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刘禹锡《竹枝词》九首赏析» 正文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赏析

[10-18 21:03:12]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语文辅导大全   阅读:8435

概要: 刘禹锡创作的《竹枝歌》,很快便流传到长安、洛阳,成为流行的新歌词。孟东野有一首《教坊歌儿》诗,有句云: 去年西京寺,众伶集讲筵, 能嘶竹技词,供养绳床禅。 能诗不如歌,怅望三百篇。 可知佛寺讲经的时候,有伶人唱《竹枝词》的娱乐节目。伶人以能唱《竹枝词》,得到丰厚的供养。孟东野感慨自己能诗而遭遇不如能歌,因而悼念诗道的没落。又有《自惜》诗云: 倾尽眼中力,抄诗过与人, 自悲风雅老,恐被巴竹嗔。 这是说他竭尽昏花的老眼,抄写自己的诗送给朋友,却又怕自己的诗已经过时,反而会被巴州的竹枝词嗔笑。 在同时的诗人中,也有许多跟着做竹枝词。现在所能见到的有顾况一首,白居易四首,李涉四首。晚唐五代有皇甫松作六首,孙光宪作二首。 “竹枝歌”这个歌名的意义,从来未见解释。我们说它是巴东、湘、汉一带在竹林中劳动的青年男女的抒情歌,也只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推测,没有文献可以证实。但《花间集》中收有孙光宪的《竹枝》二首,《尊前集》中收皇甫松的《竹枝》六首,都以“竹枝”和“女儿”二字为和声,因此,又可以推测它是以和声为歌名的。但是,为什么用“竹枝”和“女儿”为和声呢?这又可以回到第一个推测去,大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赏析,标签:语文辅导知识,http://www.wenxue9.com
  
   刘禹锡创作的《竹枝歌》,很快便流传到长安、洛阳,成为流行的新歌词。孟东野有一首《教坊歌儿》诗,有句云:
  
   去年西京寺,众伶集讲筵,
  
   能嘶竹技词,供养绳床禅。
  
   能诗不如歌,怅望三百篇。
  
   可知佛寺讲经的时候,有伶人唱《竹枝词》的娱乐节目。伶人以能唱《竹枝词》,得到丰厚的供养。孟东野感慨自己能诗而遭遇不如能歌,因而悼念诗道的没落。又有《自惜》诗云:
  
   倾尽眼中力,抄诗过与人,
  
   自悲风雅老,恐被巴竹嗔。
  
   这是说他竭尽昏花的老眼,抄写自己的诗送给朋友,却又怕自己的诗已经过时,反而会被巴州的竹枝词嗔笑。
  
   在同时的诗人中,也有许多跟着做竹枝词。现在所能见到的有顾况一首,白居易四首,李涉四首。晚唐五代有皇甫松作六首,孙光宪作二首。
  
   “竹枝歌”这个歌名的意义,从来未见解释。我们说它是巴东、湘、汉一带在竹林中劳动的青年男女的抒情歌,也只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推测,没有文献可以证实。但《花间集》中收有孙光宪的《竹枝》二首,《尊前集》中收皇甫松的《竹枝》六首,都以“竹枝”和“女儿”二字为和声,因此,又可以推测它是以和声为歌名的。但是,为什么用“竹枝”和“女儿”为和声呢?这又可以回到第一个推测去,大概最初是有些在竹林里劳动的男青年,爱恋女青年,即景生情,唱出了他们的情感,就以“竹枝”、“女儿”为和声。现在抄录一首孙光宪的《竹枝》:
  
   乱绳千结竹枝绊人深女儿,
  
   越罗万丈竹枝表长寻女儿。
  
   杨柳在身竹枝垂意绪女儿,
  
   藕花落尽竹枝见莲心女儿。
  
   由此可知当时每一个七言句都分二段唱,每段之后都有和声。唱的是一人,和的可以是许多人,这就是所谓“一人唱,千人和”。“千”是虚数,意思只是说“许多”,白居易《何满子》词云“一曲四词歌八叠”,我们也可以从竹技词的形式中体会到它的意义。“四词”即四句,“八叠”即八段。四句诗分八段唱,可知是唐代歌唱绝句的谱式。
  
   皇甫松的六首《竹枝》,形式和刘禹锡的《竹枝词》不同,它们每首只有二句,例如:
  
   芙蓉并蒂竹枝一心莲女儿,
  
   花侵橘子竹枝眼应穿女儿。
  
   而且有一首是用仄声韵的:
  
   山头桃花竹枝谷底杏女儿。
  
   两花窈窕竹枝遥相映女儿。
  
   皇甫松是巴蜀人,他这六首《竹枝》,显然不是依照刘禹锡的诗格写的,很可能他是直接采取了民歌的本来形式,只是两句的短歌。例如《水经注》所载巴东渔人的民歌,也只有两句: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不论是两句或四句,它们的和声都同样用“竹枝”和“女儿”,这就可知不是文人随意制作,而是民歌的原来样式。竹枝歌之所以用“竹枝”为歌名,可以肯定是这个理由。
  
   和声虽然只有两个字音,但也是协韵的。“枝”和“儿”是韵。皇甫松另外有一首民歌《采莲子》:
  
   菡萏香连十顷波举棹,
  
   小姑贪戏采莲迟年少。
  
   晚来弄水船头湿举棹,
  
   更脱红裙裹鸭儿年少。
  
   此诗以“举棹”和“年少”作和声,“棹”与“少”也是协韵的。
  
   竹枝词都用七言绝句的形式写作。绝句是言其诗体,竹枝词是言其内容。清代有一个刘大勤,去问他的老师王士祯:“竹枝词和绝句有什么不同?”王老师回答道:“竹枝词是专歌咏风土的,琐碎的、诙谐的,都可以写进去,一般是要求有风趣,和绝句完全不一样。”(见《师友诗传录》)
  
   看来这一对师生的观念都很糊涂,学生的问题已经不合逻辑,老师的回答也还是不合逻辑。这种情况,在清代人的诗话里,经常可以发现。   
  
   一九七九年八月二十五日 


上一页  [1] [2] [3] 


Tag:语文辅导大全语文辅导知识语文教学 - 语文辅导大全


上一篇:王安石《梅花》原文译文及赏析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