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教学活动公开课关于语文公开课的两点思考» 正文

关于语文公开课的两点思考

[01-18 18:50:40]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公开课   阅读:8140

概要:开设公开课是语文教研活动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笔者有幸到许多学校领略了不少语文教师课堂上的风采。的确,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推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那种传统的满堂灌,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式的没有生气与活力的语文课已经不见了,但有些现状却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否则语文课将失去“语文味”,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一、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所谓“教学预设”,就是课前预谋和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也就是传统的备课。精心备课是每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在课前必须完成的工作。但我们也知道,不管教师课前准备如何充分,在课堂上学生因为其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的不同其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不一定就是老师课前所预设的,往往会“节外生枝”,这就是“课堂生成”,即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发生了改变。有许多开设公开课的老师就不能“处惊不变”,合理地处理这种现象。一般遇到这种情况,授课教师总是尽自己可能地将学生的思维往自己预设的道路上引导,从而达到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教学机智的体现,但事情可能往往不是如此简单,有时甚至会出现更加尴尬的局面。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在于授课教师对一堂课进行“

关于语文公开课的两点思考,标签:公开课教案,http://www.wenxue9.com

开设公开课是语文教研活动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笔者有幸到许多学校领略了不少语文教师课堂上的风采。的确,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推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那种传统的满堂灌,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式的没有生气与活力的语文课已经不见了,但有些现状却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否则语文课将失去“语文味”,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一、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

所谓“教学预设”,就是课前预谋和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也就是传统的备课。精心备课是每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在课前必须完成的工作。但我们也知道,不管教师课前准备如何充分,在课堂上学生因为其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的不同其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不一定就是老师课前所预设的,往往会“节外生枝”,这就是“课堂生成”,即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发生了改变。有许多开设公开课的老师就不能“处惊不变”,合理地处理这种现象。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授课教师总是尽自己可能地将学生的思维往自己预设的道路上引导,从而达到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教学机智的体现,但事情可能往往不是如此简单,有时甚至会出现更加尴尬的局面。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在于授课教师对一堂课进行“预设”时由于思维惯性的制约,考虑得更多的仍然是教师(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仍然因袭了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只是在授课形式上发生了些许改变而已。因此,教师在进行预设性课堂设计时,应该“知己知彼”,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纳入预设的范畴内,“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应该成为教师授课的基本行为准则。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生成”可能比“教学预设”的更好,更加具有启发性或创造性。有的教师不管三七二十一武断地将学生这些思维的火花掐灭,实际上是对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和思维创新的扼杀。这与新课标中“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要求无疑是相悖离的。遇到如此情况,真正有功底的教师不是“害怕”,而是“惊喜”;不是不关注“课堂生成”,而是勇敢地改变“教学预设”,沿着最佳的思维轨道前进,说不定会有别样的精彩。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新课程标准》作了明确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强调语文这一课程的本质属性,坚守语文的课程本位。但有许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处理好这种关系:要么片面追求传统的工具性,一味地强调讲解和训练,将语文课上成了训练课(如有一位教师在上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一课时就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分析1991年的现代文阅读题,完全失却了语文的美的感受);要么片面追求人文性,以人文性代替工具性,甚至在不知不觉中丢弃了工具性(有一位教师讲授《项链》时一节课只是让学生讨论虚荣的危害,完全抛开了课文刻画人物的技巧)。

时下许多语文教学大师大声疾呼“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这实际上是看到了语文课的这种现状后发自内心的呼唤。如果只是传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语文课味同嚼蜡,最终会让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中华传统文化得不到继承和发展;如果只是一味地大谈特谈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不注重传统知识的积累与把握,语文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很难想像,一堂没有朗读声只有逐段逐句分析的散文或诗歌鉴赏课是什么样子;很难想像,一堂只是谈人物性格和社会变迁而没有基础字词句积累的文言文课堂会是一个成熟的语文课堂。因此,在大力推行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示范性研究性的语文公开课不要一味地形式主义或是完全为应试(高考)服务,而是要吃透语文课程的实质,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只有这样语文课才会成为学生的最爱,中华文明才会得以发扬光大。




Tag:公开课公开课教案语文教学 - 教学活动 - 公开课


上一篇:语文公开课要增强常态意识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