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高中阅读题及答案2017年秋季高考语文阅读试题编制的特点及教学启示» 正文

2017年秋季高考语文阅读试题编制的特点及教学启示

[05-16 15:43:47]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高中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8983

概要:2010年秋季高考语文阅读试题编制的特点及教学启示崇明教师进修学校 耿慧慧2010年秋季高考语文试卷阅读部分的选文文体多元,注重文本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传承了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选文的特色。阅读部分题型稳定,由填空、简答、选择组成,其中以前两者为主。从分值分布来看,今年有细小的变化,现代文部分的总分值由前两年的37分减为36分,文言文部分由29分增为30分,古诗词部分保持不变。以下重点从今年高考语文试卷阅读部分试题编制与阅读能力、目标、思维层次及教学之间的关系谈几点思考。一、阅读试题编制与阅读能力层次1、“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三大能力层次以“分析综合”为主。从三大阅读能力层次来看,今年仍然以“分析综合”为主,但比例比2009年明显增加。表一: 识记理解

2017年秋季高考语文阅读试题编制的特点及教学启示,标签:高中阅读,http://www.wenxue9.com

2010年秋季高考语文阅读试题编制的特点及教学启示

崇明教师进修学校   耿慧慧

2010年秋季高考语文试卷阅读部分的选文文体多元,注重文本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传承了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选文的特色。阅读部分题型稳定,由填空、简答、选择组成,其中以前两者为主。从分值分布来看,今年有细小的变化,现代文部分的总分值由前两年的37分减为36分,文言文部分由29分增为30分,古诗词部分保持不变。以下重点从今年高考语文试卷阅读部分试题编制与阅读能力、目标、思维层次及教学之间的关系谈几点思考。

一、阅读试题编制与阅读能力层次

1、“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三大能力层次以“分析综合”为主。

从三大阅读能力层次来看,今年仍然以“分析综合”为主,但比例比2009年明显增加。

表一:

 

识记理解

占阅读总分比例

分析综合

占阅读总分比例

鉴赏评价

占阅读总分比例

2009年

30分

37.5%

31分

38.8%

19分

23.8%

2010年

25分

31.2%

43分

53.8%

12分

15%

从表一来看,今年的“分析综合”能力的题量比09年增加了15%,而“识记理解”层次的题量比09年减少了6.3%,“鉴赏评价”能力的题量比09年减少了8.8%。这样的变化使“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总比例达到85%。

从表面看来,似乎总的难度降低了,但从实际阅卷得分情况看来,今年阅读部分的总得分要比去年低。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窄题”的答题限制较多。“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层次的题目往往要求通过信息的筛选整合,紧扣文本答题。许多的答案基本出自文本,属于限制性比较大的“窄题”。从历年得分情况看来,筛选后的概括、比较类题往往失分比较严重,而今年此类题目达26分之多。二是阅卷上的难度。85%的题目参考答案的限制比较多,而从语文学科特点来看,同样答案的相似的语言表达可以数以百计,因而阅卷时的采分难度增大。

“鉴赏评价”题的比例最好能适当增加。一是基于文本本身特点的考虑。今年高考试卷上的选文兼顾不同文体,不同风格,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完全可以从“鉴赏评价”的角度适当多编制些题目;二是从学生思维能力的实际情况考虑。高考是为高校选拔优秀的人才,而“鉴赏评价”能力往往更能体现一个学生的思维的灵活度和深刻性。

 

2、“写了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大问题的设置以“写了什么”为主。

表二:

问题设置

“写了什么”

占阅读总分比例

“为什么”

占阅读总分比例

“怎么样”

占阅读总分比例

2009年

42

52.5%

21

26.3%

17

21.3%

2010年

50

62.5%

24

30%

6

7.5%

今年现代文第一语段六题全部是从“写了什么”的角度编制,基本是合理的。因为现代文第一语段的功能定位是“获得资讯的阅读”,即对论说类文章进行信息筛选整合式的阅读,所以试题编制主要从“写了什么”角度进行是符合文本特点和考查目标的。但如果能像2008、2009年一样适当编制一到两题“为什么”或“怎么样”的题目,则更能体现文本信息的丰富性,也更能考查学生的思维层次。

