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说明文阅读科学精神与科普创作» 正文

科学精神与科普创作

[01-18 16:52:15]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说明文阅读   阅读:8534

概要:我们认为,科学本身的趣味在于追求真理,如果着意挖掘了“科学趣味” 让读者感受到了科学的美,引导读者进入科学真理的胜景,感染和薰陶读者去树立高尚的思想情操,这样的科普作品必然是弘扬了“求真、务实、无畏、创新” 的科学精神的。科普作家在写作技巧上需要构思的是“引人” 两个字。这里说的是“引人” 而不能“强人” 。关键是要找到与读者的“感情世界” 和“经验世界” 契合的切入点,引起读者的情感认同而将作者传播的科技知识融为自己的知识。首先,我们想谈一谈在体现科学精神方面较难处理的“讲述体”科普作品。对于这种体裁的科普作品,可以有两种创作手法。1.抓住读者的思维逻辑,从他们的感情世界与经验世界中的科学问题 作为切入点,层层剥笋,步步深入,不断地展示科学思维的美,将读者引进科学真理的胜景。现以发表在《科普创作》1983年第1期上朱毅麟的文章《能乘电梯登天吗?》为例耒说明。作者首先从读者熟知的中国古代神话切入:“传说在巍峨的昆仑山顶有一棵叫‘建木’的参天大树,谁要是能沿着这棵大树攀登到顶,谁就能进入天宫,得道成仙”。接着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今天如果有人建议:从航天站上挂下一条长

科学精神与科普创作,标签:说明文阅读大全,http://www.wenxue9.com

我们认为,科学本身的趣味在于追求真理,如果着意挖掘了“科学趣味” 让读者感受到了科学的美,引导读者进入科学真理的胜景,感染和薰陶读者去树立高尚的思想情操,这样的科普作品必然是弘扬了“求真、务实、无畏、创新” 的科学精神的。科普作家在写作技巧上需要构思的是“引人” 两个字。这里说的是“引人” 而不能“强人” 。关键是要找到与读者的“感情世界” 和“经验世界” 契合的切入点,引起读者的情感认同而将作者传播的科技知识融为自己的知识。

首先,我们想谈一谈在体现科学精神方面较难处理的“讲述体”科普作品。对于这种体裁的科普作品,可以有两种创作手法。

1.抓住读者的思维逻辑,从他们的感情世界与经验世界中的科学问题 作为切入点,层层剥笋,步步深入,不断地展示科学思维的美,将读者引进科学真理的胜景。

现以发表在《科普创作》1983年第1期上朱毅麟的文章《能乘电梯登天吗?》为例耒说明。作者首先从读者熟知的中国古代神话切入:“传说在巍峨的昆仑山顶有一棵叫‘建木’的参天大树,谁要是能沿着这棵大树攀登到顶,谁就能进入天宫,得道成仙”。接着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今天如果有人建议:从航天站上挂下一条长长的绳梯,直达地面。人们可以沿着这条绳梯攀登上天,也许会被认为是胡思乱想,痴人说梦。其实,这个设想虽属大胆,科学家们正在从理论上方析实现的可能性,其中包含有许多有趣的力学原理,值得我们去探索。” 这个问题会引起读者的感情认同而急于知道下文,然后抓住读者的思维逻辑步步深入。文章从能否在地球赤道上建造一座高塔,人们能否顺着这座高塔直达地球同步卫星开始进行分析。结论是没有这种可能性,因为“塔的形状总要上面小下面大才能站得稳。高度越高,底面积要越大。”如果要造一座这样高的塔,底面积就要相当于整个江苏省那样大。这显然是办不到的。而且,塔底的直径也不能缩小,否则它相对来说就细长得像一根铁丝一样,没法在地面上站起来,而且受不得一点压力。真是“万里高塔难竖起”。但是,铁丝的特点是不经压,却经拉。一根细细的铁丝能吊起一辆摩托车。那么建造一座受拉力的塔,从人造卫星上挂下耒,像绳梯一样,岂不是可以大大地缩小它的直径和体积吗?问题似乎解决了,作者却又进一步提出了新问题:人造卫星所以不掉下耒,是因为它绕地球旋转时所产生的离心力抵消了地球的引力,可现在卫星下面拖了根长长的尾巴坠着它,岂不是要掉下来了吗?怎么解决呢?不要紧,如果在卫星的上面竖着再造一座高塔,这座塔在旋转时产生了一个新的离心力,刚好抵消了下面挂着的塔的坠力,不是又平衡了吗?而且从塔身各点所产生的离心力耒看,始终是上面的力大于下面的力,还是一座受拉力的塔。这叫做“形影相吊成双塔”。这样做看起来不错,但是让人像爬楼梯一样爬上天去,无论如何是办不到的!请不要着急,“未耒的天梯当然不会像云梯那样一级一级,让人去爬的,而是做成管状通道。人和载人飞船装在电梯里,沿管道升降”。飞船在下面的管道里上升时要花费一定的能量。但“在上升过程中,随着高度增加,重力越来越小,离心力越耒越大”等到上升到上面的管道里以后,离心力超过重力,电梯自已就会加速上升,飞船自动直达出口,飞往其他星球。正像一颗黄豆装进一根长长的玻璃管中,用手使劲一甩,黄豆就沿着管子飞出去了,果真“攀登太空有捷径”。 

