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历史教学教学设计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学设计» 正文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学设计

[03-23 17:00:01]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教学设计   阅读:8351

概要:2.关于南京国民政府“北伐”迅速取胜的原因1928年4月至6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联合展开对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战争,又称为第二次北伐战争。但是,这次北伐的性质已经变成国民党新军阀对北洋旧军阀奉系之间的混战。在这次战争中,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联起手来,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打败了张作霖苦心经营多年的奉系军队,结束了最后一个北洋军阀——安国军政权的封建统治,加快了中国南北形式上“统一”的步伐。在这场战争中,国民党新军阀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取得了胜利的原因,除了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外,还在于北伐军在作战中能够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各路大军在长达1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同时发起进攻,给张作霖的奉军以强有力的震撼,致使张宗昌的直鲁联军竟不战自溃。另外,北伐军在作战中,集中兵力,猛攻济南战略要点,首歼津浦路之敌,使得整个战局发生了有利的变化,从而打乱了敌军的部署和防御体系,为进逼京津要地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而张作霖苦心经营多年的奉系军队,虽号称精兵强师,但因其封建统治和投靠日本帝国主义的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学设计,标签:高中历史教学案例,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wenxue9.com
  2.关于南京国民政府“北伐”迅速取胜的原因
  1928年4月至6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联合展开对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战争,又称为第二次北伐战争。但是,这次北伐的性质已经变成国民党新军阀对北洋旧军阀奉系之间的混战。
  在这次战争中,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联起手来,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打败了张作霖苦心经营多年的奉系军队,结束了最后一个北洋军阀——安国军政权的封建统治,加快了中国南北形式上“统一”的步伐。在这场战争中,国民党新军阀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取得了胜利的原因,除了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外,还在于北伐军在作战中能够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各路大军在长达1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同时发起进攻,给张作霖的奉军以强有力的震撼,致使张宗昌的直鲁联军竟不战自溃。另外,北伐军在作战中,集中兵力,猛攻济南战略要点,首歼津浦路之敌,使得整个战局发生了有利的变化,从而打乱了敌军的部署和防御体系,为进逼京津要地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而张作霖苦心经营多年的奉系军队,虽号称精兵强师,但因其封建统治和投靠日本帝国主义的卖国政策,已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对和不满,在这场战争的道义上已失去了民心所向,在指挥作战中又主观武断,用兵无方,将张宗昌、孙传芳两支杂牌军布于津浦要线之上,致使不战而溃,拱手让出一厢,导致奉军在第二次北伐中的失败。
——冯克诚、田晓娜主编《中国通史全编》(下卷)
  3.关于东北易帜的几个问题
  (1)概念及特征
  所谓“东北易帜”,就是1928年12月29日,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当局,公开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并在东北各省同时降下原北京政府时代的五色旗帜,代之以南京国民政府青天白日旗的政治转向事件。它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东北地方当局服从南京中央政府;二是东北地方政权由北洋旧政权变成国民党新政权;三是这一切都是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的。东北易帜虽然发生在1928年底,但却经历了一个从酝酿到最终实现的曲折过程,前后达半年之久,涉及包括张学良、蒋介石、田中义一在内的中日两国三方的复杂关系。
  (2)如何客观、完整认识东北易帜发生的必然性和历史原因
  教材和一般历史读物对东北易帜的主要原因归在张学良身上,强调塑造其爱国形象,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①人民大众的要求:就当时的社会民众而言,无论是关内还是关外,无疑都主张和平解决的。因为自入民国以来,中国一直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大战连年,灾荒频繁,长城内外,满目疮痍,大江南北,民不聊生,人民太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来休养生息了。
  ②在南京国民政府“北伐”即将取胜的时候,蒋介石就表达过和平解决张作霖北京安国军政府的意愿,同时也愿以和平方式解决东北问题,这一主张在皇姑屯事件后得以确定下来,在中日两国三方就东北易帜有关问题的谈判中,蒋介石的态度更为积极,这是由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决定的。首先是迫于日本的外交压力。日本在这之前早就公开声明过,它在中国东北有其特殊利益,北伐战火不能烧到关外,而且还有“济南惨案”的先例。其次,也是为了贯彻国内施政方针的需要。当北伐军进入北京后,蒋介石就审时度势,提出了包括裁军在内的五大施政方针。既要裁军,当然就不便再坚持武力解决了。
  ③张学良在易帜谈判的过程中,多次宣布延期易帜,并屡屡自辩“改换国旗各事,莫不深表赞同”,仅“因外部环境关系,不得不分别缓急,徐图解决”。不能否认,张学良所言,也系实情,其中确有日本干涉的因素,也确有被人压迫的“弱小民族”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更有等待态度强硬的田中下台后再行相机易帜的用意。但是,同样不容否认,张还有另外一个不为外人知道的守则,那就是“藉统一运动,以巩固个人地盘与权利”。在11月中旬,田中早已默认东三省易帜,但张却在长达一个月之久无动于衷,而当蒋介石对其全部要求表示让步后,却立即做出了易帜的回应。因而,既要看到张学良爱国、和平、统一的情怀,同时也要看到其作为军阀的一面。
  ④东北易帜,首先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同时又是个对日问题。蒋介石为了实现中国统一,迫切要求张学良宣布东三省易帜,而日本为维护其在东三省的特殊利益,则反其道而行之,极力阻挠东三省易帜。经过蒋介石、张学良、田中义一两国三方长达半年之久的谈判和争执,12月29日,张学良等人终于宣布东三省及热河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南京国民政府,成功挫败了日本分裂中国的企图,蒋、张双双成了赢家。他们所以能取得这一双赢成果,首先是共同坚守了一个原则,即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的原则,其次是蒋介石在此原则下所做的全面让步,没有他坚持和平统一方针,没有他力排众议,推举张学良为国府委员,没有他最后拍板维持东三省人事不变和放弃热河的要求,很难想象张学良会在12月29日宣布易帜。就此而言,东北易帜是中央政府向地方当局全面妥协的结果,张学良是这次中日两国三方角逐中最大的赢家。而蒋介石、张学良所以决定以和平统一方式解决东北问题,也是当时国内外环境所决定的,并不是他们具有什么和平癖好,数月后爆发的大规模内战就是明证。


www.wenxue9.com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之一,导入语例示
  上节课,我们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主要从政治、军事角度认识了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反共反人民的一面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学们已深深认识到那时生活在国统区人民所处的恶劣的政治环境,历史地感受着他们的痛苦。那么,1927年至1936年的中国是不是没有任何的社会进步呢?南京国民政府在行使其国家职能时,除了反映其阶级属性的内容外,又在哪些层面、在何种程度上体现了其进步的一面呢?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学习,以及分析其作用来客观地回答上述问题,并且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行为进行特别关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Tag:教学设计高中历史教学案例,高中历史教案历史教学 - 教学设计


上一篇:高一历史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