现代文第二语段的六题,3题从“写什么”角度编制,2题从“怎么样”角度编制,1题从“为什么”角度编制。这样的编制充分考虑到文本的难度。《天目山》是一篇表面写景实际是写人的散文,并蕴含着作者深深的反思,因而必须首先引导考生阅读文章内容并思考“写了什么”,“主旨是什么”,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例如,第7题和第8题,虽然是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和含义,但都必须在理解文章主旨的情况上才能准确答题。

古诗词的鉴赏3题,基本都是从“是什么”的角度编制,更符合高中教学的实际。第14题“描述村民们的活动”是引导考生理解作品的内容,第16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体会景与情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编制是引导学生如何真正读懂一首诗词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写得怎么样”必须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否则只能流于表面的形式。

文言文两个语段的功能定位明确,试题编制稳定。但文言文第二语段如能适当增加一点“怎么样”的题目,则更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对文学作品语言的敏感性及其训练摭谈

胡象光

 

中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文学作品占较大比重,阅读文学作品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而时下由于快餐文化的影响,青少年学生面对文字时的想象力和思考力退化了,他们对文字的刺激不那么敏感甚至有些迟钝。因此,讨论一下阅读时的语言敏感性问题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或许有所裨益。
  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对有特点的文字产生直觉的敏锐性,将文字信息还原成人、事、物的敏捷性,情感和思维活动的主动性和持续性。要达到这三个目标,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的心理活动处在兴奋状态,对学生的注意力、联想和想象力、情感积淀、思维品质(语言的敏感性训练实际上也是这些心理品质的训练)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每一次具体的阅读教学活动,教师都应当有意识地围绕以上三个目标提出要求,进行指导和点拨,减少训练的盲目性,提高训练效率。
  1.对有特色的文字产生敏锐的直觉。好的作品,或全篇或局部,总会存在有特色的文字。“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以“舞女的裙”作比喻,写出了荷叶的形状,“亭亭”写出了荷叶挺拔的姿态,由于比喻手法的运用,整个句子既给人鲜明的视觉形象,又给人美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用诉诸听觉的歌声来写诉诸嗅觉的清香,感觉奇妙相通,恰到好处地写出了香气清淡而时断时续的状态,巧妙的表达使只有在当时特定情景下才感受得真切的香气在文章里也极易捉摸;“四百多年里,他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琉璃”“朱红”“野草荒藤”都不是具有情感的人,而是客观的物,此处却分别用“浮夸”“炫耀”“自在坦荡”等词语来修饰或描写,词语的组合打破了常规,新奇而有深意……特色鲜明的文字很容易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刺激,阅读时,即使不能立刻准确把握文字的意蕴,也起码应该能注意到这类文字的与众不同,意识到这些文字需要涵泳,倘若视而不见,就意味着对语言缺乏敏锐的直觉——这类问题在青少年身上也确确实实存在着。
  自古以来,许多名篇佳作之所以脍炙人口,长久流传,大都与它文字表达的独特魅力不无关系。例如,《木兰诗》中大量铺排手法的运用,不但使事件的表述如行云流水,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扩大了诗句的容量,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段文字不能机械地理解成分别在四个市场买了四样东西,它用铺排的手法,渲染了出征前准备工作的忙碌(读者仿佛能看见一个年轻女子满市场转的身影),有力烘托了木兰“愿替爷征”的心情(与上文“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呼应)。“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铺叙了木兰奔赴战场的行程,加点字的表现力是很强的,时间词“朝(旦)”“暮”表现了行进速度之快,“不闻”“但闻”表现了留恋家乡的情绪与紧急的军情之间的矛盾。“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铺叙了木兰归来时家人的反应,渲染了家人团聚时的喜庆气氛。《木兰诗》运用铺排手法,使文句顺口,并且强化了读者对事件的印象,所以儿童也极易记诵,中学生应该在初读时就能觉察文字上的这种铺排的特色。此外,像“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类的以炼字出名的诗句,其文字表达的鲜明特色对读者的吸引力就不必多说了。