请看,人们利用这些办法,岂不是真的乘电梯登天了吗?

这篇文章引人入胜之处是作者运用严密的逻辑,展示了科学思维的美,引导读者进入科学真理的胜景。

2.同样,从读者的感情世界和经验世界中的科学问题作为切入点,经过设计,有意识地在科普作品的形式和结构中设置相应的环节,在传播科技知识的同时弘扬科学精神。

例如,发表在《青年科学向导》2000年第5期上汤寿根的文章《主宰生命的双螺旋》。本文原意是普及基因的科学知识的,但作者没有正面从基因是什么?开头,而是从探索生命的奥秘切入:“千百年来,‘生命的奥秘’从来就是一个不容人侵犯的神圣领域。西方的基督教认为众生是上帝创造的;中国的神话传说人类是女娲氏用黄土造成的。不论东方或西方的宗教都认为人是有灵魂的,有灵魂才有生命;只要坚持修炼,肉身死后,灵魂就会升入天国和极乐世界,或成仙成佛,或投胎转生富贵人家。”接着作者提出一个问题:“人有没有灵魂?灵魂是什么东西?”。然后告诉读者:“由美、日、德、法、英,以及中国科学家参与的‘绘制人类生命的蓝图’的计划,正在对上面的问题作出答复。在这些科学家看来,生命也可以用物理和化学的法则来加以说明。‘人的生命产生了精神,而生命现象却是可以用物质来解释的’。”“人类总有那么一些‘叛逆’,他们往往是智慧的先行;他们不安于现状,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并因此促进了人类自身的发展,对于生命奥秘的探索也不例外。”于是文章谈到了人们发现和研究基因的科学史,解释了DNA的分子结构模型和它的遗传特性。“这么说来DNA倒真有点像灵魂呢?它确实能‘投胎转生’。不过这是物质,不是精神。”文章接着用物质的运动,蛋白质和核酸的生理功能来解释了生命的特征与本质。“你们看,人体是不是像一架有机物质构成的机器。体内各种部件协调地运动就产生了生命现象。机器一旦老化或损坏到不能修复时,生命也就终止了。那里有什么灵魂呢?不过你的DNA已经‘投胎’传给了下一代,由此生生不息。” 作者在展望了人类DNA图谱研究与应用的前景后,得出了结论:“不是上帝创造和主宰了生命,而是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下,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氨基酸与核苷酸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和合成,生物细胞长期多代遗传、变异的结果。冥冥之中没有天意,人类自己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说明文阅读说明文阅读大全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说明文阅读


上一篇:21世纪科普创作的新理念
《科学精神与科普创作》相关文章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