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古文与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翻译教学参考» 正文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教学参考

[01-19 02:36:03]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古文与文言文   阅读:8452

概要: 【词类活用】(1)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把……作为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句意是,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向东面”“ 向西面”;封:第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第二个“封”,名词,边界。句意是,既然晋国把郑国作为东西的疆界,扩展它西面的疆界。)(3)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4)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句意是: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伤害他。)(5)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句意是:晋军屯驻在函陵。)(6)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7)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特殊句式】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教学参考,标签:古文翻译,古文名句,http://www.wenxue9.com
 

【词类活用】

(1)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把……作为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句意是,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向东面”“ 向西面”;封:第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第二个“封”,名词,边界。句意是,既然晋国把郑国作为东西的疆界,扩展它西面的疆界。)

(3)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4)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句意是: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伤害他。)

(5)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句意是:晋军屯驻在函陵。)

(6)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7)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2)状语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②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③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同上)

晏子谏杀烛邹

景公好弋①,使烛邹主②鸟而亡之。公怒,诏③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④。”公曰:“可。”于是召⑤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⑦,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毕,请杀之⑧。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⑨。”

『注释』谏——“劝告”①弋——用系着绳子的箭射鸟。这里可理解为捕鸟。②主——管养。亡,失去。③诏——下命令。④数——一条一条地指出罪过。请数之以其罪——意思是请(让我)拿他的罪状一一指出来。以,拿。⑤召——叫来。⑥以——因为。故,缘故。⑦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意思是认为我们的君主重视鸟而轻视人才。第一个“以”字,“以为”、“认为”的意思。第二个“以”字,作连词,用同“而”。⑧请杀之——请后面省略了“公”字。⑨寡人——古时国君表示谦虚的自称。闻命,这里是“受教”的意思。

『译文』齐景公喜欢打鸟,派烛邹管养鸟的事,结果鸟却跑了。景公大怒,命令官吏杀掉烛邹。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一条一条地指出他的罪状,然后再杀掉他。”景公说:“可以。”于是把烛邹叫来在景公面前数他的罪过,说:“烛邹!你替我们君主主管养鸟却让鸟跑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使我们国君因为鸟的缘故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让诸侯听到了这件事,认为我们国君重视鸟却轻视人才,这是第三条罪状。”晏子数完了烛邹的罪状,请景公杀掉他。景公说:“不要杀了,我已经领受你的教育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Tag:古文与文言文古文翻译,古文名句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古文与文言文


上一篇:《治驼》译文(含原文、注释、评点)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