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古文与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翻译教学参考» 正文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教学参考

[01-19 02:36:03]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古文与文言文   阅读:8452

概要: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奉命于危难之间)据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记载: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荐→辞→许。①佚之狐荐人才②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怀才不遇,满腹牢骚,满心委屈;③郑伯说服烛之武④烛之武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最后“许之”。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从谏如流,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5遍以上,至少要背诵第三自然段,最好背诵全文。思考:烛之武为什么能劝退秦师,化解危机? 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规范文言文阅读要求。二、继续研读课文。第三段:烛之武说退秦师共分五层。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教学参考,标签:古文翻译,古文名句,http://www.wenxue9.com
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奉命于危难之间)

据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记载: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荐→辞→许。①佚之狐荐人才②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怀才不遇,满腹牢骚,满心委屈;③郑伯说服烛之武④烛之武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最后“许之”。

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从谏如流,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5遍以上,至少要背诵第三自然段,最好背诵全文。思考:烛之武为什么能劝退秦师,化解危机?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规范文言文阅读要求。

二、继续研读课文。

第三段:烛之武说退秦师

共分五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表示假设即使郑亡,也要有益于秦国。这样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同时也为后面郑亡无益于秦国,郑不该亡的论述做铺垫。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指出郑亡后只会增强晋国的实力,对晋国有利;而秦国得不到任何好处,还会削弱秦国的实力,这对秦国来说是不利的。

③若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再指出舍郑会对秦国有益。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

⑤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野心勃勃,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有从历史的角度,也有着眼于未来的隐忧考虑;从利的角度,也从弊的角度进行劝说,理由充分:①越国鄙远,不现实。②邻之厚,己之薄,得不偿失。(弊)③结交郑这个东道主,好处多。(利)④秦国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历史的角度)④晋国的贪得无厌,野心勃勃,秦也会成为晋扩张的目标。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第四段:晋公退兵

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他感念秦国的帮助,知恩图报,不像烛之武所说的那样“不仁”。他意识到已经失去了秦国这样一个盟友,不能再增添一个敌人,否则是“不知”;“不武”,则是从军事的角度考虑的,因为整体布局被打乱,且对手已结盟,正严阵以待,胜败难以预料。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三、总结本文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Tag:古文与文言文古文翻译,古文名句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古文与文言文


上一篇:《治驼》译文(含原文、注释、评点)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