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文言文文言文解题(人教版高三必修)» 正文

文言文解题(人教版高三必修)

[10-18 21:02:44]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文言文   阅读:8852

概要: 文言文阅读文言理解题解密 文言文阅读中有一个考点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是对考生分析、理解文意能力的综合考查。应对这一考点,训练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上。学会分析,又须从研究试题是如何“设障”(即设置与原文说法不一致的干扰项)开始。、 综观2007年十八份高考试卷,命题者没置干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曲解词义 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对文言材料中某一词语错误地加以解释,从而导致叙述出错。 1.四川卷第10题B项(选文出自《元史•贺仁杰传》): 贺仁杰屡建战功并数进忠言,颇得世祖喜欢;他敢于为民请命,深受百姓爱戴。世祖曾以供养母亲为由把其父所献之金送还给他,但他最终未接受。 原文中写“帝一日召仁杰至榻前,出白金,谓之曰:‘此汝父六盘所献者,闻汝母来,可持以归养。’辞不许,乃归白母,尽散之宗族”.这里所谓“辞不许”,意思是贺仁杰推辞而皇帝不答应,最终他收下了银两;如果我们联系后面的“乃归白母,尽散之宗族”,判断起来就容易了。 2.福建卷第7题A项【选文为《书博鸡者事》(节选)]:

文言文解题(人教版高三必修),标签:文言文翻译,http://www.wenxue9.com

 文言文阅读文言理解题解密
    文言文阅读中有一个考点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是对考生分析、理解文意能力的综合考查。应对这一考点,训练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上。学会分析,又须从研究试题是如何“设障”(即设置与原文说法不一致的干扰项)开始。、
    综观2007年十八份高考试卷,命题者没置干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曲解词义
    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对文言材料中某一词语错误地加以解释,从而导致叙述出错。
    1.四川卷第10题B项(选文出自《元史•贺仁杰传》):
    贺仁杰屡建战功并数进忠言,颇得世祖喜欢;他敢于为民请命,深受百姓爱戴。世祖曾以供养母亲为由把其父所献之金送还给他,但他最终未接受。
    原文中写“帝一日召仁杰至榻前,出白金,谓之曰:‘此汝父六盘所献者,闻汝母来,可持以归养。’辞不许,乃归白母,尽散之宗族”.这里所谓“辞不许”,意思是贺仁杰推辞而皇帝不答应,最终他收下了银两;如果我们联系后面的“乃归白母,尽散之宗族”,判断起来就容易了。
    2.福建卷第7题A项【选文为《书博鸡者事》(节选)]:
    博鸡者一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使性好斗,所以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
    文中说博鸡者“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这个“下”是“服从、退让”的意思。高中课文《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中有“公子为人,仁而下士”一句,其中的“下”就解释为“谦逊地对待”,可见A项背离了原意。
3.上海卷第23题A项(选文为《(酌古论)序》);    
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
    选项错误理解了文中“文武之道一也”这句话(主要是句中的“道”与“一”),原文意思是“文、武的规律是相通的”,而非“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    
    4.上海卷第23题C项(选文为《(酌古论>序》):
    后世的文士、武将只注重自己的名声。
选项错误理解了“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主要是句中的“名”字),这句话的意思应当是“大凡后世所说的文和武,只是个名称罢了”。
二、夸大其词
命题者在构拟这类选项时,常常在大体准确的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故意夸大的地方作为干扰。    
    1.全国卷Ⅱ第10题B项(选文出自《新五代史•安重荣传》):
    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甚至抓捕杀死他们,高祖屈己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
    “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这一说法夸大其词,因为依据原文,当安重荣诱吐浑白氏入塞、契丹责问高祖时,高祖曾一度“姑息重荣不能诘”(即“姑息安重荣不加责问”)。
    2.重庆卷第11题C项(选文出自《明史•李东阳传》):
    李东阳一路上听取了各种意见,认为产生灾异的根源在于势家巨族、亲王贵戚、内廷官员互相勾结,危害百姓。
原文只说“臣访之道路”(意思是“我在道路上询问”),那么选项中“各种意见”属夸大其词,事实上,李东阳是通过调查(主要是目睹)了解灾异情况的。  
三、张冠李戴
命题人故意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这就属于典型的张冠李戴。
    1.全国卷I第10题D项(选文出自《后汉书•宋均传》):
    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原文中写“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意思是说苛察之人自身可能廉洁守法,却也“巧黠刻削”、毒害百姓,而非“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命题人有意张冠李戴,设置陷阱。   
    2.全国卷新课标卷第6题C项(选文出自《新唐书•韦丹传》):
    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比照原文,并不是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也不是下令他一月之内如数补还,应该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粮食,韦丹下令侵吞粮食的“权吏’’们一月之内如数补还——相关原文为“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
四、颠倒事实
命题人故意颠倒事实,造成选项错误。
1.北京卷第10题D项(选文出自《淮南子•泰族训》):
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淮南子.泰族训》总论天人之际,古今之变,而落实于治国之道;节选部分主旨在于强调礼义教化的作用,认为君主应该修治礼义,任用贤能,这样就可做到“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D项的表述与文章主旨相抵触,在文中找不到任何依据。
    2.辽宁卷第12题A项(选文为《冉氏烹狗记》):
    作者对冉氏烹狗的行为虽然表示理解但并不赞赏。
    原文中说得很清楚——“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而非“并不赞赏”。
    3.湖南卷第12题B项(选文出自《韩非子新校注》):
    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1] [2]  下一页


Tag:文言文文言文翻译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文言文


上一篇:浅议课后练习的处理
《文言文解题(人教版高三必修)》相关文章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