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艺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近体诗八首》网络教学课后记» 正文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近体诗八首》网络教学课后记

[01-18 18:42:04]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语文教学艺术   阅读:8590

概要:下面结合具体课例进行分析。课例:《近体诗八首》这篇课文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第三册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文学欣赏,第三单元是唐诗宋词欣赏,文学欣赏是一个创作性的过程,学生的欣赏过程绝不等于对教师讲解内容的机械复制,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意义建构”更为重要。而且这篇课文包括八首唐宋近体诗,容量大,如果按传统讲授方式,难以充分展示作品的背景资料,更难以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解,仅靠教师的分析描述也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这样费时多而效率较低,更难以实现最终意义建构的目标。于是我便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们在多媒体教室共同完成了这篇课文的学习。我计划用四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分为三个学习阶段。【第一阶段】1—2课时为尝试研讨阶段。〖学习目标〗1.熟悉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2.培养学生积极进行协作交流的态度。3.了解课文的背景资料,掌握必要的知识。4.学习欣赏诗词的方法。5.进行诗词欣赏的初步尝试。〖教学过程〗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以下任务:1.自己选择阅读网站内关于近体诗八首的资料。2.(1)任选两首诗写一份作者简介、作品写作背景简介,要求语言简洁。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近体诗八首》网络教学课后记,标签:教学艺术,http://www.wenxue9.com
  下面结合具体课例进行分析。

  课例:《近体诗八首》
  这篇课文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第三册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文学欣赏,第三单元是唐诗宋词欣赏,文学欣赏是一个创作性的过程,学生的欣赏过程绝不等于对教师讲解内容的机械复制,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意义建构”更为重要。而且这篇课文包括八首唐宋近体诗,容量大,如果按传统讲授方式,难以充分展示作品的背景资料,更难以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解,仅靠教师的分析描述也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这样费时多而效率较低,更难以实现最终意义建构的目标。于是我便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们在多媒体教室共同完成了这篇课文的学习。
  我计划用四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分为三个学习阶段。
【第一阶段】 1—2课时为尝试研讨阶段。
  〖学习目标〗
     1.熟悉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培养学生积极进行协作交流的态度。
     3.了解课文的背景资料,掌握必要的知识。
     4.学习欣赏诗词的方法。
     5.进行诗词欣赏的初步尝试。
  〖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以下任务:
     1.自己选择阅读网站内关于近体诗八首的资料。
     2.(1)任选两首诗写一份作者简介、作品写作背景简介,要求语言简洁。
      (2)你认为作者在写作此诗时的心境如何?将这些内容写成文章发表在论坛内。
     3.要求阅读网站内《欣赏诗词九要》系列文章,学会欣赏诗词的方法。
     4.任选课文中的二首诗尝试进行赏析,并在论坛中发表文章。
     5.阅读有关杜甫的资料,写一首诗介绍杜甫,诗体不限,发表在论坛内。
【第二阶段】 第三课时为引导研究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杜甫的《登高》。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进一步提高学生协作交流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欣赏,并引导学生实现自己对作品的意义建构。
  〖教学过程〗
     1.作者介绍:将学生诗作投影到大屏幕,一方面了解了作者,提供理解诗作的背景,另一方
           面把学生自己的诗作展示出来,对学生也起到了激励作用。
     2.欣赏配乐朗诵。我选用了《二泉映月》作为配乐,为后面的问题作了铺垫。
     4.语文论坛讨论,在以下思考题中任选其一,进行讨论,如有其他问题也可在论坛中提出。
       A.《登高》与《二泉映月》意境是否一致。
       B.对诗中你认为最精彩之处进行分析。
      学生在课文参考资料中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在论坛中发表观点,进行实时的讨论,教师也
      参与其中,对学生的文章及时反馈,提出指导意见或给与适当评价。
     5.小结。
     6.开放性研讨题目。
       A.根据登高诗意写一首诗。
       B.选几首表现秋意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如《山居秋暝》、《沁园春 长沙》等。
     7.诵读《登高》。
      我制作了《登高》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了《登高》的配乐、配画朗诵,学生跟读品味。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为自主深入研究阶段。
  通过以上两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诗歌欣赏有了初步的认识,可自己尝试进行研究。我首先在论坛中转贴了清华附中的一位学生写的一篇论文《梅边吹笛露桥闻》作为范例供学生参考,并提供了部分杜甫研究的题目,然后要求学生在近体诗八首中选自己喜欢的篇目进行研究,在论坛中进行讨论,我也在论坛中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

三、思考与讨论
  我和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完成了这篇课文的学习,这可以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经过了艰苦的准备过程,但也是一个愉悦的过程,学生的表现甚至让我感到吃惊。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共10课时后学生在论坛内的贴子总数便达到1,041篇,所有学生均参加了讨论,最多的同学发表了30多篇文章。学生兴趣的高昂、思维的活跃、思维的深度都让我感到意外。我把学生的部分讨论内容和我的一些思考在中国中小学教育网即K12网站的语文论坛中发表出来,引起了许多老师的关注,并对学生的文章发出了一致的赞叹。这次教学探索,也引发了我的许多思考。
  我们可以看到这次网络教学活动的几个突出的特点:
  1.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这样的学习环境可以使每个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网站内用户等级的功能也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学生学习的真正的持续的动力来自内在的、自发的学习动机,而不是外在的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固然有着许多有效的刺激学生学习的力量,如来自各方面的奖惩手段、社会环境的潜在影响等,但大多最终指向今天的学习对未来生活的影响上,如果缺少学生真正的内在的兴趣,学生很难为了一个遥远的目标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学生在某一学科上下功夫为了什么?除了兴趣外最直接的就是为了分数,学习内容在考试后异化成了分数、结业凭证、录取通知,最终造成了学生的厌学,甚至造成了无意义的教育——背离了本来教育目的的教育。而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激发并得到满足,而学习内容所自然形成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只有在深入学习后才能得到更充分、更出色的表现。有人说,在网络上最重要的是抓住别人的眼球,那么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尤其是在一个有着长期固定的学习团体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只有提出更好的问题、更深刻的思想、更有新意的观点或者提供更新的材料,才能有效的吸引别人的眼球,而学习的深入所带来的收获更能带来一种创造性的满足感,从而进一步强化学习动机,是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因此,网络学习环境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进而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艺术教学艺术语文教学 - 语文教学艺术


上一篇:卡夫卡与《变形记》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