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戏曲教学为何怀念动乱时期的产物?» 正文

为何怀念动乱时期的产物?

[01-18 18:03:40]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戏曲教学   阅读:8854

概要:[按语]此文登载于《纽约时报》10月29日文艺版头条。文章从反面谈论了样板戏,但涉及到的相关历史事实有助于我们认清问题。我们从电子刊物《人民春秋》上读到译文,现转载于此。--黑板报编委会沙奶奶正在讲述国民党统治下地主毒蛇胆的吸血剥削和压迫,倏然,她劳苦皱纹的脸上神采焕发地唱道:"共产党就象天上的太阳一样"。千折百转的京剧唱腔回旋高昂,直入云霄,逸夫剧场的观众,应之以如雷的掌声。"没有中国共产党,早已是家破人亡!"沙奶奶发出坚定的语气,台下的观众如应斯响,自发地加入了合唱。曲调结束时,沙奶奶以和祥的眼光凝视着一个脸色红润的解放军,观众聚精会神地听着"沙家浜"剧中描述的迫害沙奶奶的罪行。"沙家浜"是中国八个样板戏的第一个。1966到1976十年文革期间,"革命样板戏"独占全国的舞台、银幕和广播。但是,台上的情景尽管全是文革气氛,而观众中(大多中年人),穿着时髦,手机随身,边喝可乐吃雪糕边看戏,是道道地地的公元2000年的上海景象。"沙家浜"名义上是为纪

为何怀念动乱时期的产物?,标签:戏曲教学大全,http://www.wenxue9.com

[按语]此文登载于《纽约时报》10月29日文艺版头条。文章从反面谈论了样板戏,但涉及到的相关历史事实有助于我们认清问题。我们从电子刊物《人民春秋》上读到译文,现转载于此。
            --黑板报编委会

  沙奶奶正在讲述国民党统治下地主毒蛇胆的吸血剥削和压迫,倏然,她劳苦皱纹的脸上神采焕发地唱道:"共产党就象天上的太阳一样"。千折百转的京剧唱腔回旋高昂,直入云霄,逸夫剧场的观众,应之以如雷的掌声。"没有中国共产党,早已是家破人亡!"沙奶奶发出坚定的语气,台下的观众如应斯响,自发地加入了合唱。

  曲调结束时,沙奶奶以和祥的眼光凝视着一个脸色红润的解放军,观众聚精会神地听着"沙家浜"剧中描述的迫害沙奶奶的罪行。"沙家浜"是中国八个样板戏的第一个。1966到1976十年文革期间,"革命样板戏"独占全国的舞台、银幕和广播。

  但是,台上的情景尽管全是文革气氛,而观众中(大多中年人),穿着时髦,手机随身,边喝可乐吃雪糕边看戏,是道道地地的公元2000年的上海景象。"沙家浜"名义上是为纪念抗日胜利五十五周年而演出,剧中主题与抗日历史意义相合,但这只是表面的藉口,怕的是遭攻击,许多中国知识分子认为革命样板戏应该丢进历史的垃圾堆。

  "样板戏"一词,指的是两组音乐和戏剧"样板",包括芭蕾舞、交响乐和现代改良京剧。文革十年期间,许多传统文化被破坏,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受屈辱、关押、甚至杀害。作为文革遗物的样板戏无疑是十分有争议性的。对文革予以全盘否定不仅仅因为当时发生了恐怖动乱,而且还是共产党结束文革的最有效的办法,让人们忘却这历史上的一章。

  虽然样板戏和那一悲剧时代不可分割,但在文革时日早已流逝之后,样板戏却因在群众中大有销路而演出日益频繁。文革结束后一段时间,样板戏非正式地禁演,直到八十年代末期,才第一次片断地重新上演。而今天,"样板"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已成了"中央芭蕾舞团"和"上海芭蕾舞团"的生存饭碗,不时在国内和海外巡回演出。

  样板交响乐的重新上演较迟,原因是不易凑齐大队的演员、中国乐器和京剧艺员,同时也因为老艺人在文革期间吃了很大苦,他们对样板戏深恶痛绝。但随着老艺人退休,反对力量也逐渐消减。今秋,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广播交响乐团都举办了演奏样板交响乐和芭蕾组曲的音乐会。

  演出越多,也就越是有人想要对这些为政治服务而创造的作品分析其中的艺术价值。南京某大学的王任远教授曾出版专书讨论样板戏音乐,他说:"这当然是很敏感的。我们现在反对文革,当然也要批评文革的产物。但是样板戏非常特别,我们不能简单地抛诸脑后。如果说文革是政治qiang奸艺术,那我们就不应该在今天又采用同样的手法。批判文革,批判江青,但为什么我们不能从艺术上来分析样板戏?"

