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教”与“学”关系的历史悬案与破解思考» 正文

“教”与“学”关系的历史悬案与破解思考

[10-18 21:02:44]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语文辅导大全   阅读:8347

概要:次说“学生主动”。“主动”和“主体”虽然也只一字之差,细加推敲,二者的含义和作用也迥然有别。“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相互对应的哲学术语,于是,由“主体”一词所引发的关于“主体”、“客体”的纠葛纷争,把对于“教”与“学”关系的直接思考,引入到了抽象思辨的哲学范畴,把具体问题变抽象了,把简单问题变复杂了,把浅显道理变深奥了,以致造成一些教师思想上的迷茫困惑,模糊不清和运作上的时左时右,摇摆不定。而“主动”一词则通俗易懂,简单明白,一看便知是与“被动”相对的,它告诉人们:学习任何知识都不要盲目地被别人牵着走,不要被动地接受,而要独立地思考;不要生吞活剥地死记,而要自主地消化吸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就是倡导学生在学习中要“主动”思考;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更是主张学生不要迷信文本,而要独立思考,自主阅读。就学生的发展成长而言,“主动”是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内因,“引导”是极其重要的起辅助作用的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教师“引导”的着力点必须放在激活学生主动发展和主动体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个内因上来。由此可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这一提

“教”与“学”关系的历史悬案与破解思考,标签:语文辅导知识,http://www.wenxue9.com

次说“学生主动”。“主动”和“主体”虽然也只一字之差,细加推敲,二者的含义和作用也迥然有别。“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相互对应的哲学术语,于是,由“主体”一词所引发的关于“主体”、“客体”的纠葛纷争,把对于“教”与“学”关系的直接思考,引入到了抽象思辨的哲学范畴,把具体问题变抽象了,把简单问题变复杂了,把浅显道理变深奥了,以致造成一些教师思想上的迷茫困惑,模糊不清和运作上的时左时右,摇摆不定。而“主动”一词则通俗易懂,简单明白,一看便知是与“被动”相对的,它告诉人们:学习任何知识都不要盲目地被别人牵着走,不要被动地接受,而要独立地思考;不要生吞活剥地死记,而要自主地消化吸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就是倡导学生在学习中要“主动”思考;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更是主张学生不要迷信文本,而要独立思考,自主阅读。就学生的发展成长而言,“主动”是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内因,“引导”是极其重要的起辅助作用的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教师“引导”的着力点必须放在激活学生主动发展和主动体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个内因上来。由此可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这一提法,符合“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这一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再说“有机统一”。综上所述,“教师引导”和“学生主动”二者互相依存,相得益彰,谁也离不开谁。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是学生发展成长的正确途径和客观规律。况且,“主体”和“客体”是抽象的,非操作性的哲学术语,而“引导”和“主动”则是具体的有操作性的教学用语。前者较为抽象,后者较为具体;前者重在理论认识,后者重在实践运作;前者缺乏操作性,后者具有操作性。因此,用“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来取代“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更贴近教学实际。二者密切联系在一起。既避免了各自的片面性,又突显了二者的统一性;既提升了词语的准确性,又增加了内涵的丰富性;既显示了语言的通俗性,又表明了思维的深刻性;既包含了历史的继承性,又指明了现实的针对性。如果这样的表述能够获得广泛认同的话,或许能为近现代教学论中长期纠葛纷争的,关于“教”与“学”摇摆不定的历史悬案,画上一个比较完满的句号。



参考文献:

[1]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

[2]赵祥麟.学校与社会明白日之学校[M].人民教育出版.1979.

[3]深化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N].中国教育报.2001-10-24(4).

[4]实施有差别的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

2003(7).



作者邮箱: xxsjwbgs@126.com



上一页  [1] [2] 


Tag:语文辅导大全语文辅导知识语文教学 - 语文辅导大全


上一篇:白发的期盼(苏教版高二必修)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