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文学常识谈《老子》中的语文养成教育之道» 正文

谈《老子》中的语文养成教育之道

[01-17 14:09:30]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文学常识   阅读:8809

概要:作者:赵克明《老子》中的语文养成教育之道天地不仁。圣人不仁。(老子·第五章)——天地与圣人都是不讲仁爱的,不要自作多情地认为老天会眷顾自己,会眷顾勤奋的人,不恰当的勤奋一样背离大道,一样会毁了孩子;当然,天地不会刻意偏袒你,也不会刻意憎恶你,它的不仁,可视为一种不言之教,是最大的仁,让你自己去体会大道的规律。语文养成教育贵在“养成”,在于“自悟”,在实践中“自悟”,而不在于教师的强力训练,不在于教师过早地介入指导。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万事万物,有了“有”,才有依凭、有方位、有基础,它能预留空间,留下不确定性,因而也就能留下自主性、发展性和可能性,因此有了“有”,又有了“无”,学生才能吸收内化,并进而转化为发展的可能。语文养成教育正符合这一哲学思想。知常曰明。(老子·第十六章)——知道恒常、回到本初,就是智慧,就是开明。“常”是本初的状态。语文界曾提出过“一课一得,得得相连”,从课程到教材再到教学,盛行讲知识点,建“知识树”,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与系统化,结果是语文教学又懵懵懂懂地陷入了知识压抑人性的沼泽。新课程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不

谈《老子》中的语文养成教育之道,标签:文学常识大全,初中文学常识,http://www.wenxue9.com

  作者:赵克明

  《老子》中的语文养成教育之道

  天地不仁。圣人不仁。(老子·第五章)

  ——天地与圣人都是不讲仁爱的,不要自作多情地认为老天会眷顾自己,会眷顾勤奋的人,不恰当的勤奋一样背离大道,一样会毁了孩子;当然,天地不会刻意偏袒你,也不会刻意憎恶你,它的不仁,可视为一种不言之教,是最大的仁,让你自己去体会大道的规律。语文养成教育贵在“养成”,在于“自悟”,在实践中“自悟”,而不在于教师的强力训练,不在于教师过早地介入指导。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

  ——万事万物,有了“有”,才有依凭、有方位、有基础,它能预留空间,留下不确定性,因而也就能留下自主性、发展性和可能性,因此有了“有”,又有了“无”,学生才能吸收内化,并进而转化为发展的可能。语文养成教育正符合这一哲学思想。

  知常曰明。(老子·第十六章)

  ——知道恒常、回到本初,就是智慧,就是开明。“常”是本初的状态。语文界曾提出过“一课一得,得得相连”,从课程到教材再到教学,盛行讲知识点,建“知识树”,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与系统化,结果是语文教学又懵懵懂懂地陷入了知识压抑人性的沼泽。新课程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不应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而应从语文的实践性、综合性的性质出发,着眼于儿童语文素养的培养。这可以视为是对语文教育本质和本源的理性回归,回归到语文教育应有的初始状态。

  不知常,妄作,凶。(老子·第十六章)

  ——不知道事物变化的常态,不遵循儿童教育的常规常理,在晦暗无知的状态下随心所欲就是妄作,就会带来凶祸。教育者不可罔顾常识,肆意妄为。一些人盲目地将语文教育理科化,企图以模拟高考的大训练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是“妄作”,其结果必“凶”。

  太上,下知有之。(老子·第十七章)

  ——教育的最理想状态是,让孩子知道有一个老师就行了,不要让孩子觉得什么事都得由老师来做,而应努力让他们觉得是自己在做自己的事。教师一味地“作为”,让孩子发现一切决定权都在教师那里,于是,课堂上孩子也许不会去思考真正的问题,而是想着如何去揣摩、迎合教师的心意了。语文养成教育,关键在于自养,教师只是起激发、促动、引领的作用。

  为腹不为目。(老子·第二十章)

  ——要考虑学生的内在需要,而不是对外部知识的过度追求。再好的东西,吃多了也会倒胃口。语文养成教育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积淀、内化,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

  少则得,多则惑。(老子·第二十二章)

  ——精简的内容重点突出,容易掌握,内容过多反而迷惑了视线。读一篇文章,写一篇文章,若定位在一个点上,学生学起来就比较轻松,也有益于提升语文素养。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老子·第二十四章)

  ——踮起脚跟来拔高,很难站得稳;跨越式的走路求快,很难用这种方式来赶路。追求过快,急于“高效”,无益于语文养成教育,只能是揠苗助长。

  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

  ——大道的法则就是自然而然的运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也应遵循语文学习的自然规律。

  乐与饵,过客止。(老子·第三十五章)

  ——奏乐与美食,能使过客停顿一下脚步,然后离去。而真正的大道往往平淡无奇,少有“乐与饵”的诱惑力,观看它不值得流连,聆听它不值得倾心,但却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语文养成教育追求就是语文学习的常态境界——“平淡”。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

  ——“无为”不是“有为”的对立物,而是“有为”的重要补充。“无为”就是顺应自然,不强作妄为,即不要做那些不该做、不可做的事情,因为如果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不该做的事情上,干扰了事物自身内在运行的轨迹,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语文养成教育就是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化而欲作。(老子·第三十七章)

  ——万物化育成长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一些欲念,想要不切实际地做这做那了。因此,当我们产生某种欲念的时候,应当冷静地想一想它是否切合实际。就语文学习而言,那就是要切合学科与学生的实际。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

  ——大道的运行是相反相成的,返回本初的状态,走到自己的反面都是可能的,同时道又不是强硬凌厉的。过度求快,看起来以为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其实未必,它也可能埋下更多更大的隐患;发展虽然是总体往前的,但并非是线性轨迹,也可以是不停回到本初的循环式前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为道日损。(老子·第四十八章)

  ——要做做减法,一直要减到无为的程度,才能领悟大道。过多过快,无益于“养成”。

  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第五十一章)

  ——诞生它们但不占有它们,为它们做事但不把持它们,带领它们却不主宰它们,这才是最玄妙、深远的德行。在实施语文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干预过多,只会让学生无所适从。

  物壮则老。(老子·第五十五章)

  ——一个东西太强壮了,就必然会衰老,违背大道就会走向灭亡;一个孩子事事争先,总处于巅峰状态,也未必是好事;同样的道理,强化得过分了,要求过高了,往往适得其反。

  治大国,若烹小虾。(老子·第六十章)

  ——越是重要的事,越需要举重若轻,教育是慢的艺术,折腾、急躁、用力过猛,就一定违背人生成长的规律,语文养成教育更是如此。


Tag: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大全,初中文学常识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文学常识


上一篇:《论语》之子罕篇解析
《谈《老子》中的语文养成教育之道》相关文章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