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概要:张载以“变易”为“性与天道”,他没有从这“性与天道”中引申出道德原则来,他是从性的普遍性来引出道德原则的。他说:“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39)因为人人物物都有统一的本性,所以应该爱人爱物。 张载的“天人合一”观点的主要思想是(1)天和人都是实在的,“天人”之“用”是统 一的;(2)天和人都以“变易”为本性。张载所谓“天”指无限的客观世界,“由太虚 有天之名”(40),“天大无外”(41)。他主张“本天道为用”(42),“范围天用”(43) ,把天之“用”与人之“用”统一起来,这都是唯物主义观点。但是,人性应是人之所以为人者,人性与天道应有层次的不同。张载没有区别天道与人性的层次,这表现了神秘主义的倾向。 程颢也强调“一天人”,他说:“须是合内外之道,一天人,齐上下。”(44)又说:“ 除了身,只是理,便说合天人,合天人已是为不知者引而致之,天人无间。”(45)又讲:“天人体无二,不必言合。”(46)他反对讲天人“合一”。他何以反对讲“合”字呢 ?其理由之一是反对区别主体与客体,他说“言体天地
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剖析|人生的境界|冯友兰,标签:高中同步辅导,http://www.wenxue9.com张载以“变易”为“性与天道”,他没有从这“性与天道”中引申出道德原则来,他是从性的普遍性来引出道德原则的。他说:“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39)因为人人物物都有统一的本性,所以应该爱人爱物。
张载的“天人合一”观点的主要思想是(1)天和人都是实在的,“天人”之“用”是统 一的;(2)天和人都以“变易”为本性。张载所谓“天”指无限的客观世界,“由太虚 有天之名”(40),“天大无外”(41)。他主张“本天道为用”(42),“范围天用”(43) ,把天之“用”与人之“用”统一起来,这都是唯物主义观点。但是,人性应是人之所以为人者,人性与天道应有层次的不同。张载没有区别天道与人性的层次,这表现了神秘主义的倾向。
程颢也强调“一天人”,他说:“须是合内外之道,一天人,齐上下。”(44)又说:“ 除了身,只是理,便说合天人,合天人已是为不知者引而致之,天人无间。”(45)又讲:“天人体无二,不必言合。”(46)他反对讲天人“合一”。他何以反对讲“合”字呢 ?其理由之一是反对区别主体与客体,他说“言体天地之化,已剩一体字。只此便是天 地之化,不可对此个别有天地”(47),认为天地不是外在的。他又说:“若如或者别立一天,谓人不可以包天,则有方矣,是二本也。”(48)这是对于张载的批评,张载肯定天是外在的,程颢以为是二本,即区别主客为二。程颢提出“心即是天”的彻底唯心主义的观点:“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4 9)程颢对于孟子“知性知天”作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解释。
程颢又提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说,他说:“医书言手足瘘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 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故博施济公乃圣之功用。”(50)又说:“人与天地一物也,而人特自小之,何耶?”(51)这就是说:“应以“天地万物”的总体为 大我,不应拘于自己身体的小我。这是一种宣扬“人类之爱”的思想,这是一种空想的泛爱说教。在阶级社会中,宣扬“泛爱”,是不可能实行的,但也有反对暴政的积极意义。
程颢的“天人本无二”说,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1)心便是天,天非外在,这是主观 唯心主义。(2)把“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这是一种“人类之爱” 的理想。
程颐立说与程颢有所不同,他不讲“心便是天,也不谈“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而强调天道与人道的同一性。他说:“道一也,岂人道自是人道,天道自是天道?”(52)又说 :“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但在天则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在人则为人道。”(53)而这个道也就是性。他说:“称性之善谓之道,道与性一也。以性之善如此,故谓之性善。性之本谓之命,性之自然者谓之天,自性之有形者谓之心,自性之有动者谓之情,凡此数者皆一也。”(54)他这样把性与天与心联系起来,这是程颐对于孟子“知性知天”的解释。在程颐的体系中,天就是理,性也即是理,他以“理”把性天贯通起来。
程颐解释《周易·乾卦》“乾:元亨利贞”说:“元亨利贞谓之四德。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55)以元亨利贞为始、长、遂、成。这就是认为元亨利贞是表示动植物发生发展的规律。程颐又说:“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56)这里初步把元亨利贞四德与五常联系起来。朱熹继承程颐此说更加以发展,把元亨利贞与仁义利智结合起来。朱熹说:“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于此,故于时为春,于人则为仁,而众善之长也。亨者生物之通,物至于此莫不嘉美,故于时为夏,于人则为礼,而众美之会也。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故于时为秋,于人则为义,而得其分之和。贞者生物之成,实理具备,随在各足,故于时为冬,于人则为智,而为众事之?,?,木之身而枝叶所依以立者也。” (57)这把天道的元亨利贞即生长遂成与人道的仁礼义智直接统一起来,这可以说是朱熹的天人合一观点。
张载、二程论天人合一,立说不同,也有共同的特点,即都认为“天人合一”是最高觉悟,是人的自觉。张载肯定“天人合一”是“诚明”的境界,诚即是最高的精神修养,明是最高的智慧。以天人合一为诚明的境界,就是以天人合一为最高觉悟。程颢强调“ 人与天地一物也”,如果不承认“人与天地一物”,就是“自小”,就是麻木不仁。这就是说,惟有承认天地万物“莫非己也”,才是真正自己认识自己。西方有一种流行的见解,以为把人和自然界分开,肯定主体与客体的区别是人的自觉。而宋明理学则不然,以为承认天人的合一才是人的自觉。应该承认,这是一个比较深刻的观点。我们可以这样说,原始的物我不分,没有把自己与外在世界区别开来,这是原始的朦胧意识。其次区别了主体与客体,把人与自然界分开,这是原始朦胧意识的否定。再进一步,又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肯定天人的统一,这可以说是否定之否定,这是更高一级的认识。
王夫之论天人关系:“在天有阴阳,在人有仁义;在天有五辰,在人有五官:形异质离,不可强而合焉。所谓肖子者,安能父步亦步、父趋亦趋哉?父与子异形离质,而所继 者惟志。天与人异形离质,而所继者惟道也。”(58)从形质来说,天与人是“异形离质 ”的,不可强合;从道来说,天与人有“继”的关系,人道与天道有一定的联系。王夫之此说是反对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而赞同程颐所说的“天道”与“人道”的同一性。王夫之强调“尽人道而合天德”,他说:“圣人尽人道而合天德,合天德者健以存生之理;尽人道者动以顺生之几。”(59)天的根本性质是健,人的生活特点是动。人的动与天的健是一致的。王夫之重视“健”与“动”,这是进步思想。
戴震讲伦理原则,也力图为人伦道德寻求天道的根据。他认为善的基本标准有三,即仁、礼、义。这三者“上之见乎天道,是谓顺”(60)。就是说,仁礼义的根源在于天道。天道的内容就是变化不息,他说:“道,言乎化之不已也。”也就是生生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