  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在进入阅读之前提醒学生注意自己认为有特色的文字,并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进行交流,各人畅谈自己的理由。坚持这样做,就可以养成学生对文章语言自觉注意的习惯,从而提高语言感知的敏锐性。
  2.敏捷地将文字还原为人、事、物。对语言敏锐的直觉固然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的表现,但直觉往往是肤浅的,它只是为深入的品读提供了良好的开端,它是起点,而不是终点。要真正进入文章的境界,还需要有还原能力。还原是否敏捷,取决于读者的联想想象产生的速度和联想想象的丰富程度。如果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处在高度的活跃状态,那么他在接受文字刺激时,就可能及时地调动大脑储存的经验,在脑海里浮现人物的音容状貌、景物画面、场面,伴随阅读过程在脑海中随机地演绎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还原也就是敏捷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品味这段文字,感受敏锐的读者应该会立即在脑海中浮现出月下荷塘的优美画面,他本人就变成了朱自清,荷塘的形状、规模,荷叶的姿态,荷花的神韵,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他还似乎闻到了淡淡的香气。
  面对作品中的人物,也应该能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和作品对人物的描写,在脑海中快速地浮现人物的外貌,演绎人物的言行。例如,鲁四老爷是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思想陈腐,但在鲁镇很有地位,他可能是这副模样:圆(或方)脸,稍胖,面部肌肉有点儿松弛,头发有光泽,辫子梳得颇顺溜,身材中等,穿长衫,而且颜色可能是黑色、棕色或深灰色。阿Q是农村中的无产者,靠帮人打短工过活,与鲁四老爷相比,他可能是另一副模样:长脸,较瘦,额头有明显的皱纹,脑后吊一根枯黄的小辫子,背微驼,披粗布短夹袄(或打赤膊),衣服颜色是褪淡了的灰色或蓝色。二人的言行举止:鲁四老爷见有身份的人应抱拳寒暄,平时在家人或下人面前应该不苟言笑;阿Q见上等人时应该是怯生生的,说话带点儿口吃,见到小D或王胡之类的身份卑微的人时应该是一脸的不屑,可能还破口大骂。
  对作品情节的还原是否敏捷,主要表现为能否在初读文章之后即能迅速把握事件的梗概和典型细节(这个问题不难理解,此处不赘述)。
  还原的过程,也就是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过程。还原是否敏捷取决于联想和想象的速度,而联想和想象的速度既与文字自身的特点有关,也与读者的心理机制有关。我们试着将上文中引述的《荷塘月色》中的一段话,作一下改写:“荷塘上面满眼都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叶子中间,散布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吹过时,送来缕缕清香。”描写去掉了,文字失去了形象性,读者只知道荷塘里有什么,而无法知道这些事物是怎样的。对象是模糊的,读者大脑中不能形成鲜明的画面,联想的触发就变得困难。
  学生快速联想与快速想象的心理机制则有待教师用有效的方法加以建构。上述的通过将形象的文字改为抽象的文字来比较二者的优劣,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训练方法。比较中可以凸现文章语言的形象化特点,增加语言对读者大脑的刺激强度,激发联想和想象。品味《荷塘月色》中的这段文字,还可让学生根据文字的描述,在规定的时间内绘一幅月下荷塘的风景画,锻炼联想的速度和质量。
  在比较中感受语言的形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文章所写的人、物、景描画出来;学生初读文章,就要求能马上复述情节等方法,都是比较有效的训练快速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关键是要有训练学生语言敏感性的意识。
  3.自觉而持续的情感和思维活动。还原过程是进入文章情境的过程,但它仍不是阅读活动的终点,中学生的阅读大多是要通过对文字的品味,最终能从文章中获取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文章表达情感的方式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直抒的胸臆容易把握,借景物借事件含蓄表达的感情则不容易把握或不容易准确把握。要快速准确地体会文章的情感,理解文章的思想,需要读者的情感和思维处在活跃状态并且能够始终与阅读活动相伴随。情感和思维活动的活跃程度,既与读者主动揣摩和思考的阅读习惯有关,又与读者的人生阅历、情感积淀、价值取向有关。对中学生来讲,这两个方面都很重要,特别是后者,需要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地积累和建构。比如,朱自清将月下荷塘写得朦胧、素淡、静谧,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读者要先在脑海中浮现出月下荷塘的静美画面,接着将画面与人结合起来,揣摩人物在这种环境中的心境。揣摩需要想象,也需要分析思考——他为什么去荷塘(文章第一段中说“心里颇不宁静”),在如此的美景中,他的情绪又怎样(第三段中说“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揣摩与思考不是读到某一句某一段才开始的,它应该贯穿阅读的全过程。
  
