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2017年高考文言翻译题答案商榷(上篇)» 正文

2017年高考文言翻译题答案商榷(上篇)

[05-16 15:43:47]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语文辅导大全   阅读:8769

概要:⑸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如其言。(重庆卷)【参考答案】这天将要回家,听见有异物在山中长叫,木商惊骇地祷告说:“替王公叫的吗?果真如此,就长叫三声后停止。”(果然)如他所说。据前文“始公赴大昌道,宿木商家。商稔公,知贼不敌,不敢言”可知,木商对王桢此番“捕贼”凶多吉少是有预判的;正因为如此,他才会闻“物啸”即“惊魂”,进而于应验之后随即“与家人负箦往寻乱尸”。明确了木商对王桢之死已有预感在先,句中“物”自不可以泛称的“异物”释之,而当释作“特指鬼魅精怪”(3487页),进言之便是指“王桢的鬼魂”。与此相应,“为王公耶”即可径释为“是王公吗”,这较之于“替王公(叫的)吗”这一译文,便少了增字解经、改变结构之病,自更为可取!又, “果尔”一语,虽可释为 “果真如此”;但若释“果”为“如果”(2492页)、释“尔”为“你”(243页),亦即将“果尔”译作“如果是你”,似与上下文衔接更为自然,故笔者更倾向于如此释译。⑹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天津卷)【参考答案】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就

2017年高考文言翻译题答案商榷(上篇),标签:语文辅导知识,http://www.wenxue9.com

⑸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如其言。(重庆卷)

【参考答案】这天将要回家,听见有异物在山中长叫,木商惊骇地祷告说:“替王公叫的吗?果真如此,就长叫三声后停止。”(果然)如他所说。

据前文“始公赴大昌道,宿木商家。商稔公,知贼不敌,不敢言”可知,木商对王桢此番“捕贼”凶多吉少是有预判的;正因为如此,他才会闻“物啸”即“惊魂”,进而于应验之后随即“与家人负箦往寻乱尸”。明确了木商对王桢之死已有预感在先,句中“物”自不可以泛称的“异物”释之,而当释作“特指鬼魅精怪”(3487页),进言之便是指“王桢的鬼魂”。与此相应,“为王公耶”即可径释为“是王公吗”,这较之于“替王公(叫的)吗”这一译文,便少了增字解经、改变结构之病,自更为可取!又, “果尔”一语,虽可释为 “果真如此”;但若释“果”为“如果”(2492页)、释“尔”为“你”(243页),亦即将“果尔”译作“如果是你”,似与上下文衔接更为自然,故笔者更倾向于如此释译。

⑹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天津卷)

【参考答案】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就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此中有三个词语值得再议:一是“而”。作为考生必须掌握的重点虚词“而”,须将其译出当是人之共识,而译文中两个“而”均照搬原文,亦不知道理何在?考诸文意,“而先生……”之“而”显为“表转折”(5053页),若将其译作“然而”、“可是”、“但是”等,可谓妥帖;至于“心折而信……”之“而”,则可以将其视为“表递进”(同上),译作“进而”、“并且”等。二是“独”。“独”虽有“唯独”(2782页)之义,但亦可解作“却”(同上);对此二者的区分,有一个简单可行的办法,即看它所处的位置——如果在名词主语前,则释作“唯独”,若在后,则释为“却”。译文中因释“独”为“唯独”而无端将“独”提到“先生……”之前,即是其证。就语意上看,此中是将“医术”与“理学”对举,以凸显作为医家的一瓢先生可以不朽,而并非旨在强调唯有一瓢才能救活自己——事实上,若换作其他名医,当亦“能以一刀圭活之”!由此可见,若将“独”释作“却”,既与文意相合,又可免无端变序之病,当为确解。三是“心折”。译文将“心折”释作“从内心折服”,显然是将其看作一个偏正短语;事实上,“心折”一词,清代用例甚多,如“坤善古文,最心折唐顺之”(《明史•茅坤》)、“里中有争讼,必质允隆,片言立断,无不心折者”(戴名世《吴允隆传》)等,据此可知,“心折”即“佩服”(4226页)之义。故此句当译作:“可是一飘先生却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或:使我活下来),(这)就是我佩服(他)并且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⑺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江西卷)

【参考答案】(世祖)说他诽谤诋毁大臣,丧失了礼节规矩,命令侍从打他的脸颊。

“谓”虽有“说”(665页)义,但释作“说”时,“谓”后则多有所听对象及所说之语,如《书•盘庚下》:“尔谓朕:‘曷震动万民以迁?’”又,《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二年》:“镠谓诸子:‘孰能为田民婿者?’”故而,若将此中“谓”释作“以为,认为”(同上),似更为妥帖。又,“毁诋”、“礼体”均早在唐代即已凝固成词,《汉大》分别释其为“诋毁,诽谤”(4016页)、“礼节,规矩”(4476页),而译文却均将同一义项中的两个词语并置,既存叠床架屋之病,亦有视一词为二词之嫌,殊不可取!

⑻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江苏卷)

【参考答案】(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贤”之义即“有德行,多才能”(6016页),显然是一个形容词,因之,它若用于名词或代词之后,均充当谓语,如《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又,韦应物《饯雍聿之三路州谒李中丞》:“主人才且贤,重士百金轻。”即便按译文之说,将“贤”释作“贤能”,它仍是一个形容词,这有《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证:“形有道德,有才能:~之士。”(第5版1475页)故此,“公之贤”便是一个主谓短语,亦即句中“之”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287页),而非“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同上)。这便意味着,若译“知公之贤”为“(王蒙正)知道苏涣有才能(贤能)”,则更为准确。

将“屈意礼之”译为“降低身份以礼相待”,一个明显的漏洞便是“减字解经”——弃“之”而不顾!又,“屈意”即“委屈心意”(2159页),这便昭示着,一向“枯势骄横”的王蒙正对苏涣以礼相待,并非出于真心实意——据“蒙正败,士以此多公”等语似可推知,王蒙正此举有“拉其入伙以为我所用”之不良企图!明乎此,我们也就能认定,将“屈意”释为“降低身份”,既于辞书无据,又与文意不合;因为“降低身份”不含贬义,这从“信陵君降低身份礼待侯嬴”一语中,自能得到印证。故可译“屈意礼之”为:“(就)违心地对他以礼相待。”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辅导大全语文辅导知识语文教学 - 语文辅导大全


上一篇:2017新材料作文“撇捺人生”导写及例文点评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