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 正文

古代诗歌鉴赏

[10-27 04:04:58]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中考复习资料   阅读:8547

概要:①对这首元曲的用典与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功名万里”用的是西汉张骞出使匈奴终封博望侯的典故。 B.“斯文”一词出自《论语》,“斯文一脉微如线”是说礼崩乐坏,儒道衰微。 C.“光阴寸隙”即平日我们常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流逝很快。典故出自《庄子》。 D.“彭泽县”讲的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田园的故事。 ②对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官的整天把归隐挂在嘴边,真正的隐士又有几个?可见他们口中的隐”,十有八九是假话。 B.这支小令不但讽刺了口是心非、表面斯文的假隐士时尚,连陶渊明也受到牵连,遭到讥讽。 C.“尽道”二字,冷峻已极,说尽了世道人心,带有强烈的嘲讽意味。 D.小令末尾与“忙如燕”遥相呼应,两相比较,活画出官场竞逐,如蝇嗜血的真面目。 50、对下列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答案) A、“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末二句以寒梅开否之一问,表达了无限乡思。 B、“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其中的“不敢”表现了因不是衣锦还乡而是落泊还乡而产生的羞愧心理。 C、“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

古代诗歌鉴赏,标签:中考复习计划,http://www.wenxue9.com
①对这首元曲的用典与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功名万里”用的是西汉张骞出使匈奴终封博望侯的典故。 
B.“斯文”一词出自《论语》,“斯文一脉微如线”是说礼崩乐坏,儒道衰微。
C.“光阴寸隙”即平日我们常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流逝很快。典故出自《庄子》。
D.“彭泽县”讲的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田园的故事。
②对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官的整天把归隐挂在嘴边,真正的隐士又有几个?可见他们口中的隐”,十有八九是假话。
B.这支小令不但讽刺了口是心非、表面斯文的假隐士时尚,连陶渊明也受到牵连,遭到讥讽。
C.“尽道”二字,冷峻已极,说尽了世道人心,带有强烈的嘲讽意味。
D.小令末尾与“忙如燕”遥相呼应,两相比较,活画出官场竞逐,如蝇嗜血的真面目。

50、对下列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答案)
A、“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末二句以寒梅开否之一问,表达了无限乡思。
B、“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其中的“不敢”表现了因不是衣锦还乡而是落泊还乡而产生的羞愧心理。
C、“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末二句以落日意象表现了作者的迟暮之感。
D、“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末二句抒发了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

51.对下列诗词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答案)
A.“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运用了拟人的方法。连蜡烛都在为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则主人公之离别情可想而知。
B.“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是写羁旅生涯的名句,不用虚字,只将六种事物联缀成可资读者想象的图画,把“早行”的主题表现得很充分。
C、“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瘦”字一般用来形容人,这里用来形容花,自有新意。人比花瘦,更见愁苦之深。
D.“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红”一“绿”,色彩鲜艳。后两句以典型物象表现了春末夏初的美景, 暗含着词人的愉悦情感。

52.对下列古诗词句中加点的词理解不当的一项是:(答案)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运用了谐音双关之法。表面指阴晴之“晴”,实际指感情之“情”。
B、“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灼灼”,字从火,本意明亮。诗中用来形容桃花,不仅使人想见盛开桃花的浓艳,而且使人想见其繁茂而充满生机。
C、“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再现了红杏枝头蜂舞蝶飞的热闹景象,把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淋漓尽致。
D、“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前二句皆以形容词作动词用,极其生动。“圆”写出了中午阳光直射下的树荫的形状,非常准确。

 

[参考答案] 

1、A(“遗篇”指《观沧海》一诗。)

2、B(A项中,“灞涘”指霸陵而非河阳,“京县”指洛阳而非长安;C项中,“佳期”指还乡之期,这两句诗写作者想到还乡无期,心中充满惆怅,泪珠像雪珠一样散落下来;D项中的两句诗抒怀归之情。这三项皆误,只有B正确。)

3、D(这首诗写后人的苛责无损于四杰的万古流传。)

4、C(不是“回忆过去”,而是希望将来有机会与李白再把酒论诗。)

5、C(“连营”指一个接一个的军营,不是说将军营连成一片。)

6、D(抒发思念故乡之情。)

7、C(不是进行对比,而是实指所画是天台山上的松树。)

8、A(“秋”字表面上是写时令,实际上是表达人的情绪。)

9、D(A项错在“秋雨”,从第3句诗可知是春景;B项错在“直接写”;C项错在“捕鱼场面”,是写春潮讯给渔人带来欢乐。)

10、C(第三句是直接抒写,无所谓“曲折”、“含蓄”。)

11、C(批判的是真正“不知亡国恨”的座中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12、C F(C项提到的“班师诏”旨在骗岳飞回京加以杀害,并非受赏休整,F项应释为:宋代众多皇帝的陵墓隐没在茫茫白露之中。)

13、C(尾联用要离这一典故是慨叹当时人重利轻义的行为,一个“怅”字已能说明问题。)

14、D(“借取日光磨一镜”并非指人在磨镜,“主语蒙后省略”的说法是错误的。)

15、B(“恸”不是“痛”的通假字。)

16、F(本诗的基调是乐观的。)

17、C(“中原”此指全中国。)

18、C E(A项“融情于景”应为“融景于情”;B项不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缠绵,而是以酒消愁的豪迈;D项错,作者通过言愁更表现不与世同流合污的思想。)

19、①C(表现百姓宁可“同袍”“同泽”“同裳”也要奔赴战场,共同杀敌,誓死卫国的精神。)
    ②C(表达慷慨从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御侮保国的中心思想。)

20、①C(“失萧曹”的意思是相形之下使萧曹失色。)
    ②D(本诗除遗像可算描写外,其余均为议论,没有描写诸葛亮的形象。)

21、①D(“谏”是劝君主改正错误)
    ②B(这两句诗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内心的悲愤,“青云羡鸟飞”写诗人抬头望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

22、①D(“金丹换骨”是指对诗歌创作规律的顿悟。
    ②C(描述的是发现创作规律的过程,而不是创作诗歌的艰辛。)

23、C(应表现诗人渴望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瘁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

24、①C(“夫妻别”是借指一般百姓妻离子散的悲惨遭遇。)
    ②C(三、四两句采用对比和用典,说一般民众的苦难比帝王妃嫔的爱情悲剧更惨。)

25、①D(“花”指国家。此句表明作者造福人类为国效力的高贵品质。)
    ②A(由于诗人不满现实辞官离京,因此心情是悲愤寂寞的。)

26、①D(末句是说画家只是表现自己的闲情雅趣而不真实反映渔民的痛苦生活。)②D(此诗无对偶、夸张手法,可以说用对比手法,让渔民的痛苦与画家的闲情雅趣形成鲜明的对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中考复习资料中考复习计划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中考复习资料


上一篇:《山居秋暝》教案1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