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文言文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人教版高三必修)» 正文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人教版高三必修)

[01-19 01:47:44]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文言文   阅读:8417

概要: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臣本布衣。” “且相如素贱人。”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例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人教版高三必修),标签:文言文翻译,http://www.wenxue9.com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臣本布衣。”    “且相如素贱人。”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例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此人力士。 
注意点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一)有标志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 
 [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二)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点: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三、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③《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简析]①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②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的宾语,放在“许”的前面、否定副词“莫”的后面。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1] [2] [3]  下一页


Tag:文言文文言文翻译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文言文


上一篇: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40个官职名(人教版高三必修)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