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表现手法及诗歌形象教学案» 正文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表现手法及诗歌形象教学案

[05-16 15:43:47]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语文辅导大全   阅读:8278

概要: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2、描摹诗歌图景;3、剖析作者思想。示例1谒金门 唐•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问题:“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情景交融,请简析之。“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了环境中的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示例2西楼 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表现手法及诗歌形象教学案,标签:语文辅导知识,http://www.wenxue9.com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3、剖析作者思想。
示例1
谒金门   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问题:“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情景交融,请简析之。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了环境中的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
示例2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示例3
南乡子   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1)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2)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3)“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1)离愁别绪或思乡之愁或离恨
(2)借景抒情,用烟、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3)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
示例4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鉴赏提示:
“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声总会引起游子思妇的无限感伤。故抓住这一意象,就抓住了这类诗歌的抒情类别。
(一)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
二是画面色彩;
三是动态;
四是静态。
示例1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问题:试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
 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一二句是动景描写,三四句是静景描写。画面动静结合,色彩丰富鲜明,境界阔大,这样,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二)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示例2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
示例3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 “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
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语文辅导大全语文辅导知识语文教学 - 语文辅导大全


上一篇:构建中学语言教学体系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