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初中同步辅导九年级上同步辅导“不求甚解”读书法» 正文

“不求甚解”读书法

[01-18 00:02:41]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九年级上同步辅导   阅读:8333

概要:“不求甚解”读书法 “不求甚解”,语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 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该文于200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入初中第三册语文教科 书)它 作为一种读书态度和方法,千古传诵,历来褒贬不一,争论不休。贬之者古代、现代、当代 皆有。冯班说:“陶公读书,止观大意,不求甚解。”①叶圣陶说 :“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②鲁洪生说:“不求甚解,误人子弟。”③褒之者也是古 代、现代、当代皆有。杨慎说:“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是 不为两汉以来经书中的繁琐考证所左右,而是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④邓拓说:“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 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⑤王富仁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正 常的读书方式。”⑥无论贬方或褒方,至今仍存在“不求甚解”的问题。 因此,对陶氏的“不求甚解”大有再“求甚解”的必要。首先要“语境定义”。从上下文 (小语境)看,“不求甚解”是在“好读书”“有会意”的前提下进入“欣然忘食”阅读 情 境时所使用的一种 “整体会意”读书法。这种用心灵感受文字作品的方

“不求甚解”读书法,标签:九年级上同步学习,http://www.wenxue9.com

“不求甚解”读书法
  “不求甚解”,语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 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该文于200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入初中第三册语文教科 书)它 作为一种读书态度和方法,千古传诵,历来褒贬不一,争论不休。贬之者古代、现代、当代 皆有。冯班说:“陶公读书,止观大意,不求甚解。”①叶圣陶说 :“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②鲁洪生说:“不求甚解,误人子弟。”③褒之者也是古 代、现代、当代皆有。杨慎说:“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是 不为两汉以来经书中的繁琐考证所左右,而是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④
  邓拓说:“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 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⑤王富仁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正 常的读书方式。”⑥无论贬方或褒方,至今仍存在“不求甚解”的问题。 因此,对陶氏的“不求甚解”大有再“求甚解”的必要。首先要“语境定义”。从上下文 (小语境)看,“不求甚解”是在“好读书”“有会意”的前提下进入“欣然忘食”阅读 情 境时所使用的一种 “整体会意”读书法。这种用心灵感受文字作品的方式,虽带点囫囵 吞 枣的意味,但丝毫没有随便马虎、粗疏轻狂的意思。陶渊明借“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自况 ,自述读书时“闲静少言”,全身心地投入。“好读书”“欣然忘食”的阅读情趣,证明其 读书态度不是“疏狂”的,而是非常认真的;其读书方法不是“咬文嚼字”式的,而是“意 会神摄”式的。如果从历史的文化背景(大语境)来看,“不求甚解”实指不拘泥于章句考证 ,不囿限于作者原意,主张读书要以心相交,适己会意,自娱自乐。这种唤醒读者主体意识 的读法,实际上是对两汉以来繁琐解经的训诂之风的反叛和纠弊,是对单一的精读方法的补 充和发展。汉儒解经,内容繁琐,不得要领。魏晋之后,通人羞学章句,谈玄风盛,陶渊明 既不想仿效郑玄、王肃那样的经学大师,也不愿成为王弼、何晏那样的谈玄名家,因而对汉 儒的解经之作和两晋的玄言诗文,多采取“不求甚解”的略读方法。他“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⑦,用的就是“泛览”“流观”的略读法。他在《移居》一诗里提出“奇文共欣赏,疑 义相与析”,说明“不求甚解”并不概指一切书籍,对于“奇文”是要透彻赏析、彼此切磋 ,采用精读方法的。可见,陶渊明读重要的书,学孔子的由表及里,阐幽发微,力“求甚解 ”;读一般的书,学孔明的“观其大略”,提纲挈领,“不求甚解”。他在读法运用上,约 取博观,开创了“精读、略读两相宜”的先风。
