对统计作用的进一步认识及对平均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理解。
三、具体编排
1. 简单的数据分析。
本小节在学生认识了一格代表2个单位、5个单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两个例题继续介绍一些常见的条形统计图:一种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另一种是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表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到此为止,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基本结束。学生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对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数据的表示方式、作用,都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下一阶段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打下坚实的基础。
⑴例1。
①通过对一个超市四种品牌矿泉水上周的销售量进行统计,让学生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再根据统计的结果来决定下一步的进货计划,体现了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
②出现了一个横向条形统计图,由于这种条形统计图在统计报表中经常出现,有必要让学生认识。它和纵向条形统计图在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是有时为了版面安排的需要,才把横纵和纵轴的位置进行对换,条形的方向也相应发生变化。
③在这个统计图中,仍然采用学生已经学过的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方式,教材上提供了品牌A的条形作为范例,让学生涂出其他品牌的条形。学生可以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加以掌握。
⑵例2。
①通过一个复式统计表提供了某一小组学生身高、体重的数据,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条形统计图。
②提供了一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以前学生所见的条形统计图表示数量的轴上,每一格表示的数量单位都是相同的。但在这两个条形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统计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而第二个统计图中起始格表示28千克,其他每格表示2千克。这种统计图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样本的统计数据的绝对值都比较大(如本例中学生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体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样本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值又相对比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体重的最小差异分别是1厘米和1千克)。当出现这种情形时,会出现一种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小(如第一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统计图中的条形就会很长,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大(如第二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难在统计图中看出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所以,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这种差异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较大单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这种统计图中的纵轴上,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区别。
③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如加强锻炼)。
⑶关于练习十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2题,是根据学校图书馆上周的借阅情况了解学生的阅读喜好,并进行决策,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第5题,是一个开放题,鼓励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www.wenxue9.com
2.平均数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等。
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如把12块糖平均分给3个孩子,平均每人分得4块,这个“4块”是每个孩子实际分得的数;如果说3个孩子一共有12块糖,平均每个孩子有4块,这个“4块”就是平均数,因为不一定每个孩子都有4块糖。
⑴例1。(着重教学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①通过求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使学生明确平均数量不是指每个学生实际收集到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指“假设”四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同样多,每人收集到多少个。

[1] [2]  下一页


Tag:教材教法小学数学教材教法,数学课程教材教法数学教学 - 小学数学 - 教材教法


上一篇: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