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资料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一个原则,四种方法» 正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一个原则,四种方法

[10-18 21:03:12]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高考复习资料   阅读:8936

概要:文言文阅读试题涉及了高中文言文的大多数知识点,综观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以及各单独命题的省市卷,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题型大同小异,无怪乎就是实词解释、虚词辨析、人物形象特征性格的理解以及文章文意的理解与赏析之类,再就是2002年新增加的句子翻译题。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试题少(4小题),而且绝大部分以客观题的方式出现,所以掌握答题技巧,迅速排除迷惑项,是做好文言文客观题的关键。本人结合几年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经验,就常考的四小题文言客观题谈谈自己的解题技巧——一个原则,四种方法。不当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至于句子翻译题,许多大家已经有很多的见解,本人在此就不再赘言。原则:自下而上的原则做文言文阅读题,首先应对文段用心精读一遍,文段后的注释往往有提示作用,也要加以关注。文段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有些生疏,可以暂不去管它。我们在大脑中应快速存贮以下信息:文章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官运仕途、从政业绩、人品性格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可以在试卷上圈点勾画),但我们如果做完其他题再考虑“信息筛选题”与“分析概括题”,又必须重读选文,费时费力。同时,“分析概括题”不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一个原则,四种方法,标签:高考复习计划,http://www.wenxue9.com

文言文阅读试题涉及了高中文言文的大多数知识点,综观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以及各单独命题的省市卷,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题型大同小异,无怪乎就是实词解释、虚词辨析、人物形象特征性格的理解以及文章文意的理解与赏析之类,再就是2002年新增加的句子翻译题。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试题少(4小题),而且绝大部分以客观题的方式出现,所以掌握答题技巧,迅速排除迷惑项,是做好文言文客观题的关键。

本人结合几年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经验,就常考的四小题文言客观题谈谈自己的解题技巧——一个原则,四种方法。不当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至于句子翻译题,许多大家已经有很多的见解,本人在此就不再赘言。

原则:

自下而上的原则

做文言文阅读题,首先应对文段用心精读一遍,文段后的注释往往有提示作用,也要加以关注。文段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有些生疏,可以暂不去管它。我们在大脑中应快速存贮以下信息:文章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官运仕途、从政业绩、人品性格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可以在试卷上圈点勾画),但我们如果做完其他题再考虑“信息筛选题”与“分析概括题”,又必须重读选文,费时费力。同时,“分析概括题”不管是“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错误的只在一小点,换句话说,选择项中绝大部分分析概括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这就大大有助于我们理解阅读文段,有助于我们理解解答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信息筛选题时所应该掌握的具体的语境。因此,精读原文之后,接着我们就应该趁热打铁,从后往前做题,这就是所谓的“自下而上”原则。

方法:

1.文言实词题——词性法

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

如2001春季京、皖、蒙高考试题: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视事,恂恂若不能            始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

B.不许,于是人人惴恐              惴恐:恐惧

C.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            雨雪:下雪

D.以石,行旅便之             行旅:行走旅游

此题考查实词的理解,解释不正确的是D项。D项中“行旅便之”的“行旅”是行人旅客之意,该是名词,不该是动词“行走旅游”之意。

再如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C项中“樵”应为名词,指柴草,充当“取”的宾语,而答案却是“打柴”,成了动词,与“取樵”中“取”重复,故错。

2.文言虚词题——代入法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答题时,可以先从课内的那一句入手,把这句中该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解释,看是否通顺,通那么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则不相同。

如2002年春季全国高考试题:

1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

  怀王以不知忠臣,故内惑于郑袖      

B.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以恪为左辅……是为四友

  说也,人常疑之

[1] [2]  下一页


Tag: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计划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考复习资料


上一篇:整理高考字词(二)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