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高中阅读题及答案高考现代文阅读“表达作用”题目的特点与答题技巧» 正文

高考现代文阅读“表达作用”题目的特点与答题技巧

[01-18 22:15:44]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高中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8366

概要:□刘基华“表达作用(表达效果、好处)”是高考、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十分常见的一个考点。这类题目几乎涉及到字、词、段落、篇章结构等各个方面,题型设计也是多彩多姿、异彩纷呈。下面两文分别以2006年全国高考卷和上海中考卷为例作了比较详尽的解析,大家可以据此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一、从题目涉及的内容来看,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设计:1.词语从锤炼语言的角度,通过具体的语言分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引导学生深刻地感受文本。【例1】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2006年全国Ⅰ卷第14题)本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想”与“听”的区别对比,把握文章的深刻内涵。植物突破土地的声音我们不易察觉,只能想,而且“想”加入了主观思考的意味,可以凸现作者对自然的品味探索。【例2】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4分)(2006年广东卷第16题

高考现代文阅读“表达作用”题目的特点与答题技巧,标签:高中阅读,http://www.wenxue9.com

  □ 刘基华

  “表达作用(表达效果、好处)”是高考、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十分常见的一个考点。这类题目几乎涉及到字、词、段落、篇章结构等各个方面,题型设计也是多彩多姿、异彩纷呈。下面两文分别以2006年全国高考卷和上海中考卷为例作了比较详尽的解析,大家可以据此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一、从题目涉及的内容来看,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设计:

  1.词语

  从锤炼语言的角度,通过具体的语言分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引导学生深刻地感受文本。

  【例1】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2006年全国Ⅰ卷第14题)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想”与“听”的区别对比,把握文章的深刻内涵。植物突破土地的声音我们不易察觉,只能想,而且“想”加入了主观思考的意味,可以凸现作者对自然的品味探索。

  【例2】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4分)(2006年广东卷第16题)

  这是从炼字的角度考查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如文中“它最后抛给人间的光芒最依恋也最夺目”一句的“抛”,有“扔,投掷之意”,表现了夕阳慷慨地、毫不吝啬地将它所有的光芒送给人间。

  2.句子

  从分析句子本身结构(如句式、语序)以及句子在文章结构中作用来设计题目,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或表达效果。

  【例3】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2006年全国Ⅰ卷第15题)

  这是考查句子作用的典型题目。“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整个句子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

  3.段落

  主要从段落在文章布局谋篇中的作用,如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卒章显旨、总管全篇等角度设计题目。

  【例4】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4分 (2006年上海卷第12题)

  首尾呼应,结尾一段是对首段的延伸和升华。其作用是:情感上看集中抒发了对冰心的崇敬之情;结构上看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

  4.文章标题

  通过对文章题目表达作用的分析,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或主旨)。

  【例5】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通观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阴道上》。5分 (2006年湖南卷第19题)

  这是从分析文章题目作用的角度设题的。参考答案:与作者游历鲁迅故乡的旅程相吻合,暗寓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美不胜收”。

  5.情节结构

  情节的安排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因此研究故事的情节结构,有助于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

  【例6】作者对绵绵黄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7分)(2006年全国Ⅱ卷第17题)

  本题考查情节的表达作用。答案有三点:(1)对绵绵黄土的回忆,寄托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2)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3)讲述了生命与母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表达了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转载]诗歌鉴赏“专用术语”

语言

    (一)风格

    1. 激越高亢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豪放派,其他象边塞诗中反映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决心的诗作。

    2. 清婉(新)秀丽 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婉约派,其他象山水田园诗人

    3. 语言绮丽(重视修饰,色彩绚丽,词藻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如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鳃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其他象婉约派中反映儿女情长的诗作.

    4. 语言平易(浅显易懂,口语化,但含义隽永)如李绅<<悯农二首>>

    (二)特点 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

    1.清新自然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王维的山水诗

    2.平淡质朴 选用确切的词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3. 绚丽 色彩绚丽,词藻华丽,渲染气氛,极尽铺陈之能事。 如李商隐的诗。

    4. 明快 斩钉截铁,一语中的。 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5. 含蓄 不直接叙述,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引而不发,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耐人寻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6. 简洁 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如贾岛的诗。

 表达技巧

 

    (一)修辞

    1. 比喻 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 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2. 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3. 比拟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 夸张 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 对偶 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 反问 加强语气

    7. 设问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双关 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

    (二)方法技巧

    1. 情景交融 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爱憎。

    2. 对比烘托 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3. 联想想象 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4. 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 象征 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6. 使用叠词 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7. 托物言志 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 含蓄蕴藉。

    8. 细节 真实准确传神

    9. 白描 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李新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两种。对诗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它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诗歌中的形象大致又分三类:①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如《诗经·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的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的漂亮活泼、伶俐俏皮靡不毕现。又如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②诗人自己的形象。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山村清幽明丽景色的描写,让我们窥见了诗人闲适超逸的隐者形象。③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例如杜牧的《山行》,诗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大致说来,古诗词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以下几类:

  一、怀才不遇、豪放洒脱的形象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抒发了怀才不遇、孤独无依的旷世情怀。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二、忧国忧民、青衫泪湿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这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三、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写的就是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四、爱民惜才的形象

  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五、儿女情长的形象

  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抒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六、奋发进取的形象

  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充分表达了年轻时杜甫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的旷达胸怀。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词的连缀,从构思上看是意象的组合,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还要用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的情思,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分属植物和动物,但组合在此小令中,成为三个叠加意象,表现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情绪。一个具有落寞、寂寥、怀乡等复杂情感的天涯孤旅者跃然纸上。“意象”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感知诗人的情感,进入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主旨。所以,诗歌的阅读欣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如读柳永《雨霖铃》时,读到“杨柳岸、晓风残月”,扣住“杨柳”、“晓风”、“残月”几个意象,就很容易体会到作者将自己的离情别绪融入这几个意象中,渲染出一种凄清、伤感的艺术氛围。学习王维《山居秋暝》则要通过清泉、翠竹、明月、碧莲等意象领会空山秋天恬静、清幽的意境美。

  古诗词中所使用的意象往往跟其题材有关系。像2003年上海春考,两首七绝(宋·杜常《题华清宫》、唐·杜牧《过华清宫》)的题材都是“咏史”。咏史诗往往跟历史陈迹有关系,于是“华清宫”成为所咏对象,晓风、残月、荒草、败迹、西风、雨声等成为这类诗所常用的意象,反映历史的兴衰,表达作者的沧桑之慨。




Tag:高中阅读题及答案高中阅读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高中阅读题及答案


上一篇:[转载]诗歌鉴赏“专用术语”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