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资料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案(高三)» 正文

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案(高三)

[10-18 21:03:12]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高考复习资料   阅读:8252

概要: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入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

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案(高三),标签:高考复习计划,http://www.wenxue9.com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入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1.作者认为冬景有“一种特殊的情调”,如果用文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应是_____ 。


2.作者说“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这一个境界”是一个怎样的境界?



www.wenxue9.com
(不超过20字)   


3.作者描写江南的冬景,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这是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安排材料的目的是什么?



    4.在江南“感不到岁时的肃杀”,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不超过40个字) 






参考答案
1.[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找到需要找的句子,在文章的第三自然段的最后。          
        B.抓语词,定特点。读句子“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这是一个判断句,抓住其中“便是”这个词,答案显然就在其后面。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的分析,注意字数问题,确定答案为:明朗。
2.[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找到原文,在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句中有一个重要的指示代词——“这一个”,这说明关于“怎样的境界”的问题,应从前面的段落中去寻找。          
        B.抓语词,定特点。①原句所在的第五个自然段的开头句末尾有“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的句子,这其中的“悠闲”很显然是关于“怎样的境界”的问题的关键词,画出来。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的后面都是描写性的话,直到“你说还够不够悠闲”,显然都是在解说“悠闲”的,没有重点词。而接下来的一句“若再要点景致进去……”中有“再”.则说明后面的“景致”也是“境界”的一部分,将“景致”画出。是什么景致呢,从后文看,地方——乡村;时间——傍晚。则这种景致可总结为“乡村晚景”。③“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句中还有一个重点连词“又是”,说明关于“境界”,前面应还有内容。到上一段中,我们可以找到与“境界”有关的一些语词,分别画出来,它们是“感不到岁时的肃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以上按文序画出的重点语词有:感不到岁时的肃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悠闲、乡村晚景(乡村的傍晚景致)。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的分析,将上面画出的词连词成句,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注意字数问题,则得出答案:悠闲地、无肃杀、含蓄有生气的乡村晚景。
3.(1)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从题干中可知,作者描写北国的冬天的内容在文章的开头,且问的是写作手法方面的。这就给了我们答题的方向,应从“北国的冬天”和“江南的冬景”之间的关系着手找答案。          
         B.抓语词,定特点。读原文可知,写北国在前,写江南在后.且全文写的是江南的冬景,“北国的冬天”和“江南的冬景”之间不是平等关系,江南为主,北国为副。江南温暖,北国寒冷。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的分析,联想前面关于文章表现手法的内容,可知这里采用的是衬托手法,且是衬托手法中的反衬。得出答案:衬托(反衬)。
(2)[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基本同上一题。这一题实际上问的就是文章使用衬托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
          B.抓语词,定特点。同上一题。
   C.多相联,定答案。根据前面的分析,联想上面的衬托手法的表达作用是:可以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明显。结合问“作用目的”时的答题方式:表现手法+表达作用+具体的表达效果。得出答案为:运用反衬突出江南冬日的生机,表达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
4.[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很显然答案就在这一句的前后的段落中。字数的限制是40,这说明要找的内容较多,可能有多个方面。          
         B.抓语词。定特点。在区位中,找有关的内容,并画出来。依次可以画出这样的一些句子:①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②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③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另外,前面第二自然段中也有重要的两句,即:①寒风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②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分析,注意字数的限制,得出答案:江南之冬,天气不冷,芦花不败,树叶难凋,草色不枯;太阳出来,鸟雀吱叫,生机遍地。


 



上一页  [1] [2] [3] 


Tag: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计划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考复习资料


上一篇:必修(二)文言文单元(苏教版高三必修)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