  体会景物中所包含的感情尚不十分困难,体会叙述的文字中所蕴涵的感情和哲理,则更需要读者细腻的触觉和缜密的思维,因为叙述的文字不像描写的文字那样有鲜明的形象,不易引起读者注意,且不易触摸。“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与地坛》)这段文字中,大多数读者注意到的是后面的感悟,而对前面的交代——“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却往往忽略了,中学生读者更是如此。实际上这两句不起眼的交代不仅不是多余的,而且蕴涵着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只要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会感觉到这两句话不同寻常。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用好几去年想关于死和生的问题,这绝对是不合生活常理的,没有哪一个健全的人愿意这样做,因为想关于死的事、追问为什么要出生,并不是什么让人好受的事。阅读时想到了这一层,就有了刨根问底的欲望,就会去联系上文作者所写到的自身遭遇,去揣测二十岁的年轻人突然残废双腿后的心理状态,从而理解这两句话透露出来的作者的心灵在生与死之间徘徊所受的煎熬以及对生的顽强眷念,从而对作者的不幸产生深切的同情,进而理解下文作者的感悟对其心灵的巨大安慰。可见,对这样的文字产生敏感,要多种因素——生活常识、情感积淀、主动质疑的习惯——共同作用。
  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健全人格和质疑精神,只是不要把这种培养工作变成空洞的说教,而是要依附于文字,让学生品味、感知、揣摩、思考,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得到提高。当然,学生在进行阅读活动时,老师的适当提示点拨是十分必要的。比如,理解上文所引述的《我与地坛》中的那段文字,必有对作者人生遭遇的了解,必有对二十岁的健全的年轻人应有之精神面貌的合理推测,必有作为人的起码的同情心,当学生这方面的储备不足时,教师的指导就变得十分必要。
  总之,文学作品阅读活动中的语言敏感性问题,既是阅读习惯的问题,也是阅读心理的问题。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就是通过阅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其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培养其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全面建构学生的阅读心理。

 

题号

考纲要求及考题类型

应试策略及解题方法

1

字音 多音字 形声字

把字放到一定的语境中与词义联系起来。

2

字形(1)同音音近字(2)同音义近字(3)音形都近字(4)形近字          

(1)从理解词义入手(2)利用对应关系掌握(3)通过组词辨别。注意互用字。  

3

近义词的辨析    

(实词或虚词)(3分题) 

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选择。1、实词:(1)注意感情、态度、语体色彩;(2)注意理性意义(词义的侧重点,轻与重、范围的不同);(3)语法功能(词性不同,搭配习惯差别); 2、虚词关联词:(1)语法功能和特定意思;(2)结构关系和成对成套的特点。    

4

成语、熟语的使用

(3分题)

注意适用范围(语境),感情与文体色彩,语法结构的不同。(重在理解) 

5

标点符号的使用(3分题)

重点提示:1.问号⑴选择关系复句的疑问句应用在句末。

⑵句中有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但不要求回答的句子不用问号。

⑶表强调某种感情的反问句,句末用叹号。

⑷介于陈述句与疑问句之间的句子,信多于疑用句号

2.顿号 : ⑴用在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不能用在句与句之间。

⑵介词结构的并列用逗号,不用顿号。

⑶常用在一起的词语并列可不用顿号(工农兵学商)

3.冒号:⑴用在总分或分总关系之间的总括性句语中。.⑵提示性的词语放在句子中间,不用冒号,用逗号。

.4.括号: ⑴括号内是词语时,不用点号,括号内是句子时不用句末点号。

⑵括号内再有括号,里面应用“[  ]”。

 

 

6

病句的辨析 6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份残缺或赘余、结构杂糅、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3分题)

解题步骤与方法:凭语感扫描,用方法检验。

(1)单句采用紧缩法,先抓主干后理附加。

(2)复句要先看关联,然后以分句为单位,采用紧缩法去判断。

 

 

7

 

8

 

 

 

9

 

