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常识网健康保健养生保健阳陵泉穴临床应用尚有争议» 正文

阳陵泉穴临床应用尚有争议

[10-18 20:52:56]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养生保健   阅读:8845

概要:阳陵泉,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胆属阳经,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阳陵泉”)又名筋会、阳陵、阳之陵泉;是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上穴,为筋之会穴。 历代针炙医家将之列为要穴,亦与其主治有关。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三陷下者炙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此是治疗胆腑病症。阳陵泉又治筋病,如《录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有:“……筋急,阳陵泉主之。”《马丹阳天星二十穴歌》:“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阳陵泉又治疗足少阳经体表循行通络上的病变。 由于平素谨遵医经巨典,继承先师吴效仁超群医技,为我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临床中我始终按照祖国医学辨证施针的治疗原则,对于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得心应手,在不同程度上都收到了满意的疗效,并对较为棘手的顽症痼疾,在某些方面,自己也有独到的见解。现将我二十多年临床实践中对该穴的心得分述如下: 一、 阳陵泉穴的取法 本穴取法,历代文献其说不一。《灵枢·

阳陵泉穴临床应用尚有争议,标签:养生保健知识,养生知识,养生秘诀,http://www.wenxue9.com

  阳陵泉,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胆属阳经,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阳陵泉”)又名筋会、阳陵、阳之陵泉;是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上穴,为筋之会穴。

  历代针炙医家将之列为要穴,亦与其主治有关。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三陷下者炙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此是治疗胆腑病症。阳陵泉又治筋病,如《录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有:“……筋急,阳陵泉主之。”《马丹阳天星二十穴歌》:“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阳陵泉又治疗足少阳经体表循行通络上的病变。

  由于平素谨遵医经巨典,继承先师吴效仁超群医技,为我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临床中我始终按照祖国医学辨证施针的治疗原则,对于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得心应手,在不同程度上都收到了满意的疗效,并对较为棘手的顽症痼疾,在某些方面,自己也有独到的见解。现将我二十多年临床实践中对该穴的心得分述如下:

  一、 阳陵泉穴的取法

  本穴取法,历代文献其说不一。《灵枢·本输篇》:“伸而得之。”是让患者将下肢伸直,然后取穴;《针炙大成》:“蹲而取之。”是嘱病人取下蹲姿势再定穴;《中国针炙学》:“坐,屈膝重足……取之。”本人从多年临床实践观察体会,以上方法对于老年人、儿童、体质虚弱者均不适宜。基原因是易发生晕针及弯针。我则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取穴,仰卧时对下肢微屈,在腓骨小头前下凹陷中取之。这种方法取穴病人感到舒适耐久,不易发生晕针、弯针,并容易引起经气,得气快,感传好。

  二、 主治范围

  (一) 胆腑病证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合治内腑”,《灵枢·四时气篇》:“邪在腑 ,取之合”。胆附于肝,内藏清汁,肝与胆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故肝胆多同病,因湿热蕴结,入侵肝胆,胆汁外溢;或脾阳不运,湿热内阻,胆汁外溢;以及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胆实火等所引起的病证,都属本穴的治疗范围。

  (二) 筋的病证
  
  阳陵泉是筋之会穴,为筋气聚会之外。《难经·四十五难》云:“筋会阳陵泉”。故阳陵泉是治疗筋病的要穴,特别是下肢筋病,临床较为常用。具有舒筋和壮筋的作用。

  (三) 经脉通络上的病证

  依其足少阳经的循行、针感的走向和穴位的所在,循经取穴,本穴治疗本经经脉循行通络上的下肢、髀枢、胁肋、颈项病,以及肝胆火旺,循经上扰的眼、耳、头部病变。

  三、 临床应用

  (一) 胁肋痛

  《灵枢·五邪篇》“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灵枢·经脉篇》:“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肝与胆相表里,肝脉布胁肋,胆脉循胁里,过季胁,说明胁痛与肝胆的关系甚为密切。故循经取穴,取泻本穴治疗气滞、血瘀以及肝胆疾患引起的胁肋痛效果均佳。《杂病穴法歌》载有:”胁痛只须阳陵泉“。我在临床上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在下列三型的胁肋痛中主要运用阳陵泉穴治疗,尚可辅用其它腧穴。

