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资料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应试对策» 正文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应试对策

[05-16 15:43:47]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高考复习资料   阅读:8871

概要: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用典来抒发情感:这就是间接抒情。“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直接抒情。 ⑸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例如: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中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景象,来衬托“细草微www.wenxue9.com 风岸,危樯独夜舟”所营造的的冷寂、孤独艺术氛围。 ⑹虚写和实写 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恰好与之相反。例如: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应试对策,标签:高考复习计划,http://www.wenxue9.com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用典来抒发情感:这就是间接抒情。“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直接抒情。

    ⑸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例如: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中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景象,来衬托“细草微



www.wenxue9.com
风岸,危樯独夜舟”所营造的的冷寂、孤独艺术氛围。

    ⑹虚写和实写

    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恰好与之相反。例如: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⑺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2.通过强化训练,提高把握诗歌技法的准确性与熟练程度。

    3.鉴赏技法时,如果没有规定角度,应选择作品最为突出的、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切入。

    采取此项解题策略,既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又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先看下面一道高考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高考试卷)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⑴制毒龙。

    [注释]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结合全诗赏析时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请看下面的答卷:

    例一: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

    「此答案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例二: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因为“咽”用拟人的手法写泉流之声,以动写静,突出禅寺之静,生动而传神地写出泉流过高石时,水声急变,形象而生动:“冷”字不仅写出日色下青松的色调,更突出了香积寺环境的清幽、静谧,这一禅院寂静空灵之感由这一“冷”字表现出来。

    「此答案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二、 古代诗歌的规范答题

    (一)答题的要求

    1.符合题目的要求

    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就2003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我认为“咽”和“冷”,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了泉水从石头上流过的声音,给人一种清幽恬静的感觉,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路过香积寺所领悟到的这股自然美景的喜悦的心情。

    解题的要求是:“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但是,此答案只分析了“咽”,将“冷”置于不顾,又没有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这一解答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2.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

    诗歌鉴赏虽说是开放型试题,但也要求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请看下面的答案:

    答案一:分别是“危”和“青”字。“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说明了香积寺的偏僻,无人知,快没人继承这所寺庙,突出了“危”字。而“薄暮空潭曲,安禅制屠龙”体现了“青”字,在此环境下,来制“毒龙”,突出了“青”字。

    此答案与文本不符。诗眼错,分析错,无意境。

    答案二:分别是“咽”和“冷”。作者经过香积寺写了所看到的一派景象,尤其突出第三联中的描写景物的凄惨、阴凉,从中写出了当时一种对世俗欲念的不满情绪,突出世态阴凉、冷漠与无情。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计划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考复习资料


上一篇:高考语病快速判断十六法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