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高中阅读题及答案枝节蔓芜 非关文本──以肖家芸老师“《故都的秋》设计”为例谈传统课堂的问题所在» 正文

枝节蔓芜 非关文本──以肖家芸老师“《故都的秋》设计”为例谈传统课堂的问题所在

[01-18 22:16:11]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高中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8986

概要:枝节蔓芜非关文本──以肖家芸老师“《故都的秋》设计”为例谈传统课堂的问题所在肖家芸老师,原安徽师大附中教研组长、安徽省首届“教坛新星”,现执教于上海华师二附中,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故都的秋》是他于1997年8月在秦皇岛举行的全国青语会第二届年会上执教的公开课,获一等奖。他曾在安徽省内和外地多次教学此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年3期)刊载了他的教学实录,此前,安徽《学语文》(1994年11期)刊载了他和胡寅初、曾鸣三位老师的《〈故都的秋〉一课多案》,可以见出,肖老师对这一课应该说是有很深的研究的。但是,这一节课是在感受、理解、品味和欣赏课文,还是在上一节语言训练课呢?却不能不是个问题。《学语文》特约编辑王茂明老师在编辑那一期教学案例时有一段话,说:“本辑三篇教案,……有的侧重于讲析‘秋’的底蕴,有的引导学生去自读自解,有的预设目标安排教学。但结果都能殊途而同归,登堂而入室。所谓‘同归’、‘入室’,即是都

枝节蔓芜 非关文本──以肖家芸老师“《故都的秋》设计”为例谈传统课堂的问题所在,标签:高中阅读,http://www.wenxue9.com

枝节蔓芜 非关文本──以肖家芸老师“《故都的秋》设计”为例谈传统课堂的问题所在

  肖家芸老师,原安徽师大附中教研组长、安徽省首届“教坛新星”,现执教于上海华师二附中,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故都的秋》是他于1997年8月在秦皇岛举行的全国青语会第二届年会上执教的公开课,获一等奖。他曾在安徽省内和外地多次教学此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年3期)刊载了他的教学实录,此前,安徽《学语文》(1994年11期)刊载了他和胡寅初、曾鸣三位老师的《〈故都的秋〉一课多案》,可以见出,肖老师对这一课应该说是有很深的研究的。
  但是,这一节课是在感受、理解、品味和欣赏课文,还是在上一节语言训练课呢?却不能不是个问题。
  《学语文》特约编辑王茂明老师在编辑那一期教学案例时有一段话,说:“本辑三篇教案,……有的侧重于讲析‘秋’的底蕴,有的引导学生去自读自解,有的预设目标安排教学。但结果都能殊途而同归,登堂而入室。所谓‘同归’、‘入室’,即是都能起到使学生启智益能的作用。”肖家芸等三位老师应当说都是在语文教学上都相当有造诣,这三节也都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的功力,但存在的问题却是不能忽视的。应该说,肖等三节课仍属传统性的教学设计。说“殊途而同归,登堂而入室”未免有些夸张,点评总归在“都能起到使学生启智益能的作用”上,应该说抓住了这三节课的实质。上好的文本成了认知性的“启智益能”的体现,不免失之。而肖的课堂与其他两位相比,确实见出“底蕴”,但离真正的文本赏析还是有距离的。
  教案如何设计,课应该如何去上,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如何设计,如何上,却是一个关乎教学思想的问题,一个关系到现代课堂的教学价值取向的问题。如果在这一块出现模糊意识,那么,课堂依旧是一种非意识的课堂。一些老师似乎要将某一课做精做细,以彰显教师的个性风采和教学上的能力。确实,在教学的基本功的砥砺上,一名教师需要这样的历练功夫,但是,为什么一些名师几年,十年,几十年都在备同一节课,拿出去的都是同一节课?我想,这里的问题应该好好思考一下。
  我在拙文《“那一代”批判:中学语境里的一个后现代叙事》里说:“比如我们批判魏书生的技术主义与权威人格,但对多数教师来说,真正作用于他们教学的还是那些技术性的因素和一套与社会结构相适应的人格。而对理论来说,理论并不能自为地直接作用于应用,它最终要化为可操作的技术因素。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相当长的时间里,语文教学技术的发达是个独特的景观,应当引起教育批评界足够的注意与反思的。”(《新风教育》,2004年9期)究其原因,我想还是在教学思想的贫乏。
  我觉得现代课堂教学,至少不能忽视两点价值取向:一是不能忽视充满课堂生命的活力的“学生主体教学价值观”。课堂教学不但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的生命活动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讲,就是杜威倡导的“教育即生活”。课堂教学应该以人为指归,一切预前性的课堂设计以及课堂上的具体行为都必须满足于学生的发展和需要。课堂是否完美并不重要,关键的是,当前课堂上的一切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未来。教师必须提高这种意识,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都要首先重视这个问题;至于教师的个人魅力,个性风采,等等,与此比较,都是次要的。因此,过分地专注于教师课堂上的展示或表演,都是失当的。
  二是要努力建立有序、和谐而民主的师生合作的人际关系。(拙文《追求“课堂教学现场化”》,《教师之友》,2003年9期)课堂并不是体现教师意志的一成不变的静态过程,恰恰相反,课堂呈多元化、不确定性和动态生成性。课堂要突出教育过程的生命性,就得注重形成课堂的“公共话语空间”。传统的课堂只以 “讲解”为主,不及其余。而课堂教学需要现场化,则意味将课堂的一切因素纳入视野,教师要做很多的事情,比如缓解课堂紧张的气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等等。在课堂上,一个精明的教师总是注意跟随课堂的具体情势作出相应的变动。所以,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具体实施,教师必须时时关注课堂的走向,而不是高高在上地“主导”(实际上是隐蔽的灌输)。对于这样的教师“主导”,叶澜教授有过深刻的批评,现再一次引述于此,她说:“在上千节课的观察和事后的研究中,使我深切地感受到,在确认‘教师主导’的前提下开展的课堂教学,学生最多只能有一个按教育要求和沿着事先确定的‘行进路线’主动学习的资格与权利,而不可能有教学作为复合过程意义上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参与权,不可能完全摆脱‘物’的地位。……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叶澜《“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
  教育价值研究教育活动和主体需要的关系,即要回答教育应满足学生发展的哪些需要。我们要创建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要分析、反思现有实践所反映的传统教育观念,找出形成弊端的思想根源,(麦曦《现代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广州教研网)建构合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模式,以为其终身教育打好基础。因此,教学的重心必须由教师转向学生,教育及课堂设计必须将其预期体现在学生身上。
  再回到肖老师的这一课。应当说,传统性的课堂在引导学生,提升心智上是有很大的作用的,但是,如果漠视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在课堂上以教师的所谓“引导”或“引领”代替学生对文本主体性的作用与自主的探究,而教师又不能在课堂上自觉地培养学生的这种主动性,那么,所谓再好的设计也是明日黄花。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我们确实可以看到老师的“引导”或“引领”对于学生的作用,但长此以往,学生主体性的丧失就不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了。这就是传统课堂的症结之所在。

