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概要: 定义: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擦患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原理: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刮痧的来历与道理:“刮痧”这个“痧”字也就是“痧症”。这种疗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出于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抚摩、捶击身体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时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这也是“刮痧”疗法的雏形。 早在明代医学家张凤逵的《伤暑全书》中,对于痧症这个病的病因、病机、症状都有具体的描述。他认为,毒邪由皮毛而入的话,就可以阻塞人体的脉络,阻塞气血,使气血流通不畅;毒邪由口鼻吸入的时候,就阻塞络脉,使络脉的气血不通。这些毒邪越深,郁积的越厉害,那么它就越剧烈,象发急如燎原之势,对于这种情况,就必须采取急救的措施,也就是必须用刮痧放血的办法来治疗。运用刮痧疗法,将刮痧器皿在表皮经络穴位上进行刮治,直到刮出皮下出血凝结成象米粒样的红点为止,通过
刮 痧,标签:养生保健知识,养生知识,养生秘诀,http://www.wenxue9.com定义: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擦患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原理: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刮痧的来历与道理:“刮痧”这个“痧”字也就是“痧症”。这种疗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出于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抚摩、捶击身体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时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这也是“刮痧”疗法的雏形。
早在明代医学家张凤逵的《伤暑全书》中,对于痧症这个病的病因、病机、症状都有具体的描述。他认为,毒邪由皮毛而入的话,就可以阻塞人体的脉络,阻塞气血,使气血流通不畅;毒邪由口鼻吸入的时候,就阻塞络脉,使络脉的气血不通。这些毒邪越深,郁积的越厉害,那么它就越剧烈,象发急如燎原之势,对于这种情况,就必须采取急救的措施,也就是必须用刮痧放血的办法来治疗。运用刮痧疗法,将刮痧器皿在表皮经络穴位上进行刮治,直到刮出皮下出血凝结成象米粒样的红点为止,通过发汗使汗孔张开,痧毒(也就是病毒)随即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工具、体位:只要是边缘比较圆滑的东西,如梳子、溏瓷杯盖子等,都可以用来刮痧。当然,如果长期使用或作为治疗,还是用正规一些的刮痧板比较好。刮痧板选用天然水牛角为材料,对人体肌表无毒性刺激和化学不良反应。而且水牛角本身是一种中药,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和润养作用。
背部刮痧 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后会出现青紫色出血点。刮痧板-由水牛角制成,形状为长方形,边缘钝圆。
1、物品准备
治疗盘、刮痧板、滑润油(香油、花生油、石蜡油均可)。
2、操作方法
(1)摆好体位,一般刮背时取俯卧位或伏坐位,刮胸腹部时取仰卧位,暴露需刮部位。
(2)用刮痧板蘸取滑润油,在背部沿脊柱两侧先自上而下各刮20~30次,至皮肤出现红紫斑纹,再自大杼穴开始由里向外刮15次左右,依次从肺俞、心俞、隔俞、肝俞、脾俞穴沿肋间隙由里向外各刮15次左右,使脊椎两侧各出现6~8条弧形斑纹。上腹部可从中脘、梁门穴进行上下刮动。颈部前后均可自上而下刮,肘窝、腘窝处亦可行刮痧治疗。
适 应 症
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惊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痧」就是体内气血淤积、阻塞,一旦「不通」,病症随之而来。藉由刮痧可以排毒、去除淤积。「痧毒」 就是无法消化的食物、营养素,或无法排除的代谢废物累积而来。除了血液循环可能受阻外,体内还有许多液体的循环也可能受阻,如淋巴液、细胞外液、组织间液等。
刮痧就如按摩,可以促进体内液体的循环,避免阻塞,振兴复健医学中心复健医学部主治医师陈建成由西方医学的观点解释,一旦液体流动受阻,就容易产生慢性筋膜炎,会感觉局部肌肉僵硬。刮痧不只是退烧、消解体内暑气,也不限于夏季使用,随不同的穴位与经络,影响不同反射区的健康,刮不同的部位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例如,腰部经络主肾,上背部主心肺功能,下背则主肝胆脾胃。
肩颈一松,全身松 而一般百姓最常刮的肩颈部位则是可以退烧、去暑、袪风寒的这个部位居于头、颈交界之际,若是紧绷,会造成全身气脉不通,热气没办法散。
痧症是个什么病?
痧症是中医书上常见的病名,西医书上是没有这个病名的。它是根据症状而起名的。所谓痧,就是在病人身上刮几下,皮肤很快出些紫红颜色、类似一些细沙粒的点,人们根据出现的这些症状把它取名叫痧症。
中医书关于痧症,有好多名称,比较常见的有:转筋痧、吊脚痧、绞肠痧、痧气病、痧胀病,以及多种“翻症”等。
「督脉」也就是中枢神经,由后脑杓最突出的枕骨一直到大椎穴。另外两条经络则是主风寒的「胆经」、「膀胱经」,由双耳背面的高骨到肩膀。
刮颈三条不只缓解症状,常刮这些经络也可预防感冒。
刮痧的力道也会产生不同效果。「轻刺激是『补』、强刺激是『泄』」,一般民众不知自己体质,拿捏不住该补该泄,就保持力道平均「平补平泄」。
由按摩的观点看刮痧深层的按摩力气可达肌肉、肌腱,浅层的按摩则仅止于皮下组织或是皮下组织到肌膜层之间,效果有别。
愈痛愈有效、 愈黑愈有效?不管力道大小,刮痧并非痛才有效,更不应痛得呼天抢地。此外,也不是非得刮得伤痕又深又紫、甚至皮破血流才可罢手。有问题的部位刮痧才会较痛。而正常的部位红得快褪色也快;反之,有问题的部位很慢才出现红瘀,褪色速度也慢。刮痧部位、力道若不对,出现的红红紫紫也只不过是微血管破裂的现象,不仅无效,还造成皮肉之伤。
其实,无论是否为穴位经络部位,只要重复拍打、按压,本来就会产生疼痛。不健康的部位刮起来会感到不平滑,痛也只是「普通的痛」。而正常情况下,身体健康的年轻人,2~3个小时痧痕就会褪去,大部份的人最长一天内就消失了。即使年纪大、病重的人,也是2~3天就消失,但是使劲刮、乱刮,一两个星期可能都无法消去。有些人也可能因刮不出痧而更使劲地用力,但是,除了方法错误外,刮不出痧也可能是最近常刮或者病得太严重而不易刮出痧。
另有些接受错误刮痧的患者,经历死去活来的疼痛后感觉很舒服,就误以为是刮痧奏效。其实是所谓「痛」而后「快」,是身体受到重大刺激后,正常的生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