10

社科或科技类文章阅读(12分题)    

(1)       理解文中重要词的含义(概念);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内容);

 

(3)筛选并繁合文中的信息(新知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1)答题要领:   ①遵循语境原则辨析词语理解语句。

②弄清代词的指代意义。

③确定文段的中心句(主旨句、首括句、过渡句、修辞句、语篇指示语句和情态语句)。

④筛选整合信息,注意基本概念和新知识的解释、阐述。

⑤把握文体及文体特点(说明文抓说明对象的特征,议论文抓中心论点)。

(1)         (2)答题步骤: ①依题干找出检索范围(段落)及角度;             

(2)             ②依据选项逐一对照原文;

(3)             ③瞻前顾后,找出关键语句,并组合。

(4)             ④确定答案。

(3)解题方法:  ①以文解文(即根据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对语句的意义进行分析,联系上下文把握理解语句的意义)。 

②科技文:抓主旨,抓信息,利用选顶,排除干扰,对照原文做出选择。

③社科类文:抓观点,材料和思想。

 

11

 

12

 

 

13

 

14

文言文阅读(12分) 

对实词、虚词的理解 。

 

理解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考纲》规定的18个之中选择)。      

筛选信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                 

整体把握文章,评价思想内容。                 

(1)                  (1)命题思路11、12题,    *实词:①一词多义(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②古今异义;③通假字;④偏义复词;⑤词类话用。    *虚词:学过的35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特殊句式及用法: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谓前、宾前、定后、介后)。    13、14题重在理解分析归纳概括,代入原文,以文解文。

(3)                  (2)答题要领:①明大意(知人明事);②通词句(结合语境);③能辨析(五W、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经过、几个时间、几个地点、发生、发展的原因,多少原因)<1>Who<2>What<3>When<4>Where<5>Why

     (3)分析答题过程:篇――句――词――篇

15

文言句子的翻译(8分题)。标准是“信、达、雅”,重点是“信达”。“6+1”:替(古今异义)、扩(一词多义)、留(人、物、地、官名词)、增(省略句)减(语气助词)、移(倒装句)+猜

   (1)答题要领:(一大原则四项注意)  

①不脱离语境理解句意;  ②注意重点词语的意义; ③注意特殊句式;④注意词类话用;⑤注意译文通畅。

  (2)答题方法:

①先分解(按句子成份剖解);②再对应(字对词,排语序);③后组合(重在调整,前后照应,确定复句关系)。

说明:遇到疑难句也可用此法。

16

古诗词的鉴赏(6分题)

考查要点:(1)正确理解字句的含义;(2)对文学知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的识记、理解;(3)对修辞手法和技巧的辨识、理解;(4)对意境、艺术形象、主旨的把握;(5)对感情基调、艺术风格的把握;(6)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

“考纲”要求: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注意:鉴赏作品的意象和语言要注意两个方面:即词句的理性意义和情态意义。

意境;“意”是作品的思想感情;“境”是具体的事物所组成的画面。意境是作品所描绘的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诗词鉴赏要解决的四个问题:

 1诗中写了什么?

 2怎么写的?

 3为什么写?

 4这样写的好处?

一、答题要领:“诗言志”表达的是作者的志向,思想和情感,鉴赏重在领悟诗歌的意境,应当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和体味。

二、鉴赏的思路与要点:

㈠形象鉴赏关键把握形象的内涵。⑴人物形象;⑵意象;⑶前两项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即寓情于景和即景生情。

㈡语言鉴赏:⑴理解词句的意义(情景结合);⑵理解诗眼蕴涵的情思;⑶注意词序倒置,突出重点的作用;⑷理解运用典故是作者表达思想的关键。

㈢表达技巧方面:注意起到的作用,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

⑴修辞手法及作用:①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夸张、拟人、通感;②结构类(作用:强调突出)排比、反复;③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设问、反问。

(2)表达方式:咏物(叙述);描写:直接(正面)、间接(侧面)、工笔(细描)、白描、肖像、动作、心理、景物描写等;抒情: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3)表现手法:①映衬(正衬、反衬、陪衬、动静互衬);②对比;③曲笔;(正话反说)④象征;⑤渲染;⑥烘托;⑦比兴;⑧铺陈;⑨虚实结合;⑩以小见大; 11动静结合;

