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说明文阅读科学精神与科普创作» 正文

科学精神与科普创作

[01-18 16:52:15]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说明文阅读   阅读:8534

概要:什么是科学精神?近年来,各媒体发表了不少学者的文章,众说纷纭,智仁互见,大致包括:献身、探索、求实、怀疑、进取、独立、包容、团队、民主等精神。尹怀勤在2001年《科普创作通讯》第二期上发表的文章《弘扬科学精神,做好科普工作》中说:“科学精神的核心和根基就是我们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就是勇于创新,不断开拓,反对守旧,理性思考;实事求是就是从研究实际存在的客观情况出发,找出反映事物联系、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来,从本质上认识和掌握反映客观世界必然趋势的真理。”他认为:“前面所说的种种精神都可以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中衍生出来。”看来,说到底还是马列主义的一句老话,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人生观和世界观” 。为了便于记亿,我们可以把科学精神归纳为八个字:“求真、务实、无畏、创新” 。求真就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务实就是崇尚事实、实事求是;无畏就是不畏权威、不避艰险;创新就是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这四个词组是互为因果的:求真——科学精神的核心,务实——科学精神的基础,无畏——科学精神的前提,创新——科学精神的目的。科学精神是人类赖以

科学精神与科普创作,标签:说明文阅读大全,http://www.wenxue9.com
什么是科学精神?近年来,各媒体发表了不少学者的文章,众说纷纭,智仁互见,大致包括:献身、探索、求实、怀疑、进取、独立、包容、团队、民主等精神。

尹怀勤在2001年《科普创作通讯》第二期上发表的文章《弘扬科学精神,做好科普工作》中说:“科学精神的核心和根基就是我们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就是勇于创新,不断开拓,反对守旧,理性思考;实事求是就是从研究实际存在的客观情况出发,找出反映事物联系、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来,从本质上认识和掌握反映客观世界必然趋势的真理。”他认为:“前面所说的种种精神都可以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中衍生出来。”看来,说到底还是马列主义的一句老话,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人生观和世界观” 。

为了便于记亿,我们可以把科学精神归纳为八个字:“求真、务实、无畏、创新” 。求真就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务实就是崇尚事实、实事求是;无畏就是不畏权威、不避艰险;创新就是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这四个词组是互为因果的:求真——科学精神的核心,务实——科学精神的基础,无畏——科学精神的前提,创新——科学精神的目的。

科学精神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精神。

科学精神的表现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性。周光召于2000年5月在《青年科学向导》上发表的文章《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影响》中提到:“科学认为世界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追求真理)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科学认为世界的发展、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因此认识的任务也是无穷尽的”,要求人们不断求知;科学要求人们“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不把偶然性当作必然性,不把局部看作全体,不轻易相信未在严密的科学方法下经过反复实验证明和严格科学推理的所谓的新发现”;“科学认为具体的真理都是相对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因而是可以突破的”要求人们不断创新;“科学又认为,相对真理是不断逼近绝对真理的,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新发现的真理必须包含原有真理的内容”要求人们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科学已成为社会主要实践活动之一,是社会有组织的群体活动”要求人们具有团队精神和民主作风。

总之,科学是艰巨的、诚实的劳动,它启迪人们的智慧,培养人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和求实精神;科学是探索未来、创造未来的,它培养人们宏伟的胸襟,宽阔的眼界,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科学是同谬误做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它培养人们不畏艰险、不怕挫折、锲而不舍,一往直前地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的大无畏勇气;科学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它同一切投把取巧、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行径格格不入,它陶冶人们高尚的情操,培养人们的献身精神。

以上这些人类优秀的品德都是从科学的本性中生发出来的,是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这些精神也就是我们科普创作“三性”所强调的“思想性”。

科学精神与科普创作



www.wenxue9.com
我们知道,科普创作有三个要素,就是我们常说的:“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 。如何在科普创作中体现科学精神,这就要在“艺术性” 上做文章了。因此,有必要对艺术性作些分析。艺术性是写作技巧。它是科普作品区别于科普资料的主要之处。艺术性可以分解为通俗性和趣味性两个方面。

通俗性需要做到“深入浅出”,这是科普作品的普遍要求,这里不作展开。
趣味性需要做到“引人入胜” 。“胜”就是追求科学真理的乐趣;“入胜” 就是进入到科学真理的胜景中去的喜悦。这种胜景是科学技术本身的美所造成的。

我们想引用赵之于1983年《科普创作》第4期上发表的文章《趣味的层次》中的一段话:“科学对于科学家、对科技工作者们来说,那是一种有生命的东西,极其生动,非常有趣,可以令人迷醉…。所以,发现量子力学的海登堡在记录他和爱因斯坦的对话时写道:‘如果自然给我们显示了一个非常简单和美丽的数学形式,显示了任何人都不曾遇到的形式,那么我不得不相信它是真的,他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 在这些科学大师们看来,真实的、合规律的就必然是美的。因此,我们在科普写作和科普编辑中除了要讲求一般的趣味手段之外,更应当着意于把科学本身的趣味,即把科学的本性挖掘出来,让他们(读者)感受到科学本身就是迷人的,是美的。只有这种趣味,才能叫做‘科学趣味’ 。或者借用一下我国古代诗论中的语言,叫做‘理趣’ 。只有把科学趣味发掘出来,才会收到使读者愿意不避艰险,不怕枯燥,进入科学领域去追求科学本身的效果。”

如果一篇科普作品的趣味性到达了理趣的层次,那么这种写作技巧的“艺术性” 已经和“科学性” 融为一体了;而“思想性”中的科学精神是从科学的本性中生发出来的。两者(艺术性和思想性)都统一在科学性上。这样,我们就看到了“三性的完美与统一” 。这是科普创作的最高境界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说明文阅读说明文阅读大全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说明文阅读


上一篇:21世纪科普创作的新理念
《科学精神与科普创作》相关文章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