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论语》选读教学建议» 正文

《论语》选读教学建议

[10-18 21:02:44]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语文辅导大全   阅读:8661

概要:恩格斯说:“亲属关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孔子在当时氏族体制、亲属关系崩毁的时代条件下,把这种血缘关系和历史传统提取、转化为意识形态上的自觉主张,对这种超出生物种属性质、起着社会结构作用的血缘亲属关系和等级制度作明朗的政治学的解释,使之摆脱特定氏族社会的历史限制,强调它具有普遍和长久的社会性的含义和作用,这具有重要意义。 其二、“仁”的普遍性。在孔子看来,人不仅都有亲亲之情,都爱自己的父母兄弟;而且人又都有可能将这种亲亲之情向外推开。孔子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则信,泛爱众,而亲仁。”(1.6) “仁”的精神是“爱人”。离开了“爱人”,人就不成其为人,社会也就不成其为社会。因此,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爱人”是人人都应该承担的道德义务。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0.17)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15.42) 子见齐衰者、冕裳者与瞽者,见之,虽之,必作;过之,必趋。(9.10) 子

《论语》选读教学建议,标签:语文辅导知识,http://www.wenxue9.com

恩格斯说:“亲属关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孔子在当时氏族体制、亲属关系崩毁的时代条件下,把这种血缘关系和历史传统提取、转化为意识形态上的自觉主张,对这种超出生物种属性质、起着社会结构作用的血缘亲属关系和等级制度作明朗的政治学的解释,使之摆脱特定氏族社会的历史限制,强调它具有普遍和长久的社会性的含义和作用,这具有重要意义。





其二、“仁”的普遍性。

在孔子看来,人不仅都有亲亲之情,都爱自己的父母兄弟;而且人又都有可能将这种亲亲之情向外推开。孔子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则信,泛爱众,而亲仁。”(1.6) “仁”的精神是“爱人”。离开了“爱人”,人就不成其为人,社会也就不成其为社会。因此,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爱人”是人人都应该承担的道德义务。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0.17)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15.42)



子见齐衰者、冕裳者与瞽者,见之,虽之,必作;过之,必趋。(9.10)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7.27)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26)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

子贡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5.12)

“仁”的体现是“忠恕”。“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成全他人”与“宽容他人”,在个体的生存发展中,有一种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推己及人”,就是孔丘所说的“忠恕之道”。“忠恕之道”说起来很容易,但实行起来很困难。这个“己”不但是“复”复的阻碍,而且也是“推己及人”的阻碍。不“克”这个“己”,就不能“推己及人”。后来孟轲和齐宣王关于“好色”、“好货”的辩论,说了这一点。这还不是“仁”,这只是“为仁之方”,就是说,这是达到仁的品质的方法。照着这个方法所达到的品质,才是“仁”。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为仁之方也已。’” (6.30)



“博施”、“济众”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仁”不同于“圣”。“圣”是具有效果的客观业绩(“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仁”则仍停留在主观的思想人格规范之内。实际上,“仁”在这里最终归宿为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



其三、“仁”实践性。

在孔子看来,“仁”不是一个抽象概念,“仁学”不是一套抽象理论。在《论语》中,除仁者“爱人”的提法之外,孔子还有关于“仁”的许多提法。这并不表示孔子的思想是零散的。这恰恰说明,孔子所推重的是“仁”的践行,关注的是在人的日常具体行事中,在在处处指点为“仁”。因此,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关于如何成“仁”的道德修养方法,比之于“仁学”何以成立的理论建构,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人何以成“仁”?孔子亦有一个稍具概括性的说法: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

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求之于己”。如上所说,孔子十分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内心自觉和主观努力。在他看来,“为仁”本来就是个人的道德追求,其动力应该来自于自己而不是来自于别人,其对象应该是要求自己而不是去要求别人。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这里即确认道德修养主要依靠个人的努力。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应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



孔子的仁爱思想,既以宗法等级的人际关系为基本内容,又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份,这两方面的内容不是简单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是有着现实基础。如前所述,西周农奴制还保留着原始农村公社躯壳的残余,反映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中还有不少原始礼俗的遗存,周代制度的这种特点,正是仁爱思想这两方面内容的联结点。









六、君子之风

1、 何为君子

就人的道德生活说,两个最普通的类型是君子和小人。这两个类型,本来是就人的政治地位来说。上层阶级的人称为“君子”;下层阶级的人称为“小人”。(《论语·子路》)。孔丘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论语·阳货》)

子路问孔丘说:“君子亦有穷乎?”孔丘回答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这里所说的“君子”、“小人”,显然是就道德品质说的。孔丘又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这里所说的“君子”,显然是就道德品质说的。

这两个名词的意义的变化,标志着在当时社会大变动中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奴隶主贵族们不能专凭其政治地位高而受人尊敬;一般的人亦不专因为政治地位低而受人轻视。政治地位低而道德品质高的人,也可以称为“君子”;政治地位高而道德品质低的人也可以称为“小人”,孔丘的时代正是处于“君子”和“小人”这两个意义新旧并用的时代。《论语》中保存了这两个名词的新旧意义。

在对于人的反思中,孔丘认为,对于人的评价的标准,应该是人的道德品质的高低,并不是他的政治地位的贵贱。







2、君子的品格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7)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语文辅导大全语文辅导知识语文教学 - 语文辅导大全


上一篇: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苏教版高二必修)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