(4)结构、思路和脉络:①把握起、承、转、合(尤其七绝)及大多数先景后情的特点;②铺垫、照应、伏笔。 

㈣思想内容的评价:把握意境和主旨。

⑴主题的社会意义;⑵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闺妇幽怨、忧国忧民、怀才不遇、怀古伤己)。

三、鉴赏步骤:

⑴诵读(了解大意)。⑵解题 (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⑶释句解词(找意象)。⑷入境(品情思)。⑸会意(领会主旨)。⑹评价(评定优劣高下)。

17

名句名篇的补缺(4分题)

    复习重点高中2-5册课本中的名句名篇。范围参考背默总览,把握重点兼顾其余。

 

 

 

18

 

19

 

20

 

 

21

文学作品的阅读(18分题)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先内容后形式)。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注:高考侧重于对考生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1、解题思路:把握作品形象,体味作者情感,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内容,鉴赏作者的语言。

2、阅读过程:泡、找、进、猜、补。

3、答题步骤:

(1)认真读题(文题)预测联想;

(2)浏览首句,了解梗概;

(3)阅读全文,边读边画(重点:作者和年代,重要的时间、数据和有关资料、主要事实和典型形象;表现作者情感和文章的主旨句;语言的特点和修辞的作用);

(4)审题干(判断答题的范围和要求);

(5)开始答题(把握文体特点和作者的感情线索);(6)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4、答题要点:

(1)散文阅读:

抓住线索、体会意境(托物言志、融情于景、移物就情)、品味语言;

(2)小说阅读:

A分析人物(①分析塑造手法;②把握人物思想性格;③通过社会环境,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补充鉴赏人物形象;④分析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行动、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B把握故事情节(领会所揭示主题的深刻性和人物性格发展的曲线);

c体味环境描写(着眼于小说三要素之间的联系)。

(3)戏剧阅读:

A 分析戏剧冲突(原因,性质及与人物塑造的关系)戏剧冲突方式:a 人物的性格冲突(外部冲突),例如《雷雨》b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内部冲突)例如《窦娥冤》c人物与环境(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冲突,例如《茶馆》.

B 揣摩戏剧语言(舞台提示和人物语言)。

5、答题方法:

⑴以文解文(见科技类阅读);

⑵以事解文(事,即相关背景信息和相关事实);

⑶以理解文(参照常理,理解语句的意义);

(4)以情解文(以人之常情揣摩人物的特定心情);

(5)解答主观题至少有两道题用原文原句或用原文词组、语句组装。(鉴赏方面见16题)

22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4分题)。

1、     1、扩句的四种类型:(1)主句的扩展;(2)接续填补空白;(3)定向联缀词语成句;(4)话题情景阐发。

 2、压缩的三种类型:(1)概括大意(导语新闻);(2)概括标题(精准、简练、有吸引力);(3)概括要点(准确全面)。                             

(一)扩句:1、解题思路:扩展语句是铺陈。(1)要讲究意蕴,力求创新。(2)注意精心构思,展开联想和想象。(3)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2、解题步骤及方法:(1)细审题干,按要求思考。(2)吃透原句,辨析隐含信息、单句复句、扩展内容,修辞手法。(3)结合前两点考虑多设方案。(4)按题于要求比较筛选,修改确定。(5)注意语意连贯,句式与修辞格是否与要求一致。

(二)压缩:

1解题思路:压缩语段是提炼,要抓关键词句,删繁就简,去次留主,再仔细地组织好语言,既要把点答全,又不要超过字数。

2解题步骤及方法:(1)弄清题干要求。(2)细读原文,把握中心。(3)分析原文的内容要点。(4)根据原文中心,确定原文内容的删留。(5)根据字数要求对保留内容进行加工,得出答案。

23

一、变换句式

二、简明、连贯、得体

注:只考查其中一项(4分题 )。

1、                1、变换句式,要求掌握常见的句式,按要求在这些句式间自由转换。

 八种类型:(1)长句和短句。(2)主动句,被动句和把字句。(3)整句和散句。(4)肯定句和否定句。(5)单句和复句。(6)一般语句和特殊语序句。(7)普通陈述句和排比句。(8)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和疑问句。