2012年福建高考语文作文题点评:
泉州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 黄伟明2012.6.9


作文题目:
冯骥才说“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题目理解:
进化速率(单位时间内生物进化改变量)是进化论中一个重要概念。衡量进化速率必须确定两个尺度:时间尺度和进化改变量的尺度。福建高考作文材料中冯骥才所言无非也在阐述“速率”概念,并表达如下信息:


1人生如赛跑,人生的状态与运动的赛跑相似;
2人生有“时间”和“创造的价值”两个重要因素;
3人生的价值与人生的“运动”速度有关,也与“运动”的状态密切相关。
“人生运动”的“时间”与“状态”密切影响着人在社会的赛场上创造的“价值”。自然、社会、人生总在运动,总有比赛,总在竞争,总在计较着速度与价值的快慢和大小。运动场的赛跑,追求速度;而人生的赛跑追求“长度”-----人生价值。


题目特点:


一 导向明确
作文材料简短,关键词明确:落在“人生”、“赛跑”、“时间”、“路程”上,降低了审题门槛。材料立意导向明确:想考察学生为人处世的态度、关注及观察社会的广度、思考和追求人生的深度。考生比较容易确定立意。


二 思辨鲜明
      生命的长短与价值的大小是永恒而思辨的主题,人生与赛场,有比有喻,喻中有比,同中有异:二者都追求并比较效率,然而运动赛场重在比较费时多少,人生的赛场重比较实现的价值大小。可以拟题为“生命有限而价值无穷!”、“人生的速度与长度”、“人生限时不限量”等


三 出彩较难
      人生如赛跑是个老话题,考生往往会在表层谈应该在有限的人生中创造无穷的价值。至于“为什么”人生如赛跑,应该“怎么样”在有限人生里创造无穷价值,考生往往无法深入涉及。若能结合人生体验和感悟,分析有限的人生与无限的价值的关系,分析在为人、治学、修心、齐家、平天下等方面该如何最大化地实践与实现。

