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概要: 又如,“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此外,还应注意到下面一些方式在语言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如:名称特征例句作用 典故把作品所要抒发之感情暗寓于所用的典故史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①含蓄凝练,表意丰富,耐人寻味;②造成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 谐音运用音节相同或相近的词去代替另一个词,取得那一个词的意义效果。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种手法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机智,耐人寻味。 叠字 重叠使用词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增强情感的表达,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 诗歌语言的特殊形式语序或词序颠倒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
2017高考备考: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资料,标签:诗词教学大全,http://www.wenxue9.com
此外,还应注意到下面一些方式在语言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如:
名称
特征
例句
作用
典故
把作品所要抒发之感情暗寓于所用的典故史事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①含蓄凝练,表意丰富,耐人寻味;②造成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
谐音
运用音节相同或相近的词去代替另一个词,取得那一个词的意义效果。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这种手法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机智,耐人寻味。
叠字
重叠使用词语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增强情感的表达,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
诗歌
语言
的
特殊
形式
语序或词序颠倒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适合平仄、韵律等要求突出表现某种情景。
跳跃性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忽见的是“茅店”
符合音节韵律等的需要,更好地抒发情感,以达到独特的效果。
诗句纯用名词组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构成典型环境,起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表的效果。
(三)古典诗歌形象的鉴赏17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大致有三类:①诗中的人物形象。②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形象)。③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
通常分析角度有分析形象的色彩、动静、指向、强度、虚实等。
1.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观猎(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分析】首联起得突兀,大有先声夺人的气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尾联以“回看”一词写将军踌躇满志的神情。这首诗通过写一次狩猎活动,勾画出了一位将军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形象。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分析】初看是写雪景,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描写了在寒冷的环境中,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孤独,性格却显得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2.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即诗人自己。
⑴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咏蝉诗,虽然都是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情貌殊异。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分析】虞诗“垂緌(蝉头部有伸出的触须,状似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故言。緌,冠缨。)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借蝉“垂緌”状和“流响”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这样,“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寄托之笔,便水到渠成了。
骆宾王的《咏蝉》一题为《在狱咏蝉》,作者时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它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既是指蝉,更是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我们自是不难从“露重”、“风多”中窥见作者那因环境窘迫而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的心境。至此,“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李商隐的《蝉》则情调与前两首相异,李诗借“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高难饱”和“很费声”哀中有恨,“疏欲断”之声和“碧无情”之树两两相对,无理反衬,这哪是咏蝉呢,简直是述说自己的身世遭际嘛!至此,“我亦举家清”的长叹才会令人扼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