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论语》选读教学建议» 正文

《论语》选读教学建议

[10-18 21:02:44]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语文辅导大全   阅读:8661

概要: “觚不觚,觚哉!觚哉!”(6.25)周礼是不是完全没有需要改革的地方呢?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交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其,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他回顾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认为殷礼是以夏礼为基础,而有所损益的;周礼是以殷礼为基础而有所损益的。由此推论,继周的一代也必须以周礼为基础而有所损益。他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 2 、西周封建领主制社会主要特点:周天子是最高一级的领主,名义上是天下土地所有者,“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由于分封关系所形成的经济、政治地位的不同,西周封建领主贵族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构成上对下控制,下对上服从的“王(天子)臣公(诸侯),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左传》昭公七年)的关系。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16.2)

《论语》选读教学建议,标签:语文辅导知识,http://www.wenxue9.com















“觚不觚,觚哉!觚哉!”(6.25)周礼是不是完全没有需要改革的地方呢?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交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其,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他回顾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认为殷礼是以夏礼为基础,而有所损益的;周礼是以殷礼为基础而有所损益的。由此推论,继周的一代也必须以周礼为基础而有所损益。他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





2 、西周封建领主制社会主要特点:

周天子是最高一级的领主,名义上是天下土地所有者,“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由于分封关系所形成的经济、政治地位的不同,西周封建领主贵族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构成上对下控制,下对上服从的“王(天子)臣公(诸侯),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左传》昭公七年)的关系。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16.2)





周礼的特点

(1)、孝与礼的关系

“孝”“弟”不仅是维系血缘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维系等级关系、避免犯上作乱、维持政治稳定的基本保证。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7.21)



(2)、 礼与等级

周礼中虽然也有一些原始全民性礼俗的遗存,但中心内容是宗法等级制度的反映。如周礼中的尊尊亲亲的基本原则,就是在人事方面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名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2.1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





孔丘认为,“礼”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正名”。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信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

孔丘认为,每一个名都有它的意义。代表社会的各种关系的名的意义,就是周礼的规定的那些条条框框。

孔丘不是改变旧的名及其所代表的条条框框以符合实际的情况,而是用旧的名及其所代表的条条框框以纠正当时他所认为是不符合的实际情况。这就是他所谓“正名”,“正名”就是“复礼”。(12.1)



3、礼的核心是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1)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7.11)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3)















五、仁者爱人

“仁”在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写作“ ”,为“身”、“心”问题。写作“仁”当为后出,由“人”与“二”两个部分构成。东汉古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此字称:“仁,亲也,从人二。”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注释:“亲者,密至也,从人二,相人偶也。人偶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偶,偶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这是说,从字源看,“仁”是用以指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范畴。

从《论语》中,“仁”字涉及五十八章,计出现109处,基本上是孔子在与学生的问答中提出来的。其中,对一个叫樊迟的学生的回答最具概括性: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爱人”可以被看做是孔子的“仁”的基本含义。

从“爱人”的角度看,孔子的“仁学”展示有如下特征:

其一、 “仁”的情感性。

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仁”从孝弟引发,以孝弟为本,这表明孔子立足于亲亲之情论“仁”。孔子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在孔子看来,对父母长辈是否有敬爱之情甚至是人与犬、马等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

孔丘认为,人必须有真性情,有真情实感。这就是“仁”的主要基础。他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又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予之。’”(《论语·公冶长》) 父为子隐

强调血缘纽带是“仁”的一个基础含义。“孝”、“悌”通过血缘从纵横两个方面把氏族关系和等级制度构造起来。这是从远古到殷周的宗法统治体制(亦即“周礼”)的核心,这也就是当时的政治(“是亦为政”),亦即儒家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语文辅导大全语文辅导知识语文教学 - 语文辅导大全


上一篇: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苏教版高二必修)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