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概要: 高考语文试题中,古诗词鉴赏是文学色彩最浓郁的题型,也是难度最大的试题,但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但我们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答题规范,才不易丢分。只有了解古诗词鉴赏的常见题型,掌握其解题思路,才能培养答题的规范性和提高答题的准确率。下面结合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和模拟试题对古诗词鉴赏题的问答类型进行梳理归纳,作一点操作性的技术指导,以期对同学们提高解答古诗词鉴赏题能力有所帮助。一、分析“诗眼”型1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设问变式:诗中某句某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从那两句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词)。(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某个宇(词)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l词)中哪个更好,为什么?(4)某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3解答提示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往往一个字(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凡是在节骨眼处炼得好,能使全句游龙飞凤,令人刮目相看的字,便成了所谓“诗眼”、&ldq
高考语文试题中,古诗词鉴赏是文学色彩最浓郁的题型,也是难度最大的试题,但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但我们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答题规范,才不易丢分。只有了解古诗词鉴赏的常见题型,掌握其解题思路,才能培养答题的规范性和提高答题的准确率。下面结合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和模拟试题对古诗词鉴赏题的问答类型进行梳理归纳,作一点操作性的技术指导,以期对同学们提高解答古诗词鉴赏题能力有所帮助。
一、分析“诗眼”型
1 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 设问变式:诗中某句某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从那两句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词)。(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某个宇(词)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l词)中哪个更好,为什么?(4)某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3 解答提示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往往一个字(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凡是在节骨眼处炼得好,能使全句游龙飞凤,令人刮目相看的字,便成了所谓“诗眼”、“词眼”。“诗眼”、“词眼”一般是指一首诗、一阕词中最为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甚至是一句话)。“诗眼”、“词眼”以动词、形容词居多。“诗眼”、“词眼”通常是全篇主旨所在。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词)的妙处。答题时不能孤立该字泛泛而谈,必须把该字(词)放入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
4 答题模式:(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二、分析句意型
1 设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 设问变式:(1)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3)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意思:语表义和语里义,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解释诗句的意思,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 答题模式(1)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2)分析诗句在描写或抒情方面的表达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3)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中。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 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 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酒排遣。
D 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2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①A。②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达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三、分析主旨型
1 设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 设问变式:(1)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2)这首诗(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诗(词)中有关句子,结合全诗(词)加以赏析。(3)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 解答提示,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 答题模式(1)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2)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了对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阅读题解答的三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语境
★词离不开句,句离不开篇,同一语言,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有这不同的意义与情感。 “离开语境的语意理解,往往都是错误的。”
1【上下文语境】
示例1:说说你对划线句子的理解
在洪水一样的泛滥的菜花丛里,在云朵一样漂浮的芦花丛中,总梦见一个民间艺人挑着细篾箩筐颤颤悠悠的板桥上走过,走进乡愁弥漫的村落,然后轻轻吆喝一声:扎青——染蓝!一千年过去了,这样的吆喝渐行渐远,却并没有消失。现在不用吆喝,那片蓝印在花土布浸透江南的阳光与雨露,像一面蓝色的旗帜,正在越来越多的古镇老街上升起。蓝印花布染坊就像雨后乡间的蓝草,一丛丛萌发,生生不息。
考生答:民间艺人的吆喝声在今天生活中难以听到了,但那呼唤的声音,那唤起人们怀旧记忆的声音总时时在人们耳边响起。
分析:得0分。这看似理解深刻,但看文后,有这个句子:“那片蓝印在花土布浸透江南的阳光与雨露,像一面蓝色的旗帜,正在越来越多的古镇老街上升起,蓝印花布染坊就像雨后乡间的蓝草,一丛丛萌发,生生不息”,这可是对 “这样的吆喝并没有消失”具体解释。显然,学生的这种理解脱离了语境。
答案:但蓝印花布没有消失,正在越来越多的古镇老街上升起(或在古镇老街仍有生命力)。
2【文段意义或情感的语境】一段话往往都有一个中心或表达的主要情感,这个中心或情感对段内语句的内容与情感有约束作用。
示例2:请说明下文中“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的含义。
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门》)
学生答:人不是能一起走向自然随人驱遣的动物。
分析:这答案得0 分。只是离开文章中心、就字面理解而作的说明。文章的标题是门,就告诉我们文章的叙说对象(或主体),这段的中心应是: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画线此句是从人的特点说明:人需要这个具有隐秘、回避的象征的门。
正确答案:人有隐秘,有回避需求。
忠告:对句子语意或作用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语境去体味与把握,千万不可无视具体语境仅凭过去的或通常的理解去想当然。
关键词二:整体
★句离不开篇,文章的主题或情感,往往对文段、句子的语意或情感有约束引导的作用,所以,对句子语意或作用的理解,要结合具体语境,也要从文章整体去把握领悟。
1【考虑语句在表达主题中的作用】
示例3:文章引用陈垣事例,意在说明什么?
当然,做一个学人,学问固然重要,风骨更不可缺。37年,敌伪曾想利用陈垣的声望和影响为他们服务,遭到他的断然拒绝。在一次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上,陈垣发表演说,他引《礼记·射义》中的话说:“古代的运动会,有三种人不能参加:‘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即把不能保卫国家、不能抗御敌人入侵的将军,国亡后在敌伪政权任职的官员,以及为了个人目的而认贼作父的人打入另册。这是陈垣对临阵脱逃将军和汉奸的严正斥责,也是对学生进行的名节和风骨的教育。
(陆其国《家有“胡同”——忆陈垣先生》节选)
学生答:说明“做一个学人,学问固然重要,风骨更不可缺”。
分析:这个答案是错误的。按理说,例子是说明论点的。但看文章的标题“家有‘胡同’——忆陈垣先生”,我们就知道,文章的主题是回忆陈垣先生,不是在说明学问与风骨的关系。
正确答案:作为一个学人,陈垣先生具有铮铮风骨。
古诗鉴赏
一、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1.描写。从角度分析常见的有:
n 1.正面—侧面
n 2.实写—虚写
n 3.动景—静景
n 4.近景—远景
n 5.点---面
n 6.远、近、高、低、
2.抒情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这里不深入讨论。
间接抒情,又叫委婉含蓄,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借事、和托物三类。
借景抒情:(也称景中寓情,以景结情,缘情写景、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托物言志 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明心迹,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
托物言志往往与比喻修辞有些联系,与咏物抒怀有些联系,其实,它还与象征、比兴有联系。
因此鉴赏时可以借助语言修辞的形式来展开。
借事抒情 其实就是用典、或用细节,这里不再深入讨论。
抒情方式的作用
n 触借融景——为情生。
n 托物借人——言心志,
n 怀古伤今——影现实,
二、表现手法
n 动静点面虚实生,
n 小中见大寄幽情。
n 对面落笔写他人,
n 以乐衬哀情更浓。
n 擒纵抑扬表主旨,
n 渲染烘托显主体
三、修辞手法
n 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用典、对偶、排比、反复、双关、互文,设问、反问
四、结构形式
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过渡、铺垫、伏笔等。
注意.几对关系(景物与情感、虚与实、动与静、古与今)
五、艺术风格
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
六 语言特色
(1)清新 (2)平淡(也称质朴) (3)绚丽 (4)明快 (5)含蓄 (6)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