  1. 瘀血胁痛

  瘀血胁痛者取泻阳陵泉外,可辅以血会膈俞,配三阴交以活血。跌仆损伤者,尚可取阿是穴。诸穴相伍有通经活络,行血祛瘀之功。

  2. 肝郁胁痛
 
  肝郁胁痛者取泻阳陵泉通调气机外,尚辅肝之原穴太冲感肝之募穴期门,以疏肝理气。诸穴相任共奏疏肝解郁、通络止痛之功。

  3. 湿热胁痛

  湿热胁痛者多与今之胆囊炎有关。阳陵泉、支沟泻之能和解少阳而清热化湿。期门、日月是肝胆之气募集之处,泻之能疏利肝胆的气血。诸穴相任共达清热化湿、疏肝利胆之效。

  例一:

  王某某,女,55岁,教师,1995年6月20日来诊。主诉:左胁疼痛五天。痛如针刺样,咳嗽加剧。查体:舌淡暗、苔薄白,脉弦细。遂针左侧阳陵泉,以快速捻转进针,深1.5寸,得气后,施以泻法和调气法,病人胁痛即减轻,咳嗽时已无疼痛,留针三十分钟,起针,疼痛完全消失。随访,未再复发。

  按:本症属气滞血瘀型,不通则痛。故用阳陵泉(左)调气法。

  (二) 肩痛

  肩痛一证,病因多与感受风寒之邪有关,亦有因经脉受损,气血不和,不通则痛之故,我认为根据上病下取的法则,选筋会——阳陵泉一穴治之,疗效尚感满意,尤其对新病患者或扭伤或挫伤所致者,疗效尤著。

  例二:

  李某,男,54岁,民警,1987年12月30日初诊。主诉:两肩疼痛二月余。二月前无特殊原因忽感两肩疼痛、沉重、酸麻。且遇寒加重。抬举受限,以右侧为重。曾服中药多日不果。查体:局部外观无明显改善,外展60°,上举100°,试摸对侧耳朵,仅达百会处。舌淡苔白,脉沉弦。随取双侧阳陵泉,以快速捻转刺入,得气后,施以泻法,留针三十分钟,每日隔五分钟行针一次,在行针时嘱患者活动患侧(运动法),范围由小到大,针1次后疼痛缓解,活动范围增大,外展80°,上举120°,摸对侧耳朵过百会穴10厘米处。又针1次,右肩疼痛消失,高举150°,已能摸到对侧耳朵。再针1次,诸症消失。为巩固疗效,患者要求再针2次后肩关节活动自如,追访未再复发。

  按:患者肩痛,多因营卫虚弱,复因局部感受风寒,遂致气血阴滞而致筋脉失养,不荣则痛。现医多在肩关节局部进行治疗,效果均多不佳。根据“筋会阳陵”多用阳陵泉以疏通调理气血,治之每每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 痿证

  取刺筋之会穴阳陵穴,有健壮和舒利下肢筋脉的作用。

  1. 肺热灼阴型

  在取泻尺泽、内庭,补复溜,清肺润燥,养阴荣筋的处方中,配补阳陵泉,佐以强壮筋脉。

  2. 气血双亏型

  在针补合谷、三阴交,补益气血的处方中,配补阳陵泉,佐以强壮筋脉。

  3. 湿热浸yin型

  在取泻阴陵泉、内庭,清利湿热的处方中,配泻阳陵泉,舒利筋脉。

[1] [2]  下一页


Tag:养生保健养生保健知识,养生知识,养生秘诀健康保健 - 养生保健


上一篇:中暑后外部治疗的三种方法
《阳陵泉穴临床应用尚有争议》相关文章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