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古文与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翻译教学参考» 正文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教学参考

[01-19 02:36:03]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古文与文言文   阅读:8452

概要:C、郑国的外交使节经过秦国,秦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D、秦国的外交使节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17、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A、如果秦国不受伤害,将从哪里得到它所需要的东西呢? B、(晋)如果不去损害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要取得的土地呢? C、(秦)如果不使晋受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要取得的土地呢? D、如果晋国不受伤害,将从哪里得到它所需要的东西呢? 18、对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 ②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信赖,秦不应与之共事。 ③秦楚两国有相互勾结以排挤秦国之势。 ④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 ⑤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秦国,郑国才有出路。 ⑥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②③⑥ 19、烛之武的话中表现外交词令中婉曲表达方式的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20、烛之武劝说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教学参考,标签:古文翻译,古文名句,http://www.wenxue9.com
C、郑国的外交使节经过秦国,秦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D、秦国的外交使节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17、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A、如果秦国不受伤害,将从哪里得到它所需要的东西呢?
B、(晋)如果不去损害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要取得的土地呢?
C、(秦)如果不使晋受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要取得的土地呢?
D、如果晋国不受伤害,将从哪里得到它所需要的东西呢?
18、对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 ②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信赖,秦不应与之共事。
③秦楚两国有相互勾结以排挤秦国之势。 ④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
⑤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秦国,郑国才有出路。 ⑥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②③⑥
19、烛之武的话中表现外交词令中婉曲表达方式的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20、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师的理由,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秦军欲越过晋国并看不起远方的郑国,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事。
B、相邻的晋国实力雄厚了,实际上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郑国对秦也是会有好处的。
C、秦对晋侯有过恩赐,但晋侯回国后就违背承诺,并迅速筑墙拒守。
D、如让晋占领了郑,那么他们还要扩张势力,势必危及秦的安全,这种损秦肥晋的作法,实不足取。
21、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不仅撤了兵,而且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兵驻守郑国都城。
B、秦退兵后,晋臣子犯请求晋文公赶快攻打郑国,但晋文公认为不可。
C、晋文公认为,没有秦穆公的力量他是不能回国为君的,借人之力反而去蒙蔽欺骗人家是不讲仁义的。
D、晋文公还认为,丧失了人家所给与的恩赐是不明智的,用分裂代替和好,这也不算是武勇。
【课下阅读练习】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8题
                                       介推 让 禄
    晋侯赏从亡者①,介之推不言禄②;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③,唯君在矣。惠、怀无亲④,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⑤?”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⑥。”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⑦;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注释】 ①晋侯:指晋文公。从亡:随之晋文公流亡共过患难的大臣。 ②介之推:又称介推。春秋时晋国贵族。曾随晋文公流亡国外。禄:禄赏,封赏。 ③献公:重耳的父亲。 ④惠、怀:晋文公之前的两个国君。晋献公死,子吾、子圉(yǔ)先后继位,称惠公、怀公。 ⑤怼(duì):怨恨。 ⑥不食其食:前一个食是吃的意思,用作动词,后一个“食”是粮食的意思,名词。 ⑦文:花纹,装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内弃之    弃:厌弃               B、不亦诬乎    诬:荒廖
C、焉用文乎    文:文饰,动词         D、以绵上为之田  田:田地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禄亦弗及 盍亦求之    ②罪又甚焉    焉用文之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3、其母曰:“能如是乎”中的“是”指代的是()
A、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B、不食其食,身将隐。
C、介之推不言禄。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以下4~6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A、地位卑下,把罪恶看成是合乎正义的事;地位高尚,把奸恶当成榜样。
B、私下里议论他们不义的罪恶,表面上却又对他们的奸恶行为给以表彰。
C、臣子们把罪恶看做是正义的行为,国君却对奸诈给以奖赏。
D、向下,认为罪恶就是正义行为,向上,认为奸恶值得奖赏。
5、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A、既然他突出,就要仿效他,那怕罪行严重     B、尤其是要刻意地仿效,罪会更大。
C、明知是罪过,却要去仿效,罪就严重了。     D、突出模仿他人的后果,是罪加一等。
6、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
A、用这块祭田标志我的过去,而且表扬与人交好的人。
B、用这块祭田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爱惜名节的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Tag:古文与文言文古文翻译,古文名句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古文与文言文


上一篇:《治驼》译文(含原文、注释、评点)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