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资料高考作文赋形思维模型(“重复”与“对比”)训练(本站收集整理)» 正文

高考作文赋形思维模型(“重复”与“对比”)训练(本站收集整理)

[10-18 21:03:12]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高考复习资料   阅读:8503

概要:③“重复”与“对比”既可以是整篇的,也可以是局部的,甚至是句子、词语的。即“外部”重复,“内部”重复。4. 举例学习、理解赋形思维的操作模型——“重复”与“对比”。(课件展示)分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怎样运用赋形思维的操作模型——“重复”与“对比”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在这首元曲小令中,几乎找不到西方所说的语法结构,语篇逻辑,但是,它的确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千古绝唱。其中的奥秘,不是别的,正是对“重复”与“对比”的赋形思维模型的精彩运用。第一句用三个孤立无援的情调相同而形象不同的艺术意象——“枯藤、老树、昏鸦”,渲染出了一种浓郁的绝望死寂的生命感受。然后,采用“对比”的赋形思维模型的思维操作,将一幅明快、清新、温暖的情调意象、图画——“小桥、流水、人家”——送到你的眼前,使人产生强烈的反衬对比的审美感受,使前者的情调更加孤寂。而在属于“对比”的这第二句中,仍然运用“重复”的赋形思维操作模型,这样使这种温馨的情调更加温

高考作文赋形思维模型(“重复”与“对比”)训练(本站收集整理),标签:高考复习计划,http://www.wenxue9.com
③“重复”与“对比”既可以是整篇的,也可以是局部的,甚至是句子、词语的。即“外部”重复,“内部”重复。
4. 举例学习、理解赋形思维的操作模型——“重复”与“对比”。(课件展示)
分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怎样运用赋形思维的操作模型——“重复”与“对比”的。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在这首元曲小令中,几乎找不到西方所说的语法结构,语篇逻辑,但是,它的确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千古绝唱。其中的奥秘,不是别的,正是对“重复”与“对比”的赋形思维模型的精彩运用。
第一句用三个孤立无援的情调相同而形象不同的艺术意象——“枯藤、老树、昏鸦”,渲染出了一种浓郁的绝望死寂的生命感受。然后,采用“对比”的赋形思维模型的思维操作,将一幅明快、清新、温暖的情调意象、图画——“小桥、流水、人家”——送到你的眼前,使人产生强烈的反衬对比的审美感受,使前者的情调更加孤寂。而在属于“对比”的这第二句中,仍然运用“重复”的赋形思维操作模型,这样使这种温馨的情调更加温馨。第三、四、五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仍然像第一句那样,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都运用了“重复”的赋形思维模型,从而将那种悲壮苍茫、孤立无援的生命死寂感,渲染得淋漓尽致、氲氤郁郁、生气勃勃。

四、教师以高考作文为例,具体分析作文怎样使用赋形思维的操作模型——“重复”与“对比”(课件展示)(教师演示分析过程及结果)

分析2002年高考作文《千年的选择》

原文:《千年的选择》(重庆考生) 教师分析
翻开千年的文化扉页,走进灿烂的文化长河去采撷那最美最好的。顿然感悟,是谁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是谁说“心静如水,文思如潮”? 主题:为国家为自由笑对苦难。
文体:散文。 起笔
第一段:起笔,作者走进时空隧道,对千年来的文化人“顿然感悟”,引出了下文。从段落内部看,最后两句是一个“重复”(两句“是谁说-----?”构成)
夜阑人静时,走进文化大家的心灵,我睁大了惊愕的眼睛:饥寒、疾病、颠沛流离、众口铄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亡妻伤子、破家失国……世间所有的苦难毫不留情地吞噬着他们的心。原来长存世间的名字背后是饱尝艰辛的痛苦,原来隽永瑰丽的文化需要面对苦难而大无畏的选择。 重复一:
第二段,总承,概述千年来的文化人面对“饥寒、疾病、颠沛流离、众口铄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亡妻伤子、破家失国……”等“苦难”而做出了“大无畏的选择”,“重复”主题。段落中“饥寒、疾病、颠沛流离、众口铄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亡妻伤子、破家失国……”是一个“内部重复”,词语构句“重复”,渲染文化人面临的“苦难”。 承笔
(总承)
漫漫求索。
    我听到有人在江边独吟:“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选择了“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忍着满腹经纶,一腔热血随着一江汩罗水而静静逝去,他饱尝了无尽的怨愤。但那千年后仍让人为之涕泣的爱国情怀,却穿越时空,永驻世人心中。他就是屈原。
    燃烛吟诗。
    我看见一个狂人正仗剑高歌。对长安有如火的相思。却又是选择“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是他选择在痛苦中咽断萧声,关天下千古登临之口;他选择在悲寂中立于青冥长天之际,痛饮四万八千个日月。他受尽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长恨,但他的选择让他名垂青史而让后人为之赞叹!他就是李白。
    苦雨品词。
    我听到历史的磨盘在轰然作响。  大丈夫披一身豪情冲向报国的前线。不料身后轰响而来的是小人的诽谤,昏君的猜疑。他忍受着屈辱和愤怒,选择了为国的沉默。于是他像一粒铜豆在磨盘中滚动。他选择了“把栏杆拍遍”,却在“深山闻鹧鸪”的凄凉中为国献出一生。是他的选择将这样一位将军逼成了伟大的词人,是他的选择将黑色的文字铭刻成为钢刀镌铸成的人生。他就是辛弃疾。
重复二:
“漫漫求索”的屈原






重复三:
“燃烛吟诗”的李白









重复四:
“苦雨品词”的辛弃疾



从第三自然段起,作者剪辑了三幅经典画面,即“漫漫求索”的屈原,“燃烛吟诗”的李白,“苦雨品词”的辛弃疾,具体叙述他们如何面对苦难而作出了自己的“心灵的选择”,虽然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但他们的“心灵的选择”却是相同的——为国家为自由笑对苦难,再次“重复”主题。这部分是分承,叙述角度不同。 承笔
(分承)
漫长、遥远。
无言的冷月,永逝的春水。 重复五:概述。
第九、十自然段,又是一个总承,概述历史长河中的许多文人都为国家为自由笑对苦难,“重复”主题。注意“冷月”“春水”两个词,这两个词有象征意义。 承笔
(总承)
在这穿越时空而亘古不变的选择中,我已心有所悟。
此时此刻,天外深处,正有清脆的歌声,悠悠而来。 合笔:我所悟到的“选择”。
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再次写自己的“已心有所悟”,并用“天外深处,正有清脆的歌声,悠悠而来”创造一种意境,强化自己的感悟,重申文章主题。这是合笔。 合笔
本文的基本结构是起——承——合,其中“承”又分总承——分承——总承。“承”,即是对主题的重复,整篇文章就是由“重复”的赋形思维构成的。同时,本文没有用“对比”的赋性思维模型,即文章没有“转”这一部分。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计划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考复习资料


上一篇:复习教案文言实词(本站收集整理)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