  样板戏是江青一手哺育而成。毛泽东的妻子江青是四人帮之首,四人帮被指责为文革动乱的祸首。演员出身的江青,一心想创造一个无产阶级文艺的新形式,以取代旧的西方和中国的表演艺术,包括芭蕾舞和交响乐,特别是京剧。江和毛认为京剧充满了封建意识,即毛所谓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借毛之力,江青极力推动具有革命主题的新型京剧。江青在1964年一篇题为"京剧革命"的文章中说:"在我们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实际创造历史的工农兵--国家的真正主人--不成为舞台上的主角是不可想像的!"

  江青把全国的人才聚集起来,成立各个样板戏创作小组。小组选择好故事题材,参照江的美学和政治理想编剧,强调"阶级斗争"是其中之一。江表示,从国际歌以来,没有产生过好音乐。由此创出的许多新戏是旧作的翻改,对新戏的修订有时长达数年之久。

  北京的李德伦指挥,是中国最受尊敬的音乐家之一,他参加了好几部样板戏的创作,多次指挥"沙家浜"交响乐演出。李说:"我们每晚开会:这里不对,那里不对;每天排演。每天都是沙家浜。我能从尾到头倒过来指挥。乐师们可以闭着眼睛演奏。但最后还得预演。演完开大会,大家发表意见:谁不够好,谁错了一个音符。我们每作一点改动,都须江青批准。但说老实话,她什么也不懂。"

  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以社论肯定江青和她领导下的创作小组的成绩:"江青同志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大胆进行表演艺术革命,在历史上第一次创造了京剧、芭蕾舞和交响乐的八个光辉样板,攻破了舞台艺术最顽固的堡垒--京剧;征服了表演艺术--芭蕾舞-和神圣的'纯音乐'--交响乐的最高峰。"

  八部创作为:两部芭蕾舞剧,一部交响乐和五部改良京剧。后来,1973年又推出第二轮共计九部样板戏。但第二轮并未充分推广,其中,如"智取威虎山"只是第一轮同名京剧改为交响乐演奏。

  第一轮八部样板戏,一经选定,就在全国全力推行:广播教唱,拍电影,上电视,改编为各地方剧。样板戏戏谱和制作规范分发各地,以保证演出划一,其规划之细,连农民逃荒时背的补丁口袋的大小颜色都有定规。

  王教授说:"打开电视,样板戏;听广播,样板戏;看电影,样板戏。到处都是样板戏。"由于样板戏如此流行,几乎所有四十岁以上的中国人都会唱每个样板戏中的名段,许多人能只字不漏地背诵念白全文,唱所有的唱段,模仿每一身段动作。对于样板戏时期成长的一代,喜欢看看样板戏并不稀奇,正如美国的中年人听他们年轻时的摇滚乐或看旧戏重演一样。对这些人而言,样板戏毫无争议可言。

  上海京剧院的艺术主任李中诚说:"样板戏的观众很多是中年人,文革时他们还是十来岁的青少年,当时看的都是样板戏,他们也喜欢样板戏。"

  "但是人们看样板戏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和感觉。对那些文革期间受到冲击者,他们遭遇坎坷,每听到样板戏的音符就联想到当时的不幸,心跳加速。这都是老一辈的人,他们怎么也不愿再听再看样板戏。"

  文革结束以后出身的年轻人,对样板戏所知无几。"有些年轻人对此毫无兴趣,他们根本不看任何京剧。少数对样板戏好奇,但看到戏中他们认为荒唐的政治部分会放声大笑。"

[1] [2]  下一页


Tag:戏曲教学戏曲教学大全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戏曲教学


上一篇:样板戏:圣坛上的祭品
《为何怀念动乱时期的产物?》相关文章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常识知识 | 作文大全 | 知识大全 | 课件教案试题 | 教学大全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问学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