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资料高考文言实词巧断义» 正文

高考文言实词巧断义

[10-18 21:03:12]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高考复习资料   阅读:8778

概要:高考文言实词巧断义古文是汉语言的精品,“虚词通其气,实词主其义”。所以,正确把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就成了解读文言文内涵的关键。另外,从高考的角度说,我们也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巧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具体方法。一、根据上下文推断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只能有一个。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其所在位置的上下文推断其意义。例如: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挠:阻碍。分析:当时的语境是皇帝大怒,其他的尚书都惶恐谢罪,只有宋均据理力争,所以皇帝认为他这种精神很好,“帝善其不挠”的意思是“皇帝赞赏他不屈的精神”。因此,“挠”应解释为“屈服”。再如: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服:服从。分析:据“公曰:‘然!为上而忘下,厚籍敛而忘民,吾罪大矣!’于是敛死赀,发粟于民,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公三月不出游”几句,能大致推断出第一段是写晏子向景公建议后景公的做法。于是,“不服政”可推断为“不服役纳税”。二、根据句式结构推断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所以,处在对应位置上的词语,意思往往相同、相近或相反,由此可以进行推断。例如: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匡:辅

高考文言实词巧断义,标签:高考复习计划,http://www.wenxue9.com

高考文言实词巧断义

  古文是汉语言的精品,“虚词通其气,实词主其义”。所以,正确把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就成了解读文言文内涵的关键。另外,从高考的角度说,我们也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巧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具体方法。

一、根据上下文推断
  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只能有一个。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其所在位置的上下文推断其意义。
  例如: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挠:阻碍。
  分析:当时的语境是皇帝大怒,其他的尚书都惶恐谢罪,只有宋均据理力争,所以皇帝认为他这种精神很好,“帝善其不挠”的意思是“皇帝赞赏他不屈的精神”。因此,“挠”应解释为“屈服”。
  再如: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服:服从。
  分析:据“公曰:‘然!为上而忘下,厚籍敛而忘民,吾罪大矣!’于是敛死赀,发粟于民,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公三月不出游”几句,能大致推断出第一段是写晏子向景公建议后景公的做法。于是,“不服政”可推断为“不服役纳税”。

二、根据句式结构推断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所以,处在对应位置上的词语,意思往往相同、相近或相反,由此可以进行推断。
  例如: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匡:辅佐。
  分析:“正言匡过”是并列结构。据“臣下以尊天子”可知“正言”对言“匡过”,意思相近,分别为“端正言行”“纠正过错”,而非“辅佐”。
  再如:南迫洛阳。迫:逼迫。
  分析:上句“北通上党”和“南迫洛阳”为并列结构;“上党”和“洛阳”又同为地方名,由此可知“迫”为“接近”之意,而非“逼迫”。

三、根据词性推断
  根据上下文及它们所处的位置推知词性,进而推知其义。
  例如: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
  分析:“檄”后是人名“刚”,那么“檄”作动词用。由此可见“文告”解释错误,意思应为“用檄文征召、声讨”,引申为“下令”。
  再如:吾用休,社稷计耳。计:计策。
  分析:据上文“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可知“计”是动词,是“考虑”的意思,而非名词“计策”。


四、根据所学课文推断
  例如:后以军功,稍迁仪同三司。稍:稍稍。
  分析:据初中课文《伤仲永》“稍稍宾客其父”可知“稍”应解释为“逐渐,慢慢”。
  再如:而郑氏数千指独完。完:灭亡。
  分析:据高中课文《六国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可知“完”应解释为“保全”。

五、根据成语推断
  文言文有些实词的意义今天虽不常见,但在某些成语中还保留着,所以在做文言实词题时,可以借助成语来推断。
  例如:今姑贷汝。贷:借给。
  分析:结合成语“严惩不贷”和上下文,可知“货”是“饶恕”的意思,而非“借给”。
  再如:畏其敏。畏:担忧。
  分析:结合成语“后生可畏”和上下文,可知“畏”是“敬佩”的意思,而非“担忧”。

六、根据古今异义推断
  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首先要想一想是不是古今异义。
  例如: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欺负:压迫、侮辱。
  分析:据“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和下文“吏闻者自伤悔,门下自刭”可知“欺负”属于古今异义,应解释为“欺诈背弃”。

七、根据通假字推断
  通假字的原则一般是同音通假。因此,阅读时,如果碰上有的字用其本义解释不通时,可以从通假字的角度考虑,进而准确理解其义。
  例如:讴癸倡,行者止观。倡:倡导。
  分析:原文是说“讴癸唱起歌来,走路的人停下来观看,筑墙的人不感到疲劳”,所以可通“唱”,意思是“唱歌”,而非“倡导”。
  再如:周穷振乏,家无余财。振:振作。
  分析:根据“穷”“乏”和“家无余财”可推断“振”通“赈”,意思是“赈济”。

八、根据排除法推断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文言实词题,可以把解释代入原文,看前后搭配是否恰当,是否合乎情理,然后逐步排除,获取答案。
  例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不克救也。 克:能够
  B.郑伯如晋。 如:到……去
  C.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贿:贿赂
  D.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鄙:边远的地方。
  分析:A项根据课文《谏太宗十思疏》“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可知是正确的;B项由课文《鸿门宴》“沛公起如厕”可知也是对的;D项由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得知也是对的。这样排除下来,只有C项是不正确的了。
  总之,解读文言文中常见实词的含义除了上述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积累大量的文言实词,只有掌握了大量的文言实词,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上述方法,才能更好的领会文言文的精髓。




Tag: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计划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考复习资料


上一篇:高考文言文翻译秘笈“五法”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