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资料复习教案文言实词(本站收集整理)» 正文

复习教案文言实词(本站收集整理)

[10-18 21:03:12]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高考复习资料   阅读:8446

概要:[复习目标]1、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2、掌握古汉语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复习方法]借用多媒体,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复习巩固。[复习设计](一)、通假字: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例:具答之,便要还家。(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识别通假字可从下面几方面看:①音同形似。如:“满坐宾客无不伸颈”。“坐”通“座”,意思是“座位”“之虚所卖之”。——“虚”同“墟”,意思是“集市”②音近形似。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意思是“嘱咐”“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意思是“显现”③音同形异。如“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意思是“横放的”“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通“以”,意思是“以后”④音近形异。如: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道”通“导”,意思是“导向”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二)、古今异义: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

复习教案文言实词(本站收集整理),标签:高考复习计划,http://www.wenxue9.com

[复习目标]
1、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2、掌握古汉语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复习方法]
借用多媒体,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复习巩固。
[复习设计]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
识别通假字可从下面几方面看:
①音同形似。如: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坐”通“座”,意思是“座位”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意思是“集市”
②音近形似。如: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意思是“嘱咐”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意思是“显现”
③音同形异。如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意思是“横放的”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通“以”,意思是“以后”
④音近形异。如: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道”通“导”,意思是“导向”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二)、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①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指一般河流。
②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现指丈夫的配偶
③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如“二豪贼劫持”中“贼”,原指强盗,现指小偷;“齐人固善盗乎”中“盗”,原指小偷、偷盗,现指强盗,“贼”“盗”二字意义古今正好调了个位。
④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如:“痛恨”古指“痛心、遗憾”。
(三)、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如:

又安敢毒焉(怨恨)
毒    呼嘘毒疠(有毒的)
赋敛之毒(毒害)
(四)、词类活用:
根据一定语言习惯,把一般用作甲类的词,当作乙类的词来用,就是词类活用。
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
乃钻火之烛也。(烛:名作动,照亮)
屏障中抚尺一下。(下:名作动,敲、打)
何苦而不平。(苦:形作动,愁)
②名词活用作状语。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来形容动词“运”,名作状,用箕畚。)
北通巫峡。(北:来修饰“通”,名作状,向北。)
③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
尔安敢轻吾射。(射:动作名,射箭的本领)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良实:形作名,善良诚实的人)
④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如:
得而腊之以为饵。(腊,原指干肉,名词,这里是“使……成干肉”)
无案牍之劳形。(劳,原指劳累,形容词,这里是“使……劳累”)
⑤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宾语)”“认为……美丽”
齐威王欲将孙膑。(将,原是名词,这里应为“以……作将军”)
[例题解析]
例题一:对下列加点词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卑鄙)
B、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措”,放置)
C、且焉置土石(哪儿)
D、以缚背刃(背靠)
解析:此题涉及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点。B、“厝”通“措”,意思正确;C、多义词,这里理解正确;D、“背”,名作动,正确;A、“鄙”,古今异义,这里应是“目光短浅“,所以答案是A。
例题二、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峨大冠,拖长绅者       <2>坐縻廪粟       <3>吾子未之思也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解释能力,采用主观题形式。解答此题一定要弄清全句意思,明确加点词各自的特点,从而作出正确解释。<1>句意思是“高戴着帽子,拖着长长腰带的人”,“峨”用作动词,属词类活用(形作动),解释为“高戴”;<2>句中“坐”是多义词,此处应是“白白地”;“縻”是通假字,通“糜”,浪费、消耗之意。<3>句中“吾子”是古今异义现象,不同于现在“我子”,这里意思是“你”,对别人的礼貌称呼。
[复习小结]
1、文言实词由于时间流逝,与现代汉语的用法、词义往往有较大差异。古今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是初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主要障碍之一,复习时应把这些内容作为重点,通过比较、归纳,真正掌握这些内容。
2、复习文言实词,不能光靠背记词义,应词不离句,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考虑它们在句中的具体意义。学习古汉语语法知识,是为了帮助理解词义,不要孤立、抽象地讲解语法知识。
3、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一定要以熟悉课文为前提,课文的注释要认真看,课后的练习要认真做,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积累词语,并能举一反三,灵活理解,从而提高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
[应用练习]
A   组
1、找出句中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它在句中的意思。
[教学方法:采用抢答比赛]
(1)虽蚤知从先生长者学问       (2)无他,但手熟尔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诎右臂支船
(5)文理有疏密                 (6)对镜帖花黄
(7)系向牛头充炭直             (8)策勋十二转
(9)甚矣,汝之不惠             (10)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1)出门看火伴                (1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1] [2] [3]  下一页


Tag: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计划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考复习资料


上一篇:文言文综合阅读(一)(本站收集整理)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