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在社会性的“写作”里,直接目的是用言语来进行表达和交流,言语仅是表达和交流的载体。人们关注于言语承载的内容,阅读者也往往陷入“得意忘言”的境域。因此,“写什么”才是焦点,“怎么写”自然服务于“写什么”了,以“写什么”来定“怎么写”。许多考场中的“写”,其实也是社会性“写作”的特殊样式,因为它不是学习“写”的过程;如果考生能够在确定“写作”内容方面独出心裁,另辟蹊径,显示了睿智哲思与文化底蕴,取得的功效经常会胜过“写作”形式上的精雕细刻,“苦心经营”。 “习作”却是极度个体化的“写”活动,“写什么”和“怎么写”孰居主导,全由“习作”者自己定夺。侧重宣泄情感者,“写”的内容自然是统帅,像私人日记;偏好增强言语技巧者,“为文造情”的出现也无可厚非,——那是私人的空间。第二,“作文” 是学校教育班级授课制下的“教”与“学”双边活动,是集体性的言语实践活动。所以,活动过程如何组织和效果怎样评测,也是“作文”中必须考虑的问题。毋需多论,相距甚远的“作文”内容,表现方式和表现技巧的难易亦存高低,因而效果的评测就难以树立同一个尺度;并且,“教学面”也大为缩小 ,——教师不可能在四十
从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特性来确定“作文”教学的侧重点,标签:语文辅导知识,http://www.wenxue9.com
在社会性的“写作”里,直接目的是用言语来进行表达和交流,言语仅是表达和交流的载体。人们关注于言语承载的内容,阅读者也往往陷入“得意忘言”的境域。因此,“写什么”才是焦点,“怎么写”自然服务于“写什么”了,以“写什么”来定“怎么写”。许多考场中的“写”,其实也是社会性“写作”的特殊样式,因为它不是学习“写”的过程;如果考生能够在确定“写作”内容方面独出心裁,另辟蹊径,显示了睿智哲思与文化底蕴,取得的功效经常会胜过“写作”形式上的精雕细刻,“苦心经营”。
“习作”却是极度个体化的“写”活动,“写什么”和“怎么写”孰居主导,全由“习作”者自己定夺。侧重宣泄情感者,“写”的内容自然是统帅,像私人日记;偏好增强言语技巧者,“为文造情”的出现也无可厚非,——那是私人的空间。
第二,“作文” 是学校教育班级授课制下的“教”与“学”双边活动,是集体性的言语实践活动。所以,活动过程如何组织和效果怎样评测,也是“作文”中必须考虑的问题。毋需多论,相距甚远的“作文”内容,表现方式和表现技巧的难易亦存高低,因而效果的评测就难以树立同一个尺度;并且,“教学面”也大为缩小 ,——教师不可能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针对四、五十甚至六十以上学生的不同“作文”内容来提供周全细致地“怎么写”的辅导。
所以,通过一系列教学事件,预设某个共同的“作文”内容或区域(无论出自老师还是学生),触动并激发学生的思绪与情感,只是为了使“作文”教与学的双边行进过程更通畅罢了,——这仅是“作文”活动实质展开的必要准备而已。而指导与学习“怎么写”才是教学进程中的大事,才属于真正的“作文”教学进程。这样,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才能够充分展示。
何况,有时“作文”教学进行的是单项或局部训练;此刻,更是把“怎么写”置于首位,“写什么”反而难见其全貌和深度。
第三,学生的体验的确很重要的,它是“写”的源泉,“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嘛。所以,语文课程丝毫不能放弃指导学生体验生活,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写”的素材。但是,语文课程中的“作文”只是“写”的一种特殊形态,是学习“写”的一种过程,是在课程体系之中完成的。因此,学生体验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学生素质高低的整体体现)应该由各门课程共同来提增,——这是课程体系整体的职责,而非语文课程一家的“独任”。如果“作文”教学花大量时间增进学生的生活体验,忽视了“怎么写”的指导,课堂教学就将出现李海林老师说的“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
最后,来谈谈内容和形式吧。应该承认,根据内容和形式这一对范畴,来判别“写什么”与“怎么写”孰更重要,无可厚非。但是,请注意,不同的视域中, “内容”与“形式”的具体所指是动态变化的,在这个区域被认作“内容”的东西,换在另个区间就成为“形式”了。语文课程的“作文”,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写”活动,“写什么”(表现的内容)是为“怎么写”(表现的形式和技巧)服务的;也就是说,“写什么”反而成为“作文”活动凭借的某种手段,“怎么写”转化为“作文”活动实际的关注点,成了“作文”活动的实质内容了,——这与社会性的“写作”迥然不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会采用让学生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和技巧去书写同一个内容,以提高“写”的言语水平。
注释及参考:
【1】《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139页 郑杭生 主编 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2年6月第2版
【2】《社会学(第十版)》97页 「美」戴维·波普诺 著 李强等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发行
【3】曾写过《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的明人张岱,在《绍兴琴派》一文中,述其从师习琴,半年得二十余曲,可谓稔熟也。然而他坚持\"练熟还生,以涩勒出之\"。由生而熟,本是习艺常规;\"练熟还生\",那就是非同寻常的体验了。因为一旦琴艺娴熟,极易\"自我蒙蔽\"而驾轻就熟。轻车熟路,自无履险之虞,然亦无探险之乐、猎\"奇\"之趣,而且极容易走向\"油滑\",沿\"熟路\"顺坡滑下,于艺术断无长进。……成功之道,惟有艺术上再次出现生涩之感,即所谓\"以涩勒出之\"。\"涩勒\"……含滞涩、磨蹭、缓慢、生僻之意。比之\"油滑\"、\"熟腻\",看似\"愚钝\",实则如嚼橄榄,涩中有甘;如登山路,滞中有进。----《弦外说琴》 徐康 《书屋》(湖南)2002年第4期
【4】《语文教育学》第111页 余应源主编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年7月 第1版
【5】《人的活动结构》第4页 「保」л·尼科洛夫 著 张凡琪 译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8年 7月第一版
该文的修改稿曾以《返归“作文”的本真——“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的标题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1期上
作者邮箱:mayx27@hotmail.com
作者邮箱: mayx27@hotmail.com
上一页 [1] [2]
Tag:语文辅导大全,语文辅导知识,语文教学 - 语文辅导大全
上一篇:高考重要知识点:辨析并修改病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