  “不求甚解”是与“求甚解”相对而言的,并非单纯的儒道之争,二者反映了两种阅读目 标和阅读方法,兼顾了作者理论和读者理论,彼此是相生相长的。从阅读目标来看,读书该 有“求甚解”和“不求甚解”之别。不但西方培根讲过有的书可以“咀嚼消化”,有的书可 以“一尝”或“吞下”,而且东方唐彪也说过:“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 ,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必当备以资查考之书。”⑧这里,除了“当再细 看之书”必“求甚解”之外,其余四类,都是允许“不求甚解”的。“读”和“解”并非同 时完成,“解”在“读”中逐层加深,即使熟读成诵之书,也多是先吞下,不甚了了,后再 慢慢反刍,逐渐求得甚解。所以,阅读目标不同,阅读方法随之也有所不同。从阅读效度 着眼 ,“求甚解”属于精读法,旨在追求阅读深度,“不求甚解”属于略读、快读法,旨在追求 阅读的广度和速度。贬斥“不求甚解”的朋友,以为“消遣娱乐性阅读可以不求甚解,而阅 读教学中却一定要力求甚解,不求甚解就是误人之弟”。我们认为,“不求甚解”既是一 种阅读态度和方法,又是一种阅读教学目标,应该列为阅读技能训练项目之一。新颁《全日 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包含着“不求甚解”读书法的内容,其“阶段目标”里,从第 二学段开始“学习略读”,要求“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开始“学习浏览”,要求“扩 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第三、四学段开始学习网上阅读,要求“能利用图书馆、 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这些条文都渗透着要学会“不求甚解”读书法的意思。
  所谓“不求甚解”,就是粗知大意,不细抠字眼;先扩大知识面,暂不究知识点,只搜集 所需信息,暂不问信息来源;只抓取基本思想内容,不一定赏析表达形式。生活、学习和工 作中的大众实用阅读,多半采用“不求甚解”读书法。如看报纸杂志,如读应用文章,通常 是获取所需信息,只抓内容,不究形式;只问“写了什么”,不问“怎样写的”,更不考究 “为什么写这些”“为什么这样写”。阅读教学中的略读训练就是基于实用阅读的广泛需要 而做准备的。这种读法的特点是:放宽阅读深度的要求,追求阅读的广度和速度;不穿凿字 句,重内心体会;略次要细节,抓主要精神。元代李冶早指出:“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妄 言,不若老生腐儒为章句细碎耳。”“不求甚解”不是不“得意”“不求解”,而是“得 意 忘言”,只求“粗知大意”的“略解”;“会意”本身固然含有提要钩玄、取其精髓的“深 解”之意,但多半指“观其大意”的“略解”“通解”;它不是咬文嚼字、劈肌析理的“详 解”“肢解”,而是一种超越咬文嚼字的整体感知和意向把握。
  所谓“求甚解”,就是寻根究底、挖掘微言大义,讲求读书穷理。北周颜之推以人体为喻 ,说“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胸,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⑨ ,读解文章必须由浅入深,把握“语、事、气、理”四个层面。南宋朱熹发挥了逐层穷理的 精读法,提出了“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的层层剥进法⑩ 。这样“求甚解”,确实是高深,然而也确实不甚其解,是很少有人能 够完全做到的。现代阅读学把阅读行为看作读者对作品意义的重新建构,这种生产性的精神 建构是没有止境的。事实上,读者不可能也不必要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及其价值做到全部“ 甚解”,专家读者是这样,中小学生读者尤其是这样。承认“求甚解”的难度,放宽深度要 求,允许“不求甚解”,注重阅读广度和速度,使阅读效度更全面,阅读能力(精读、略读 和快读)更完整,这反而是一种阅读的谦虚态度,是一种阅读的科学方法。

[1] [2]  下一页


Tag:九年级上同步辅导九年级上同步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同步辅导 - 九年级上同步辅导


上一篇:“不求甚解”好读书
《“不求甚解”读书法》相关文章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