2、连贯与选用

(一)主要句式变换方法:

⒈长句和短句:(1)长句化短句的步骤:1)准确地划出原句的主干和附加成份。2)思考所变短句之间需何种关系才能保持原意,并且达到连贯的要求,进而确定其关系(因果条件、并列、顺承)。3)主干部分独立为一句。4)其他句用代词作主语或用关联词连接。5)根据题干要求检验。(2)短变长:主要将几个短句的主语、谓语、宾语紧缩为长句的主谓宾语,将其余内容有序的变成附加成分,如定语、状语。

2、单句与复句⑴单变复:可以加上适当的关联词组成复句。⑵复变单:关键是先确定好所要改成单句的主干,将复句的分句抽出来变为只有一套主谓结构的诸个小的表意单位。

⒊散变整:先看散句散在那,如何变才能整齐,变完后要通畅。

(二)简明:指能删去多余的语句,消除歧义。

(三)得体:指能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

(四)连贯:解题思路及要求:⑴话题或陈述对象应一致;⑵音节,结构要谐调;⑵语序(问答、关联、指代)要照应;⑶ 表达要人合乎事理和语境,语脉要贯通;句式前后要一致。

24

仿句(4分题)考查内容:1、语言运用能力;2、联想创新的思维能力;3、修辞方法的实际运用能力(八种修辞格: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答题思路及方法:仿句是对所提供的语言材料进行仿制,从样句的思路到形式都要严格照原样保存,必须做到三同一对仗,即结构相同、句式相同、修辞方式相同,关于对仗没有硬性的要求。仿句做到形似和神似(要求把虎画成虎,而不能画成猫)2、两点注意:(1)形式上的约束性。(2)内容上的创造性。3、若考题中没有仿照例句,必须严格按照题干所限制的条件造句。

25

作文(60分题)1、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2、发展等级依据12个评分点,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3、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在“基础等级”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4、话题作文由话料(材料)、话引(材料的提示语)、和话框(话题作文的要求和限制)组成。注意各的作用。5、话题作文类(1)概念型:如《尝试》、《诚信》。(2)关系型:如《无为与有为》、《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识》

6、不同体裁的不同特点(1)图形:抓寓意(2)记叙A记人:抓思想、品德;叙事:抓意义:写景状物:抓特点及寄寓的感情。(3)议论:抓论题、观点。(4)说明:抓对象、本质。

                

  (一)话题作文的审题;话题作文源于材料,不限于材料,但不能脱离材料。审题:⒈要揣度出题意图。⒉要准确地把握话题概念的内涵(话题材料内容的主旨)和外延(话题材料主旨限定的范围,即作文内容上的限制)⒊审题切忌⑴任意扩大话题概念的外延(走题)。⑵阉割话题,然后取其局部,以偏概全(偏题)。⑶仅朦胧地存在相关话题的概念,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离题)。

   (二)立意:

⒈立意的宗旨:健康个性,健全人格。

⒉立意的标准:紧扣话题,充满哲理,贴近时代,启迪人生。

⒊立意的思路与步骤:⑴说什么(把握话题内涵,确定内容角度)。(2)为什么这么说(明确观点或中心论点(3)怎么说(确立写作提纲或内容梗概)。

⒋立意的过程和方法:透过表象――把握内涵――抓准实质――归伍到哲理上。

(三)拟题的思路及要求:1、要从自己确立的角度出发,不要太大太泛。2、要全理出新,不落俗套。3、要简洁、鲜明、内涵深刻,不雷同他人。4、要具有吸引力。

(四)作文的内容要求: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中心明确,内容充实,富于个性。

(五)文章首段四忌:(1)虚张声势。(2)故弄玄虚。(3)无病呻吟。(4)大而无道。

(六)谋篇布局的要领:袖手于前,成竹在胸,疾书于后,一气呵成。

(七)文章结尾三注意:⑴结尾是全文的归纳,不是重复前文;⑵注意提高引申;⑶要给人以回味激励、启发和思考。

富于个性就是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抒自己想抒的情。                           




Tag:高中阅读题及答案高中阅读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高中阅读题及答案


上一篇:论文:对文学作品语言的敏感性及其训练摭谈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