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概要:古诗词阅读 1.以“浮云不负青春色”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作为下句组成对偶句最恰当的一个是(5分)[ ]A.黄鹂并坐交愁湿 B.桃花气暖眼自醉C.细雨何孤白帝城 D.城边野池莲欲红 2.下面一首名为《村晚》的诗①②处缺字,最恰当的字分别是(5分)[ ]①( ) ②( )草满池塘水满坡,山①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②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①A.坠 B.隐 C.衔 D.随②A.横 B.骑 C.坐 D.倚 3.横线上填哪一句才能既符合诗的意境又衔接自然(5分)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沙暖睡鸳鸯。A.大漠孤烟直 B.蝉声带晚凉C.绿竹入幽径 D.泥融飞燕子 4.读下面一首词,完成①—②题。(5分)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送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 。 ①为结尾选择恰当的一句。 [ ]A.还看稀星数点 B.惊起一滩鸥鹭C.飞起沙鸥一片 D.容我醉时眠 ②这首词的词牌是 [ ]A.如梦令 B.西江月 C.渔歌子 D.浣溪沙 5.下列四首古诗各吟咏一种花,选出判断准确的一项。(5分) [ ]①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
古诗词阅读,标签:高中其他素材,http://www.wenxue9.com
古诗词阅读
1.以“浮云不负青春色”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作为下句组成对偶句最恰当的一个是(5分)[ ]
A.黄鹂并坐交愁湿 B.桃花气暖眼自醉
C.细雨何孤白帝城 D.城边野池莲欲红
2.下面一首名为《村晚》的诗①②处缺字,最恰当的字分别是(5分) [ ]
①( ) ②( )
草满池塘水满坡,山①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②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A.坠 B.隐 C.衔 D.随
②A.横 B.骑 C.坐 D.倚
3.横线上填哪一句才能既符合诗的意境又衔接自然(5分) [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沙暖睡鸳鸯。
A.大漠孤烟直 B.蝉声带晚凉
C.绿竹入幽径 D.泥融飞燕子
4.读下面一首词,完成①—②题。(5分)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送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 。
①为结尾选择恰当的一句。 [ ]
A.还看稀星数点 B.惊起一滩鸥鹭
C.飞起沙鸥一片 D.容我醉时眠
②这首词的词牌是 [ ]
A.如梦令 B.西江月 C.渔歌子 D.浣溪沙
5.下列四首古诗各吟咏一种花,选出判断准确的一项。(5分) [ ]
①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②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消息,不怕雪里藏。
③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④翠盖亭亭好护持,一枝艳影照清漪。
鸳鸯家在烟波里,曾见田田最小时。
A.梅花、菊花、荷花、桂花
B.菊花、梅花、桂花、荷花
C.桂花、梅花、菊花、荷花
D.菊花、荷花、桂花、梅花
6.排列下边四句诗的顺序,把题前的字母填在括号里。(5分)
A.此生定向江湖老 B.小风吹水碧鳞开
C.澹月倾云晓角哀 D.默数淮中十往来
( )→( )→( )→( )
7.阅读下面两首描写庐山瀑布的诗,找出理解错误的一项。(5分) [ ]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虚云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徐凝)
A.李诗中的“紫烟”即徐诗中的“虚云”。
B.李诗中的“瀑布”即徐诗中的“落泉”。
C.李诗中的“银河”即徐诗中的“白练”。
D.徐诗中的“江”即李诗中的“川”。
8.对下列诗句分析不当的一项是(5分) [ ]
A.“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西子”即西施,最后两句以美女西施做比喻,说明西湖在任何情况下都很美丽可爱。
B.“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诗中的境界,同一个人在学习中搞通问题、提高认识很相似。作者命题为《观书有感》是很恰切的。
C.“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诗的最后两句含有一定哲理,说明每一种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人也如此。
D.“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接舆”、“五柳”都是指人。作者用他们来自比,说明自己的个性虽与他们不同,但遭遇是一样的。
9.下面是南宋词人李好古的《谒金门》一词,选出对词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5分) [ ]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明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A.二句中的“红素”,借指雨后百花竞相开放,春色正浓。
B.三、四两句是因果关系,前因后果,并采用拟人手法。
C.五、六句运用设问和对比。
D.七、八句运用借代和拟人手法。
10.下列诗句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5分)
11.对下面《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5分) [ ]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A.诗人首先从哪里发现秋的痕迹?从岸边露出的水渍的印痕,春去秋来,水落石出,印痕明显。“参差”,印痕高低不一。
B.岸边疏林,枝干斜倚,叶少枝动,而水落后,虬根更显盘曲,一个“霜”字,既表示老树久经风霜,又点明季节正有霜露。“欹”,倾斜貌。
C.第三句是写扁舟似乎在缓缓驶向前方,使全诗静中生动,清新幽远,给人以丰富想象的余地。“棹”,桨一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