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一)评价要素的确定以语文学科特点为依据,是设计各种评价指标的关键所在。学科评价特点的确认主要是从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教材及相关要求等方面来提炼和把握的。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如表所示: 根据行为学把这些课堂上师生行为归纳、整理,总结出五方面可观可测的评价要素:课堂提问有效度、课堂学生参与度、教师对教材处理教法设计有效性、教师导语过渡语评价激励语结束语有效性、教师课堂调控有效性。这一步非常关键,是课堂评价的基础和前提。(二)评价信息的获取以往我们是一个教师对一堂课的整个过程做详实的记录,为评课提供信息依据。这样信息的来源就有以下的可能:片面性,有时课堂进度快,同一时间既有教师的活动,又有学生的活动往往造成教师来不及详实记录;主观性,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观点,听课的出发点也就不同,所以在记录的时候就会倾向于某一方面;对比效果不强,每个教师的听课记录都包括课堂上的各个要素,上课教师在哪个不容易暴露,不同教师的课堂各个要素更是难以形成对比。所以我们提出将课堂上的五个评价要素分项分人记录: 1、课堂提问专人负责,记录教师课堂上提出的所有问题。2、学生参与次数的记录,包括学生个人回答
评课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研究,标签:课堂教学艺术,小学课堂教学艺术,http://www.wenxue9.com
(一)评价要素的确定
以语文学科特点为依据,是设计各种评价指标的关键所在。学科评价特点的确认主要是从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教材及相关要求等方面来提炼和把握的。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如表所示:
根据行为学把这些课堂上师生行为归纳、整理,总结出五方面可观可测的评价要素:课堂提问有效度、课堂学生参与度、教师对教材处理教法设计有效性、教师导语过渡语评价激励语结束语有效性、教师课堂调控有效性。这一步非常关键,是课堂评价的基础和前提。
(二)评价信息的获取
以往我们是一个教师对一堂课的整个过程做详实的记录,为评课提供信息依据。这样信息的来源就有以下的可能:片面性,有时课堂进度快,同一时间既有教师的活动,又有学生的活动往往造成教师来不及详实记录;主观性,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观点,听课的出发点也就不同,所以在记录的时候就会倾向于某一方面;对比效果不强,每个教师的听课记录都包括课堂上的各个要素,上课教师在哪个不容易暴露,不同教师的课堂各个要素更是难以形成对比。所以我们提出将课堂上的五个评价要素分项分人记录:
1、课堂提问专人负责,记录教师课堂上提出的所有问题。
2、学生参与次数的记录,包括学生个人回答、朗读、默读的次数,学生集体朗读、小组合作的次数。
3、教师对教材处理设计的记录,包括对教材的增删、换序、整合、新编等,课堂的总体框架。
4、教师导语过渡语评价激励语结束语的记录。
5、教师课堂调控记录包括课堂氛围,课堂纪律,教师课堂生成、课堂各环
节时间安排、现代媒体的运用部分。
以上五项课堂情况记录的原则是:全息性(详实记录每一项的内容),客观性(记录内容要求原始性不带有主观色彩)。这步是评价准确性的保障。
(三)发挥评价的反馈、促进作用
1、对课堂教学的记录信息进行统计
包括教师提问的次数;学生个体参与课堂的次数和集体参与课堂的次数;教师评价激励语出现的次数;现代媒体使用的次数。
2、对课堂教学的记录信息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
所谓的纵向是指对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从课堂提问的数量和质量分析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分析学生参与的有效度;从教学目标的落实分析教师对教材处理设计的有效性;从学生上课积极性的调动分析评价激励语的有效性;从课堂趣味性、教学效果分析现代媒体使用有效性。找出教师擅长的部分和薄弱的环节,便于专家、领导对教师有目的的指导。
所谓横向是指对多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以上五项课堂要素比较分析,总结现阶段语文课堂教学的共性,便于学校对现阶段语文课堂教学总体方向性的引导。
3、及时反馈,提出改进策略
将课堂信息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反馈的形式有单独交流、集体交流。单独交流目的在于纠正某个教师身上出现的问题。集体交流目的在于纠正现阶段语文课堂上出现的某一类问题。通过对课堂的研究,在实施这步的过程中我们要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1)提出“主问题设计”的概念,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直指教学目标,达到高效目的。
(2)提出“关注孩子的需要”,课堂上孩子需要问题呈现梯度性,这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课堂上孩子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样,孩子希望课堂变得有趣和被肯定这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等等,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定位于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www.wenxue9.com
(3)建立课堂评价激励制度。
(4)课堂的生成与预设。教师必须对教材深入理解,教法的精心设计,才能驾驭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才能出现精彩的生成。
(5)现代媒体的合理利用。媒体的运用源自教学的需要,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效果综合考虑合理有效的运用。
4、课题效果的评价
(1)开学初和期末对学生作一次问卷调查,对比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通过上下学期的随堂听课,对比校语文教师上课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否得到提高。
(3)通过上下学期的质量检测,对比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否得到提高。
五、课题研究对象
江山市实验小学全体语文教师课堂教育行为和学生课堂学习行为。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观察分析法:深入课堂,推门听课,听课时分五项记录即课堂提问、课堂学生的参与次数包括集体和个人、教师的导语结束语过渡语评价激励语、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师基本功每一项专人负责。并认真做好听课记录,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分析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统计法:对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次数,有效次数;学生参与次数(包括集体和个人),有效次数;教师评价激励语出现的次数等教师的课堂行为进行统计、分析。
3、效果对比法:通过开展“同课评价”即本人或同学科教师就同一教学内容,先按照自己的思路、风格开课,然后通过校专家委员会评课成员反馈的评课信息进行重新备课,进行再次上课,比较前后课堂的有效度,使每一课都成为不断探索的评价课。这是本课题评价的最重要方法。
4.行动研究法:即在教学与评课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评价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积累丰富有效的课堂评价的实践经验,最终探索出专项化评课的有效体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
七、研究原则
根据教学的规律和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导向性原则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评价机制对教师行为有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教师的教育过程,其本身是一种以外部因素激励为主的目的性行为。成就评价对教师具有重要信号功能。所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必须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切实发挥导向作用,同时,要结合教学实际不断修订完善。
2、 人本性原则 人本性原则在以往的教学评价标准中常常体现得不是很充分,甚至易被忽略。事实上,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主体的积极活动表现出来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必须重视学生主体的体验以及潜能的发掘,惟其如此,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发扬。因此,评价课堂教学要把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是否人人积极参与探索、实践、交流等学习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评价。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课堂艺术,课堂教学艺术,小学课堂教学艺术,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课堂艺术
上一篇: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