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一、科技传播的人文思考由李政道先生在祖国大陆掀起的“科学与艺术”之旋风,引起科技传播的人文思考。纵观人类文化的演进,早先人类并没有将学问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从治学角度看,时代要求培养通识之才,修炼通人之学,即横跨学科,博学多艺;对于学问不仅明其学,且能通其道;为学求通是关键,将理与道打通,将不同学术领域打通。现代学术的细密分类,虽有助于研究,也确实给通识通学带来屏障。不过,学科间的相关性和互渗性又给善于思考、乐于求知的人类带来打通的“金钥匙”。譬如,数学、物理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破缺,与艺术美的相关性。又譬如,科学是一柄双刃剑,为善可以造福人类,为恶却会毁灭人类的哲理,无不处处透射出科学与人文的内在联系。又诚如沈致远先生所说:“科学好比是一艘在雾海中夜航的轮船,需要人文来导航。科学越发达,航船越大,速度也越快,如果缺乏正确的航向,就更容易触礁。”问题在于寻找怎样的人文来导航,如果是“以人为本”的人文,那么就可以与科学相辅相成,造福人类,让科学之船驶向金色的彼岸;如果是希特勒的纳粹人文,那么,只有触礁沉船的厄运。“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就是指要尊重人,重视人
科技传播的人文思考与本土化思考(科普),标签:说明文阅读大全,http://www.wenxue9.com
一、科技传播的人文思考
由李政道先生在祖国大陆掀起的“科学与艺术”之旋风,引起科技传播的人文思考。
纵观人类文化的演进,早先人类并没有将学问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从治学角度看,时代要求培养通识之才,修炼通人之学,即横跨学科,博学多艺;对于学问不仅明其学,且能通其道;为学求通是关键,将理与道打通,将不同学术领域打通。
现代学术的细密分类,虽有助于研究,也确实给通识通学带来屏障。不过,学科间的相关性和互渗性又给善于思考、乐于求知的人类带来打通的“金钥匙”。譬如,数学、物理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破缺,与艺术美的相关性。又譬如,科学是一柄双刃剑,为善可以造福人类,为恶却会毁灭人类的哲理,无不处处透射出科学与人文的内在联系。又诚如沈致远先生所说:“科学好比是一艘在雾海中夜航的轮船,需要人文来导航。科学越发达,航船越大,速度也越快,如果缺乏正确的航向,就更容易触礁。”问题在于寻找怎样的人文来导航,如果是“以人为本”的人文,那么就可以与科学相辅相成,造福人类,让科学之船驶向金色的彼岸;如果是希特勒的纳粹人文,那么,只有触礁沉船的厄运。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就是指要尊重人,重视人的幸福、人的权利,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尊重人格独立和平等的文化精神。对科学传播来说,注重人文理念也是不可推卸的时代责任。科学传播不能仅仅停留在信息和知识的层面上,必须深入到较高层次的人类理解和人类智慧的境界。
历史上,凡有建树的科学大家都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诸如爱因斯坦、费米、汤川秀树、雷切尔·卡森、居里夫人、吴健雄等,他们为人类作出杰出科学贡献的同时,也特别关注人类社会的兴衰。作为科技传媒的从业人员,我们应该大力传播这些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杰出科学家的崇高情怀和科学精神,我们还应该努力开凿当代科学人文题材的好作品。
为此,也必须对全体科技传媒人员提出一个学养的要求:即不仅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而且要有学问的修养和多方面准备,既要有知识,又要有文化,尤其要有高尚的人文气质,否则是难以承担起上述重任的。诚如古人所述,“士之致远者,当先识器,后文艺”,即先注重作为人总体的健全人格,才能有成就。有了“健全的人格”,才能“感叹万类霜天的丰茂,欣赏科学艺术的丰美”;有了“健全的人格”,才能有助于早出成果,出大成果。反过来,凡能出大成果者,必有博大的胸怀宏大的气象。再说,“健全的人格”本身就给每位科技传媒人员提供一个不断拓展的平台,一种出成果的环境,一股使不完的创新激情。
二、科技传播的本土化思考
1.科技传播的全球化现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演进,科技传播的全球化现象已日益明晰。不少科技专著和普及类读物真正成了多文化的“国际版”,让全人类共享科技的恩惠。科技传播者扮演了普罗米修斯的角色。
一个可喜的现象是,国外优秀科普图书大量涌入,使国内读者眼界大开。就拿上海来说,上海科技、科教、教育、科普等几家出版社近几年来,每年出版的科技、科普类图书达400
www.wenxue9.com
种左右,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从国外引进的。有的出版社一年引进40多种科普书的中文版权,这当中不乏十分优秀的国外科普精品。尤其是这几年科普图书评奖,各家出版社拿得出手的,也往往是引进版。2001年底,由《中华读书报》和《牛顿科学世界》共同举办的第二届牛顿杯科普图书奖,首轮投票评出了43种入围图书,其中32种是翻译类作品,也就是说引进版占了75%。
借助网络传输、电脑制版等新手段、新工艺的普及,让世界范围内的科技传播与人文智慧渗透交融,不同价值体系的碰撞、冲突、扬弃、借鉴,既对提高我国科普出版水准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参照,也让国内读者分享了人类智慧的成果。
2.保护人类科技传播的文化生态
在多元文化背景中,中外科技传播的交流,必然牵涉到一个严肃的话题:科技传播中要不要提倡甚至强化本土化理念,或者说,怎样保护人类科技传播的文化生态。
有人断言:媒体文化时代是关于文化全球化和本土化问题争论最激烈的时代。科技传播的全球化和本土化问题也已激烈地呈现于传播工作者面前。
当前,在科技传播的东西方交流和碰撞中,既有优势互补,也有弱势对强势的归化,还有强势对弱势的压制。事实证明:我们已经成功地引进了不少国外优秀的科技读物,诸如“科学大师佳作系列”、“哲人石·科学名人传记”、“外国通俗数学译丛”等,获得了市场承认。但是,引进版权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受出版资源所限(尤其是编辑力量牵制),不少出版社对本土化原创性科技作品开发不力,甚至弃而不作;翻译水准良莠不齐,误译错漏不少,高质量译著鲜见;盲目引进,甚至对西方的伪科学、赝科学作品也不加评判地引了进来……这些现象背后的根本问题是:引进是科技传播的目的,还是手段?其实,我们之所以引进国外的优秀科技作品,主要是寄希望于从中了解国外传媒和阅读界关注的热点,学习国外同行选题思路,研究他们的传播技法。可眼下,确有不少科技编辑误以为外国的科技传播就是比中国强,全身心热衷于引进。这种趋外的“归化”现象,导致他们将选题开发、编辑加工等上游工作完全寄托在外国人身上,似乎他们的编辑室设在国外。而他们自己的传播职责仅在于引进选题,请人翻译。久而久之,这样的科技编辑,他们的上游工作能力必然退化,也必然疏远了本地的作者群。假如盲目引进成风,还会对读者作出误导:科技著作只能读进口的。最令人担忧的还在于,我们本身并不肥沃的科普土壤将会因耕作不勤或弃耕导致或杂草丛生,或土壤板结,甚至沙化。到那时再要复耕,可就难上加难了。科普著述队伍无疑也已老化,华罗庚、高士其、贾祖璋都已驾鹤西去,新人培养更需我们努力,当然还要有传播机制的保障。
3.民族的才是国际的
[1] [2] 下一页
Tag:说明文阅读,说明文阅读大全,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说明文阅读
上一篇:著名学者由衷感叹:中国拥有最好的科普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