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高中阅读题及答案《得其“意”而不忘“言”——从高考导向看高中文言文教学》» 正文

《得其“意”而不忘“言”——从高考导向看高中文言文教学》

[01-18 22:16:05]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高中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8251

概要:首先,吃透新课标和大纲精神,更新文言文教学的单一目标。细读新课标,至少有如下几点提醒我们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误解了文言文的教学目标:第一,在五个方面的课程目标中,第二方面是“感受·鉴赏”,提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这个“优秀作品”当然应该包括古代优秀散文作品;第三方面表述为“思考·领悟”,要求学生能够“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第五方面是“发现·创新”,提出应“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第二,在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要求中,第九条提到“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第三,在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一栏里,提出&

《得其“意”而不忘“言”——从高考导向看高中文言文教学》,标签:高中阅读,http://www.wenxue9.com
首先,吃透新课标和大纲精神,更新文言文教学的单一目标。

细读新课标,至少有如下几点提醒我们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误解了文言文的教学目标:

第一,在五个方面的课程目标中,第二方面是“感受·鉴赏”,提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这个“优秀作品”当然应该包括古代优秀散文作品;第三方面表述为“思考·领悟”,要求学生能够“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第五方面是“发现·创新”,提出应“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第二,在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要求中,第九条提到“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第三,在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一栏里,提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如此累赘地引用新课标,是为了表明很多人一直被一句话蒙蔽了眼睛:“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这句话也出自新课标,我们错误地认为这就是文言教学的唯一目标,殊不知许多目标是互相渗透的,文言文教学绝对不应该只是“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如果说完成必修的十个学分只是高中毕业生最起码的要求,那么,面对参加高考的学生,我们理应把选修课程中的“探索作品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作为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几年来的考试大纲对文言文的考查要求一直都分为“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两部分,要求能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多年来,高考语文命题中“古代诗文阅读”常归结为一个整体,但对这两者的设计思路则完全不同。在一般的理解中,“分析综合”能力的检测项目由文言文文本来承担,而鉴赏评价部分的第一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往往由古代诗词题承担;第二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由文言文篇章来承担。概言之,对古代诗词,考的是它的文言特性;对文言文篇章,考的是字词句的把握和内容的理解,几乎不涉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文体形式,仅就人物、事件中心说事。实际上,在文言文考题中诸如“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强加关系”“颠倒因果”“以偏概全”等设置思考陷阱的办法,是实用类文体考试的设题方法,而高中涉及到的文言文基本上应属于文学类文本。现在,浙江省命题组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及时调整了命题方向,这应该作为一个明确的导向落实到文言文日常课堂教学中。

第二,立足教材,字词落实与文本赏析相结合,既重“意”又重“言”。

注重诵读,真正将诵读作文感知文本、培养语感的途径而不是任务。我们的学生很少在学一篇文言文之前,像样地去诵读它,一方面是他们缺乏这样的兴趣,更主要的是他们认为这样做不划算,浪费时间。等老师把字词句都疏通了,能把全篇文言文转换成现代文了,这个时候再去读才是节约时间的,才是有效的。我们当然可以把这归结为学生学习的急功近利,但更应该反思自己的引导方式:我们平时教学生去背诵,有多少是出于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在我们的教学理念里,往往将背诵放在感知课文之后,把它当成是教学文言文的一项任务而不是一种方法和途径。古人写文章注重音律,文言文中骈句居多,骈散结合,长短句交错,平仄错落有致。强烈的节奏感和富于乐感的音韵构筑了文言文独特的语言环境。如果我们把古代私塾里文言文教学与现代几十年的文言文教学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古代私塾里不求甚解的朗读法的教学效果远远高于我们现在所采用的串讲分析法。其主要原因恐怕就是朗读法适应了文言文的音韵与节奏语境,而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诵读过程中体会到了音乐美,并逐渐领会作者的感情。

因此,诵读文言文应该放在感知课文之始和感知课文的过程中,通过诵读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再借助语境去知觉言语。诵读的过程既是言语获得的过程,又是对文本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如果学生能将诵读贯穿于文言学习的始终,而不是把它当成任务,他们才有可能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感受到文章的措辞之妙,音韵之美。“语言形式实现一定的言语内容”(王尚文《语感论》(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古人的精神世界与他所使用的这种语言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要真正地读懂文本,仍然需要体会语言本身的意味。

结合语境,举一反三。在落实文言字词过程中,务必结合语境。现在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注释多而细,有大半是字词意思的注释,学生阅读时有大半时间在读注释。有识之士早就提出中学教材文言文过多的注释其实是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这实在是深谙文言文教学之道的肯綮之言。其实,有许多字词不需要注释,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语境推断,语言的学习本来就离不开语境,从语境中去揣摩、推断才是掌握语言的好方法。比如文言中的“发”,意义丰富,但学生基本上能推断出它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在“窥父不在,窃发盆”中是“打开”,在“发其志士之悲”中是“抒发”,在“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中是“征发,征调”。这样举一反三,他们就能领会到语言积累的触类旁通,感受到中国文字强大旺盛的构词能力和丰富的表意功能。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可以先不看注释,自己来读,看看你能读懂多少;我们要有这种自信,有些字我们能从语境中揣摩出来。这个揣摩的过程其实就是引领学生感受语言、培养语感的过程,而语感是感受其他文体形式的前提和基础。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高中阅读题及答案高中阅读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高中阅读题及答案


上一篇:高中文言文教学浅论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