因材施教与个性化教学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教学的反思

丰城二中高二语文组  邬有祥

 

自从接触新课程教学,感觉就是不一样。可以说,整个语文课程结构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学的重点不一样,参考的资料更客观,教学的灵活性也更大了,这些是新教材的优势,但也是对教师的挑战。教师对教材的运用灵活性大,这就意味着教师自身加工教材的成分就多,可以实现个性化的东西就多,以达到真正还教材给教师与学生的目的。而作为语文课程,又有其学科特点。由于语文课程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它除了语言文字方面的东西,还有更多的是思想人文、道德情感方面的东西,对人的世界观一定会产生影响。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既不能完全脱离现实,采用真空式的教学,又不能过分地依赖现实反受其累。教学中要有一点理想主义的色彩,但又要能脚踏实地联系现实,让学生从现实社会中去思考教材中所含有的思想内涵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这一点,特别是在下半学期的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更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两者结合的重要性。下面就谈谈自己近一个学期来的一些教学感受。

一、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因材施教

孔子教学,很注重因材施教,主要是强调要根据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本人借此发挥,概括为三:

第一、教学要因学生的不同而不同。学生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学生,包括男女不同,包括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不同,包括学习的能力与学习程度不同;也可以分为同一个学生对某一方面的认知与理解的不同阶段表现出的程度不同,不同的时间段的不同的心理状态下的学习兴趣的不同等。在现实教学环境中,一个班级一般在七十多个学生,教师要发现不同学生的学习特征、同一学生不同状态下的学习兴趣的确是很难的。那么,我们又应如何去实现因材施教呢?这就有一个方法问题。个人认为,接近学生是了解学生的最好办法。如何进行有限时间的有效接近?个人认为有这么几种做法:一是上课注意观察,二是检查作业试卷完成情况,三是课后课外聊天。

这里我就作业中的作文批改来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其实,语文教学的这项很重头的工作,我们现在很多老师把它丢掉。自由写作,最容易让学生练好笔,也是最能感受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态的,何况作文本身也是提升其重要的表达能力,并且还有利于提升其阅读能力。现在这里要说明的是,作文批改还可以成为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窗口,从而成为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二、教学要因教材的不同而不同。新教材在此方面表现相当突出。现有的教材,包括参考材料,很大一部分只是增加教学素材而已。一个单元有它的主线,有它的教学重点,但并没有具体要求。所选课本,只是实现教学的材料,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运用这些课文,只要能完成教学要求,具体选用课文材料可能灵活掌握,并没有具体规定。所编教材自有它内在的某种规律,而这种规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呈现出不同的线索来,这就需要教师自己去琢磨,从自己的理解好的角度去规划它,实现自己的教学思考与设计。就是一个课文内的相关材料,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学习状况、教学进度、教师备课详略程度做出恰当安排,选择一条适合教师与学生实际情况的主线贯穿材料即可。

第三、教学要因教师自身特点处理教材与组织教学。只有适合教师自身的教学,才是可行的,也是可取的。那么,教师自身的特点包括哪些方面呢?个人认为,它应包括,教师的兴趣爱好、文化功底、讲课风格、对教材的熟悉程度等等。教师上课之前,只有对以上这些了然于心,加上对学生相关要素的掌握,才能在课堂上对各种材料运用自如;只有对现存脑中的材料做到信手拈来,才能从容应对课堂上出现在的各种情况。一个优秀教师的教学,一定是个性化的教学。这种个性化是其他老师身上不可能全部能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应是独特性。

很多人提到过名师不能复制,这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教师的教学,不是机器的运行,它的完美性在于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的完美结合,并且其中一定加入了这个老师的内心思想与情感作为溶剂而粘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好比一锅名厨做的菜,即使一样的配料,也不能用机器炒得同样好吃。一堂课上,教师上课时的一个微妙的表情,一句话的语速语调的变化,随口引用一个典故或现实的事例,如果做到恰如其分,其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提高;而另一个老师你可以应用同样的材料与话语,但如果没有调节到相应的气氛,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么?所以说,就因材施教方面,教师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有个性化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优秀教师的生命。这就犹如一个优秀的歌手,永远是别人不能替代的。

因此,个人总是在想,要让自己的教学有个性化,就必须具备其他教师身上所没有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应来自自身的不断学习、不断观察、不断思考、不断积累。




Tag:高中阅读题及答案高中阅读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高中阅读题及答案


上一篇:2014年福建高考语文作文题点评:人生中的赛跑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