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诗词教学高考古诗词鉴赏主观题满分策略(人教版高三必修)» 正文

高考古诗词鉴赏主观题满分策略(人教版高三必修)

[01-19 01:31:48]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诗词教学   阅读:8791

概要: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答题步骤和方法:(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高考古诗词鉴赏主观题满分策略(人教版高三必修),标签:诗词教学大全,http://www.wenxue9.com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和方法:(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和方法:(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和方法:(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有人认为这个字用得好,有人认为哪个字用得好,你认为呢?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做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原因理由。
  答题步骤和方法:找到原词中的关键几点,分条作答,用翻译的形式就可以。
  


   



上一页  [1] [2] 


Tag: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


上一篇:以流行歌曲为梯,启诗词鉴赏之窗——谈第三册古诗词教学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